漢口民權路清真寺

漢口民權路清真寺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原名廣益橋清真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民權路。據宣統元年(1905)所立清真寺碑刻載:該寺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置產建造”。整個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系宮殿式木質結構,斗拱飛檐,雕樑畫棟、蔚為壯觀。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原名廣益橋清真寺。位於湖北武漢市漢口民權路。據宣統元年(1905)所立清真寺碑刻載:該寺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置產建造”。整個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系宮殿式木質結構,斗拱飛檐,雕樑畫棟、蔚為壯觀。辛亥年(1911)遭大火焚毀後,又在原地復建如初。1930年拓展漢口馬路時,被拆重建。建築面積75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的3層樓房建築。1986年,由政府資助進行了加層及全面維修。現該寺為一座具有阿拉伯建築特色的5層樓房建築,面積達940平方米,五樓坪台上聳立著3個穹頂式的“邦克樓”。一樓系現代化設備的水房。二樓為客廳和誦經房。三樓為禮拜大殿,面積360平方米,可容納500人禮拜。四樓為武漢市伊斯蘭教協會辦公地點。五樓是平時用作會場,節日用作會禮的大殿。該寺曾培養出一批知名阿訇,興辦過回民新型學校。抗日戰爭初期是回民抗日救亡活動的中心,漢口市回民戰地服務團所在地(後改名為中國回民青年戰地服務團),中國回教救國協會青年服務團亦在該寺成立。1949年後,武漢市回民聯合會、武漢市回民文化協進會、武漢市伊斯蘭教協會均先後設於該寺。

歷史

清康熙年間,陝西、甘肅、河北、江西及安徽等省的回民商販、手工業者及官吏、學者先後來漢在廣益橋一帶定居。雍正元年(1623年),因宗教生活的需要,集資買了一間磨房改做禮拜堂。後來在磨房附近挖出缸銀子,便以此銀在原地擴建蓋成一座清真寺,以後不斷修繕,形成清真後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遭焚毀後,1905年經回族官員金世和、金鼎和等鄉佬集資重建。宣統三年(1911年)再遭焚毀,又經陝西馬幫、湖北醜幫(即宰牛業)捐款,於民國5年(1916年)修復。大殿由上海籍回民蔣興階捐款,獨建。建築規模為占地面 積有1,200 平方米,有一呈“匚”型院落,大殿坐西向東,為木質結構、殿宇式建築,斗拱飛檐,雕樑畫棟,頗為壯觀,可容千人禮拜,講經堂、誦經房和水房分別排列在大殿南北。1930年,因政府拓寬馬路,開通從三民路到王家巷的民權路,將清真寺移建到現址。

移建清真寺時,公推阿訇馬宜亭、鄉佬鐵國梁、於靜齋、楊壽廷、馬廷生等人分別赴上海、南京河南、陝西甘肅等省、市籌募資金,加上本市的回民捐助,獲得銀元1.8萬元,仿照上海小桃園清真寺格局進行重建。新寺定名為廣益橋清真寺,又名民權路清真寺。新寺面對民權路,占地530平方米,為三層磚混結構,仿阿拉伯穹頂建築形式,建築面積為750平方米。底層有客廳、水房、埋體間(停放亡人處所)。二樓為誦經房和講經堂。三樓是禮拜大殿,可容三四百人參加禮拜。樓頂有穹頂式“邦克樓”。

現狀

漢口民權路清真寺漢口民權路清真寺

1986年,由政府資助進行了加層及全面維修。寺現為一座具有阿拉伯特色的5層樓房,建築總面積達940平方米。五樓平台上聳立著三個圓頂,為宣禮塔。一樓系淨水堂,設備齊全,二樓為講經堂、會客廳,三樓為禮拜大殿,面積360平方米,可容500人同時禮拜,四樓為武漢伊斯蘭教協會辦公處,五樓平時用作會場、會禮時為另一禮拜殿。該寺曾培養過一批知名阿訇。興辦過回族新型學校。抗日戰爭初期曾成為回民抗日救亡活動的中心,漢口市回民戰地服務團設在寺內。1949年後,武漢市回民聯合會,武漢市回民文化協進會、武漢市伊斯蘭教協會均先後設於該寺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