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祠堂

漢代祠堂,是建造在墳墓前供其親屬祭祀的享堂,亦稱祠堂、廟祠、食堂、廟祠、齋祠等。一般有土木結構和純石結構兩種。

基本信息

概述

漢代祠堂,是建造在墳墓前供其親屬祭祀的享堂,亦稱祠堂、廟祠、食堂、廟祠、齋祠等。一般有土木結構和純石結構兩種,由於種種原因,土木結構的建築早已了無蹤跡,不知其形制。但是,石材建築的祠堂不易損毀,在山東、安徽等地已經被大量發現。根據祠主財力、身份,祠堂建造的規模大小不一,常見的形式有:由基石、左右側壁、後壁、屋頂和屋脊組成的雙開間懸山頂式;由基石、左右側壁、後壁、屋頂和屋脊組成的雙開間懸山頂且後帶小龕式;由基石、左右側壁、後壁、屋頂和屋脊石組成的單開間平頂式;小龕式等四種。祠前通常有供案,有的案上刻畫杯盤盛魚、雞等。一般祠堂都刻畫畫像,其東西壁和後壁刻畫有畫像,有歷史故事、孝子列女、義士忠臣、歌舞宴飲、百戲雜技、車騎出行、庖廚狩獵、死後升仙、神人鬼怪、祥瑞辟邪和祠主受謁等場景;屋頂刻畫有升仙、辟邪和神話場景,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

修繕

位於城陽區惜福鎮街道傅家埠社區的童真宮,始建於東漢末年,是東漢名吏不其縣縣令童恢的祠堂,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2009年,城陽區委、區政府將童真宮修復工程列為全區重點建設項目。撥巨資進行修繕,2010年11月4日,這座紀念史料記載的“島城第一清官”的祠堂重新對外開放。

重修後開放

童恢,字漢宗,東漢琅琊姑幕(今山東諸城)人。公元182年擔任不其縣令。童恢在不其縣政績卓著,深受朝廷賞識和百姓愛戴,他不畏強權,造福黎民,在當地留下了很多故事。由於操勞過度,童恢死於丹陽郡(今安徽宣城)太守任上。童恢死後,不其縣人感念他的功德,於東漢末年,在今城陽區惜福鎮街道傅家埠社區建起“童公祠”,後改為“童真宮”,祠後築有童恢的“衣冠冢”,墓前立有石虎一對。

童真宮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由於年久失修,童真宮面臨倒塌。2009年,城陽區委、區政府將童真宮修復工程列為全區重點建設項目。區財政撥款百萬元用於修復童真宮,青島海都集團也捐資306萬元修復資金。2010年11月4日,這座祠堂重新對外開放。

001001

展覽館

新修繕的童真宮建有四座正殿、兩座廂房、兩座展覽館,規模與明清時修繕的童真宮大致相仿。漫步童真宮,隨處可以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氣息:參考漢代建築風格建造的殿堂、門前矗立的兩尊漢代原址流傳下來的石虎、五根明清時代的大梁、漢代原址保存完好的三幅壁畫、童恢的“衣冠冢”……

兩座展覽館成為開放當天的焦點,這裡展出了大量展板、史書和實物,其中僅僅一小部分涉及童恢,更多的是展示古代不其縣。“不其縣是漢代青島地區行政、文化、經濟中心,是漢代的東方重鎮。”市考古研究所專家鞏升起說,童真宮裡展出的就是一部分研究成果。“童真宮是島城第一座不其文化展覽館。”城陽區文化局副局長姜振明說。

修建不其古城

童真宮不是城陽區恢復的第一個體現“不其文化”的景觀,今年9月底,位於夏莊街道源頭社區的法海寺在重現修繕後也正式對外開放。據史料記載,這座古剎為魏晉時期所建,距今1600餘年,是青島地區最古老的寺院。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不其縣已經成為城陽區文化產業的突破口,在城陽區的規劃中,重現這座漢代沿海重鎮繁華景象的項目還將陸續上馬。這些項目中,甚至還可能包括重造一座不其古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