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灣村

漁灣村

漁灣村地處秦嶺腹地寧陝縣湯坪鎮南部,距縣城12公里,長安河依村而過,與石泉縣兩河鎮共和村毗鄰,是寧陝縣的南大門。寧陝“八大景”之一的“太極真圖”就坐落在該村。全村現有4個村民小組,152戶491人,勞動力176人,總耕地面積450畝。

基本信息

漁灣村  

 漁灣村地處秦嶺腹地寧陝縣湯坪鎮南部,距縣城12公里,長安河依村而過,與石泉縣兩河鎮共和村毗鄰,是寧陝縣的南大門。寧陝“八大景”之一的“太極真圖”就坐落在該村。全村現有4個村民小組,152戶491人,勞動力176人,總耕地面積450畝。[1]漁灣村過去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近年來,在村黨支部書記黃太洲等一班人帶領下,科技興村,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和旅遊業,後來居上,成為全縣農村發展的一面紅旗。2002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53元,比1997年的950元翻了近一番。漁灣村地處寧陝縣城南10公里,有3個村民小組、85戶296人,9名黨員。人均僅有半畝水田、半畝旱地。而全村荒山面積達1250畝。過去,單一發展糧食生產,加之村幹部思想不解放,缺乏商品意識和市場經濟觀念,班子軟弱渙散,村民人心不齊,優勢得不到發揮,到1997年,村集體經濟還是空殼殼,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950元。黨支部的凝聚力就在於發展有沒有新思路,開放能不能打開新局面,工作有沒有新突破”。為了改變漁灣村貧窮落後面貌,村黨支部書記黃太洲和一班人認真分析村情,向專家求教,確立了“山上果菌藥,山下茶桑姜,興辦農家樂,致富奔小康”的發展思路和方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由單一種植糧食作物向多種經營發展,對荒山荒坡實行退耕還林,在發展果菌藥、茶桑姜的同時,根據本村地貌酷似太極真圖和山水風光秀麗的風景,引導農民興辦農家樂,發展旅遊業。開始一些民眾有疑慮,黨支部號召黨員、幹部“做給民眾看,帶著民眾乾”,每個產業項目都有黨員或幹部帶頭。對民眾,他們給予產前、產中、產後幫扶。對缺技術的,搞培訓,結對子;對缺資金的,搞協調,幫借貸。幾年來,全村各農戶都有1至2項致富項目,共建成高標準板栗園170畝,戶均2畝;種植天麻等中藥材戶均1·7畝;引進美國油桃、核桃65畝,培植食用菌後備資源358畝;發展大棚菜專業戶26戶,栽植桑園161畝,發展黃姜58畝,種植大蒜90畝,興辦農家樂18戶。現在的漁灣村,不但以秀麗的風光發展起旅遊業,而且成為全縣生產食用菌、板栗、蠶桑、大棚蔬菜、黃姜、大蒜、生豬、油桃、核桃等商品基地,農民人均純收入5年增長900多元。村民們開始踏上小康之路。為了全面建設小康漁灣,營造良好的投資和發展環境,漁灣村黨支部把關係民眾切身利益和發展命脈的水、電、路、通訊等工程當作發展的重頭大事,長規劃,短安排,勤操作,年年乾實事,年年有變化。1998年,改造低壓線路3·5公里,使全村所有農戶都正常用上了電,並組組開通了閉路電視;1999年,村組道路拓寬1540米,水泥硬化村戶道路860米,實現了村組道路縱橫網通,戶戶吃上了自來水;2000年以來,統一規劃,建設新村。已有60%的農戶建起了新屋,其中30%多蓋起樓房。春天的漁灣,園林山水風光秀麗,層林盡染,綠浸四野,一處處美觀漂亮的樓房、現代化的通訊、生產、生活用品,男女老少爽朗地笑聲,昭示著村民們美好的新生活。一個文明富裕的新村正在崛起。近年來,漁灣村先後被命名為市級文明村、社會治安模範村、科普示範村。村黨支部被縣委評為“五好”紅旗村支部。[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