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奴

漁奴

漁奴,是指一群在印尼島嶼本吉納(Benjina)被非法奴役並從事漁業工作的勞工。他們多來自緬甸、高棉、寮國和泰國,遭誘騙俘虜後,被囚於這座島嶼上,每天被鎖在鐵籠和簡陋居所,遭人毆打強迫捕撈和加工處理海產,有時需連續工作22小時。2014年,他們的狀況被美聯社4名女記者拍攝到,通過記者的幫助,他們中一些逃離了這個島,4位記者也因此獲得2016年普利茲獎。

基本信息

簡介

漁奴 漁奴

漁奴印尼本吉納所在的阿拉弗拉海是世界上資源最豐富的漁場之一,這片海域雖然屬於印度尼西亞,但吸引了各地的非法漁船,包括大量泰國船隻。本吉納的奴工們多數來自緬甸,與勞務公司簽下契約後,以為自己能得到一份體面工作,卻沒想到因此簽下“賣身契”。他們被強迫勞動,每天工作20-22個小時,只能得到微薄的報酬,甚至什麼都得不到。稍有不慎,船主就對他們拳腳相加。

本吉納一名奴工控訴他被騙到這裡,工作檔案上除了照片之外,所有的資料都是假的、也不是他自己填的。大量勞工反映,許多人在船上致殘甚至喪命。“如果美國人、歐洲人吃到這些魚,他們應該記住我們”,一位從本吉納逃脫的30歲勞工說,“海底肯定屍骨如山,可以堆成一座小島,死的人就有那么多”。有些勞工被埋在島上的雨林里,墓碑上的姓名仍是被騙上船時的假名字。

生存狀況

據《每日郵報》報導,東南亞海域的捕撈業普遍存在非法使用外籍勞工的現象,僅泰國海鮮市場便依賴著二十萬外國勞工,有些人更是被綁架或者賣到漁船上,這種非法交易已經行之數年。

漁奴被騙簽訂的賣身契 漁奴被騙簽訂的賣身契

漁奴被騙簽訂的賣身契

2015年的9月-12月間,美聯社赴泰國龍仔厝揭發血汗剝蝦工廠,距離曼谷僅1小時車程的龍仔厝府,存在著數以百計血汗工廠,大批勞工被禁錮在內,他們在這裡沒有姓名,只有編號,不論傷病每天被迫工作,清洗蝦只、剝殼去腸。這裡是另一個本吉納,來自高棉、寮國和緬甸等國的勞工們向“中間人”交納一筆不菲的費用偷渡而來,而到手的工資卻少得可憐。

據國際勞工組織報告稱,在泰國龍仔厝府約有1萬名13到15歲的移民孩子在此工作。在一間“GigPeelingFactory”,內里禁錮了近100名緬甸勞工,當中不少是要站在椅子上才夠高的童工。這些在黑作坊里工作的非法移民和童工,甚至被外界冠以一個名字叫“蝦奴”。

20歲的勞工SoeLay,他的移民護照被工廠老闆扣走,想走也走不了。他還曾因為偷偷從工廠拿了6隻蝦而被送往警局。

25歲的WinWinThan,即使在懷孕期間仍然被迫勞動,以償還她欠下的2萬泰銖(約3700人民幣)的債務。她曾嘗試逃跑,但被抓住,拽著頭髮被拉上了車,之後被拷上手銬關在工廠一間小屋裡。

24歲的母親KhineZinSoe在龍仔厝一家蝦工廠工作,此前她懷有8個月身孕的時候在廠房內流產,流產後大出血期間她被強迫連剝4天蝦殼;她2歲半的兒子,曾從蝦工廠內一處近4米高的兩層樓上摔下後不省人事,而工廠老闆卻拒絕將其送往醫院。

緬甸工人TinNyoWin,在龍仔厝一家蝦工廠被編號為31號。他和妻子在從工廠逃跑過程中走散,妻子被工廠管理者抓了回去,TinNyoWin從本地勞工權益組織那裡尋求幫助,敦促警方採取行動,最後兩人才得以團聚。但4天之後,這對夫婦就因非法入境和無證工作而被鎖進了泰國監獄,並被要求繳納4000美元的保釋金,此前他們每天剝160斤蝦,只能賺到4美元。

2015年11月9日,泰國特別調查組隊對龍仔厝一家蝦工廠進行突擊,士兵和警察疏散勞工。泰國政府稱當局已採取相應手段制裁人口販賣等違法行為,其中一家涉事工廠也已被關閉,但這間工廠的工人們卻被轉移至同一老闆的另一間廠房。

獲救經過

集體獲救的漁奴 集體獲救的漁奴

集體獲救的漁奴美聯社對漁奴事件的關注始於2014年底。為確保勞工安全,美聯社在完成本吉納的報導後並未直接發表。

2015年4月,來自印尼、泰國等國的警方前往本吉納調查漁業勞工情況,並解救了數百名被迫從事勞動的工人。2015年4月3日,在本吉納,當被問到是否想回家時,所有勞工都舉起了手。印尼官員介入調查後,他們對當地漁工表示可以用船先載他們離開。訊息傳開後,又有300多名漁工從附近的漁船、村落、甚至叢林裡冒出來,要求一同離開。2015年4月3日,緬甸勞工奔跑著前去收拾他們的行李,生怕走慢了,又被留在這座“奴隸之島”。緬甸當局表示會設法幫助自己的國民返國。而泰國方面則主張泰國的漁船上都是本國國民,不存在外籍奴工,這與美聯社的報導及印尼當局的調查相左。2015年4月1日,泰國官員在視察本吉納後表示:“一切很好,沒有問題。”

2015年4月3日,提著塑膠袋、背著背包、拉著行李等待離開本吉納的漁工,許多人對脫離奴役生活感到振奮,但也有人臉上刻畫著恐懼與未知。一個奴工哭著說:“我以為我這輩子會死在這裡。”另一位來自緬甸的32歲漁工說:“我真的很高興,但我也很困惑。我不知道回到緬甸以後,我的未來在哪裡?”

2015年4月4日,一名被解救的高棉勞工抵達印尼Tual,他們向自由、向家鄉又邁進了一步。印尼警方稱在這次調查行動中逮捕了涉嫌販賣、奴役人口的2名印尼人和5名泰國人,這是美聯社報導該事件以來,第一批逮捕的嫌疑人。

40歲的緬甸勞工敏特(MyintNaing)是被解救的奴工中的一位。18歲那年,敏特的父親外出打漁遭遇不測,為養活母親和幾個弟弟妹妹,在一位泰國老闆預支了300美元的工資後,他踏上了遠赴泰國的行程,隨後乘船來到印尼。船長咆哮著告訴他:“現在你們都屬於我,緬甸人不能回家,你們已經被賣掉,永遠也不會有人來救你。”2015年5月16日,敏特回到家鄉。此時當他再次回到祖國時,已時隔22年,對這個村子的人來說,敏特是這些年被騙去做奴隸的人中唯一一個歸來者。

2015年5月16日,在前往家裡的小路上,他見到了母親,一路小跑,無法克制情緒地哭泣,他60歲的母親用手臂將他環抱,溫柔地輕拍。22年中,敏特經歷了太多不公和虐待。他曾幾次在海上航行數個星期,靠著僅有的大米和別人吃剩的殘渣剩飯為生。在海鮮貿易的高峰期,勞工們需要一天工作24個小時,喝海水,沒有藥,稍作休息便會遭來船長的毒打,有的工人因為動作太慢被殺,其他人負責拋屍沉海。2015年5月14日,敏特抵達緬甸仰光國際機場。敏特的月薪只有10美元,白乾是常態。

2001年,敏特被再次賣到另一艘船上,他和其他緬甸奴隸要求回家,卻被鎖在甲板上三天三夜。絕望中,敏特找到一塊可能撬開鎖的小金屬打開了手銬,縱身跳入大海。當他從印尼回到緬甸,他費盡半生心血積攢的1.5萬印度尼西亞幣僅值1000緬幣,也就是1美元。2015年5月16日,敏特抱著他的行李箱。敏特回家,他的母親由於對兒子長年的期盼而情緒激動,一度昏過去,不過很快她就恢復了。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有2000多名被困在黑作坊里的漁民被釋放,美聯社針對泰國海鮮行業非法奴役行為的系列調查功勞顯著。其中在本吉納,就有約600人被解救或被遣返回國。他們每人拍下一張照片,手舉寫有名字、祖國、年齡以及作為他們“流動的監獄”的漁船的名字。美聯社採訪了他們當中的部分人。

血汗利益

漁奴的墓碑 漁奴的墓碑

漁奴的墓碑在本吉納,美聯社記者追蹤了本吉納血汗海鮮的運輸過程。海鮮被捕撈上船後被集中到冷藏貨船上,運回泰國龍仔厝的國際魚市,再轉售到歐美及亞洲國家。記者通過跟蹤運貨卡車發現,這船海鮮流向了不同的公司,最終的去處甚至包括美國知名賣場沃爾瑪(Wal-mart)、加州的高檔餐廳以及愛慕斯(IAMS)等寵物飼料的加工廠。

泰國海鮮出口業規模高達每年70億美元,更是全球最大蝦仁供貨商之一,當地政府和業界雖再三承諾改善環境,但出於對經濟成長的考慮和貪污嚴重,泰國政府打壓奴役現象的動力不足,無證勞工當“替死鬼”,工廠主則逍遙法外。

美聯社在龍仔厝調查期間,發現“血汗蝦”會送往泰國出口企業,混入其他產品後再出口。在美國,這些“血汗蝦仁”共為超過40個美國品牌供貨,在50個州的150多家超市都有這些“血汗蝦仁”的身影。有人權活動家認為,在泰國打擊力度難以提升的情況下,消費者和國際零售商應採取行動。

幕後報導

四位獲普利茲獎的記者 四位獲普利茲獎的記者

四位獲普利茲獎的記者2016年4月18日,第100屆普利茲獎公布,美聯社對東南亞“血汗海鮮”的報導獲得新聞類“公共服務獎”,美聯社的記者組耗時一年多的時間,揭露東南亞漁業普遍存在的強迫勞動、濫用奴工的系統性問題,並追蹤“血汗海鮮”流向歐美國家的餐桌。這篇報導的發布,成功幫助了2000名東南亞奴工解除奴役,重獲自由。美聯社行政總裁在得獎後讚揚所有記者為沒有聲音的人發聲。

榮獲公共服務獎的來自奴隸的海鮮(SeafoodfromSlaves)系列合共10篇報導包含豐富照片和短片,揭露東南亞海鮮產業黑心商人怎樣通過虐待勞工,為美國餐廳如RedLobster、超市如沃爾瑪,以及寵物店等供應蝦等海產的運作流程。

參與報導的記者麥克道爾(RobinMcDowell)、圖山(EstherHtusan)、梅森(MargieMason)和門多薩(MarthaMendoza)花了18個月時間發現有一群來自緬甸、高棉、寮國和泰國的男子遭誘騙俘虜後,被囚於印尼偏遠島嶼本多納(Benjina)。那班可憐人每天被鎖在鐵籠和簡陋居所,遭人毆打強迫捕撈和加工處理海產,有時需連續工作22小時。倘挨不過去死了,就被草草埋葬。門多薩說,奴隸多屬緬甸人,當時他們發現記者中有人懂得緬甸話,就求救和訴苦。

4名女將採訪時驚險重重。她們曾摸黑乘船出海偷拍,幾乎遭兇惡監工發現和用船猛撞攻擊。記者最終依靠GPS紀錄和親身監視等方式,追查到血汗海鮮會先被運至泰國冷藏,再輸往美國食肆或零售。

採訪大致完成後,記者為顧及漁工安全,選擇先將資料交予相關政府部門,待當局採取行動後再發表報導。結果,本多納島上和泰國剝蝦殼工場數以百計、最年幼僅15歲的漁奴2015年3、4月陸續獲救還鄉。美聯社記者去到緬甸,見證其中一名被擄22年男子獲救與家人團聚的激動感人場面。

自從美聯社發表報導,一些美國消費者表示今後會留意產地來源,世界最大海產出口商泰國ThaiUnion負責人亦表示由2016年1月1日起,將耗資約500萬美元,確保整個處理程式獲全面監督,所有職工都是安全、合法受聘,而且受到公正而有尊嚴對待。他聲稱,這是整個行業的覺醒。不過,綠色和平等團體認為ThaiUnion只在公關風暴時盡力,整個生產線持續仰賴強迫勞動的外勞來牟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