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

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是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到40年代前半期偽滿洲國壟斷重工業和軍工生產,為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略戰爭服務的特殊會社。一般簡稱“滿業”。

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

正文

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到40年代前半期偽滿洲國壟斷重工業和軍工生產,為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略戰爭服務的特殊會社。一般簡稱“滿業”。
1936年秋,日本帝國主義為把中國東北變為進行侵略戰爭的兵站基地,擴大戰爭資源的掠奪和軍工生產,著手擬定偽滿的所謂產業五年計畫。這需要改變兩種情況:一是要改變“一業一社主義”,即一個行業由一個特殊會社壟斷經營的體制,這種體制不利於綜合地掠奪戰爭資源;二是要改變單純把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作為日本對滿投資的主要渠道,因為當時日本債券市場蕭條,滿鐵募集公司債已發生困難。適應這兩方面的需要,1937年末,與日本軍部勾結更為密切的日本新興財閥──日本產業株式會社(簡稱“日產”)遷至中國東北,與偽滿政府合資成立綜合經營重工業的托拉斯──滿業。
根據1937年12月20日偽滿公布的《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管理法》,滿業對鋼鐵、輕金屬、煤炭、其他重工業和軍工生產進行“支配性投資和經營指導”。資本4.5億元(偽滿元與日元平價),偽滿政府和日產各半。偽滿政府對日產持股保證六分分紅,即收益分配不足六分時,給予補貼。在財產處理、稅收等方面,日產也享受特惠。原日產董事長鮎川義介(1880~1967)任滿業總裁,並被吹捧為“產業將軍”。滿業的經營活動,則由偽滿政府(實為日本關東軍)監督。
滿業成立時,滿鐵將昭和制鋼所等一系列企業的總額達1.1億元的持股交出,壟斷重工業的地位基本上移讓給滿業。1941年,滿業子公司16家,名義資本5.67億元;孫公司15家,名義資本 1.4億元。但滿業預期目的沒有達到。首先,寄極大希望於美國資本與技術以發展汽車、飛機工業的龐大計畫,因國際形勢的劇變(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而化為泡影。其次,由於瘋狂的戰時經濟掠奪脫離了客觀可能,滿業的綜合經營同不斷加強的戰時經濟統制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經營日趨惡化,人財物的爭奪愈演愈烈。結果,象滿洲炭礦會社這樣重要的子公司不得不走向解體,主要煤礦相繼獨立,其壟斷東北煤炭生產的地位名存實亡。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