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自豫章阻風吳城山作

滿江紅·自豫章阻風吳城山作

《滿江紅·自豫章阻風吳城山作》是宋代詞人張元乾的詞作。此詞描寫作者在旅途中被阻吳城山的情景與急切思歸的心境,全詞以景起,以情終,情景交織,意蘊豐富。

概況

【作品名稱】滿江紅·自豫章阻風吳城山作

【創作年代】

【作者姓名】張元乾

【作品體裁】

原文

滿江紅

自豫章阻風吳城山作

春水迷天,桃花浪、幾番風惡。雲乍起、遠山遮盡,晚風還作。綠卷芳洲生杜若,數帆帶雨煙中落。傍向來沙嘴共停橈,傷飄泊。

寒猶在,衾偏薄。腸欲斷,愁難著。倚篷窗無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過卻,最憐輕負年時約。想小樓、終日望歸舟,人如削。

詞牌

【滿江紅】

雙調九十三字,前闋四仄韻,後句五仄韻,前闋五六句,後闋七八句要對仗,例用入聲韻腳。以岳飛詞《滿江紅·怒髮衝冠》最為有名。南宋姜夔始用平聲韻,但用者不多。

作者

作者張元乾

張元乾

(1091-約1170)宋代詞人。又名元傒,字仲宗,號蘆川居士、隱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宋政和初,為太學上捨生。公元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任陳留縣丞。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圍汴,入李綱行營使幕府,李綱罷相,亦遭貶逐。公元1131年(南宋紹興元年),以將作監致仕福州。公元1138年(紹興八年),賦《賀新郎》詞贈李綱,對抗金主張表示積極支持。後被秦檜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爾後漫遊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八十。有《蘆川歸來集》十卷,《蘆川詞》二卷。

賞析

張元乾《蘆川歸來集》卷九《跋楚甸落帆》云:“往年自豫章下白沙,嘗作《滿江紅》詞,有所謂‘綠卷芳洲生杜若,數帆帶雨煙中落’之句。此畫頗與吾眼界熟,要是胸次不凡者為之,寧無感慨?”然而跋文年代不詳,據同書卷十《蘆川豫章觀音觀書》云:“元乾以宣和元年三月出京師,六月至鄉里。”所述與詞中地點和時間相吻合,可能是作於這年返鄉途中。

題中“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吳城山”地名。據《太平寰宇記》:“南昌縣……吳城山在治東一百八十里,臨大江。”船經常航行到這裡風浪所阻。張孝祥《吳城阻風》詩中云:“吳城山頭三日風,白浪如屋雲埋空。”形象地展示了江濤洶湧的險惡景象。這首詞作就是描寫旅途中被阻吳城山的情景與急切回答心境。明吳從先《草堂詩餘集》謂此詞“上言風帆飄泊之象,下言歸舟在家之思”。

詞的開頭“春水迷天”兩句,點出天氣驟變,風浪連天江面無比險惡。作者緊扣住詞題“阻風”下筆,而寫得氣勢雄偉。在舊曆三月,春暖雪化,江水猛漲,此時正值桃花盛開的的季節,故稱“桃花浪”。杜甫《春水》詩:“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詞里“風浪”二字連用,便在煙水迷茫的景象中顯示出了一股洶湧險惡的氣勢。“雲乍起”二句承上實寫舟行所遇的險境。一個“還”字,既寫出江面惡劣的環境延續,又暗示了時間的推移。這樣開頭幾句就把行舟為風雨所阻的情況充分表現出來。“綠卷芳洲生杜若”二句,由遠及近,寫景如畫。“杜若”,香草名。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在長滿一片嫩綠芳草的水洲邊上,舟泊煙渚,雨中落帆,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筆墨蒼潤的煙雨落帆圖。

“傍向來沙嘴共停橈”二句,寫停泊的情景。“向來”,即適來,“沙嘴”,即沙洲。晏幾道《玉樓春》:“停橈共說江頭路。”詞人產生遇風浪而飄泊天涯的情懷,這就為下片的抒情作鋪墊。

“寒猶在”以下四句,承上轉下,由景及情,描寫了寒夜停泊的情況。而“倚篷窗無寐”二句,更進一層,倚窗獨酌,借酒澆愁愁更愁,這既表現出人物的孤獨感,又是上文“愁腸”的進一步深化。“寒食清明都過卻”二句,筆墨宕開,但與作者當時的心境相連結。詞人想起清明節都已過去,自己早就誤過歸期,辜負了佳人相約的一片深情,心中充滿了焦慮和痛苦。

結末“想小婁終日望歸舟,人如削”,這句化用柳永《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詞意。如果說柳永詞中的“誤幾回”更覺靈動,那么這裡的“人如削”就更能傳神。唐代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館夜對桐花寄樂天》詩:“是夕遠思君,思君瘦如削。”不過,詞中不是寫自己,而是從對方著筆。本來是自己思歸心切,卻說佳人在小樓里終日痴望希望自己歸來。這是出於自己的想像,是虛寫更展示了作者急切回去的心情,但運用了“終日望歸舟,人如削”這樣具體細緻的情節描寫,不僅顯得真實,化虛為實,而且把埋藏內心的思歸意蘊充分刻畫出來。

這首思歸的詞作,以景起,以情終,全詞情景交織,然而在抒寫旅途停泊時的感情起伏動盪,尤擅長於勾勒鋪敘。這與柳永擅長表現羈旅行役的題材而又盡情鋪展的格調是一脈相承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