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二貴摔跤

滿族二貴摔跤

二貴摔跤是流傳於河北省隆化縣城鄉的一種傳統滿族民間舞蹈,形成於清朝道光末年(公元1820年前後),興盛於清末至中華民國期間,新中國誕生後,很快得到普及與發展,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幾近滅亡,1984年以來,經過隆化縣文化部門的挖掘、整理、提高,逐漸成為隆化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多次在國家級各類比賽中獲獎,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2008年6月7日,滿族二貴摔跤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技巧

滿族二貴摔跤滿族二貴摔跤
"二貴摔跤"是一種民間道具舞蹈,表演者在表演時將木製摔跤道具綁在背上,雙腿全蹲,雙手倒穿一雙薄底布靴,用兩隻胳膊扮演對方的兩條腿,在武場樂隊的伴奏下,手足並用,一個人活靈活現地表演兩個人摔跤的場面。它的表演強撼有力,動作詼諧幽默,集體表演氣勢恢宏,場面壯觀,極具觀賞性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它集獨特的道具、體育、藝術於一身,具有特殊的歷史、學術、研究價值。"二貴摔跤"多次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第一屆國際民間藝術節、首屆全國單、雙、三人舞蹈大賽、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藝術節等各種國家級比賽中獲獎,2006年6月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6月14日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一人頂兩人,難解又難分。自己摔自己,底下定乾坤。”這是承德人描述“二貴摔跤”的一首打油詩。這項相傳始於清康熙年間的滿族民間舞蹈,一路“摔”了300多年。
二貴摔跤是滿族的花會行當,也是一種體育活動。表演者為一人,但他穿戴上巧妙製成的道具,就可以扮演兩個扎小辮的頑皮兒童扭打摔跤。一人扮兩人摔跤,卻模仿得維妙維肖,一時難辨真假,顯得滑稽、幽默。
康熙鰲拜這對冤家對頭的故事常常被影視作品作為吸引眼球的“賣點”,“二貴摔跤”也同樣與二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時年少的康熙,為了早日剷除自己掌權路上的障礙——鰲拜,特舉辦摔跤比武大賽,招募武藝高強的勇士相助。康熙八年(1669)5月16日,16歲的康熙終於等到了一個時機,勇士們群起將權傾朝野威風凜凜的輔政大臣、一等公鰲拜擊倒在地。後來,民眾為了頌揚康熙皇帝的聖明,特將摔跤比武大賽的場面衍化成為“二貴摔跤”這一民間表演形式。
“二貴摔跤”起先並不這樣稱呼,原來它有一個更外化的名字叫“喬相撲”,承德人俗稱“二鬼摔跤”,它是集體力、智力、靈敏於一身的表演性體育項目,曾廣為流傳。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的幾百年中,這項運動在承德相當普及,在花會、節日裡經常見到。後來受種種因素影響,“二鬼摔跤”一度銷聲匿跡。上世紀80年代,“二鬼摔跤”經承德民眾文化工作者整理加工,更名為“二貴摔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