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岩

滴水岩

滴水岩,滴水岩瀑布位於文樂傈僳族鄉青龍村,河水從百米高處傾瀉而下,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義烏蘇溪滴水岩概述

蘇溪鎮位於義烏市東北部,距聞名遐邇的國際商貿城僅5公里,屬義烏市副中心。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欄”。這是唐朝戴叔倫所作“過蘇溪”中的詩句。如今,蘇溪之上山環水縈、林木郁深、清氣襲人的那種景致不減當年。

景區簡介

走過蘇溪下橋向左拐,面前就是滴水岩(又稱水竹洞天)。相傳朱元璋率將士經蘇溪憩息時在溪里喝水,覺得蘇溪的水特別清甜可口,且看溪水中竹影搖曳,山上秀竹疊翠風姿綽約,遂美其名為水竹洞天。加上長年有水從巨岩上滴下,又稱滴水洞天。

沿巨岩拾級而上就是胡公殿。殿內不僅有胡公塑像,還有

蘇溪滴水岩蘇溪滴水岩

宋朝抗金名將(義烏本土人士)宗澤的塑像。出胡公殿,繞石級而上,是彌勒寺。寺內大殿中高7.5米、腰圍直徑7.3米的彌勒佛由一巨岩雕鑿而成。大殿前兩側,還有兩尊緬甸玉佛。這兩尊玉佛原是緬甸佛教界贈給樂清法華寺的,法華寺方丈得知滴水岩風光秀麗,且頗有建樹,故而轉贈。佛像石質細膩、滑如琉璃。

出彌勒寺沿南側巨岩再繼續攀登數十米,就是滴水岩巔。這裡一座新建成的七層寶塔,遊人可沿塔內的石級盤鏇而上,不僅能欣賞塔上的石獅、石龍和內壁的千尊佛像,而且每登上一層,還可沿塔外的走廊繞一圈,觀賞一番山下的景致。直到登上塔頂,蘇溪新貌盡收眼底。

名人覽勝

蘇溪山明水秀,綠樹成蔭。境內有滴水岩公園、齊廬山景區和雙溪風景旅遊區。1997年民眾自籌,在滴水岩公園的講學山山頂建造聚寶塔1座,

蘇溪滴水岩蘇溪滴水岩

塔身為縉雲石塊砌成,7層,高35.50米,塔壁上飾有浮雕佛像1000尊,內有蹬高樓梯108級,盤鏇而上,蹬上最高層朝南遠眺,可看到東陽市的白雲塔,兩塔南北呼應,其間高樓、田野、道路交融。齊廬山和高殿山的綠樹叢中各建有革命烈士陵園,安眠著幾十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英勇犧牲的烈士。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人們前往祭掃。墓旁有亭、殿,又成了人們遊覽、小憩的景點。滴水岩公園的水竹洞天更是清幽迷人。古時文人墨客到此即觸景作詩。清朝唐肅《水竹洞天》:“人間洞天三十六,誰到蘇溪溪上頭。湘水有人裁玉笛,武陵無地入漁舟。半泓龍起或成雨,六月夜來疑是秋。更有高樓名積翠,重重簾箔不須鉤。”清朝范乾《水竹洞天》:“蘇溪溪上亭還好,水竹清幽勝倍加。萬乾修篁領風月,一泓寒玉浸煙霞。詎知洞府神仙窟,便在山林處士家。安得攜朋並載酒,爛題詩句發英華。”

福建大蚶山滴水岩

地理位置

滴水岩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田邊村大邦。

大蚶山北麓的滴水岩自然風景區,是個美麗有著神奇傳說的地方,以奇石而聞名,尤以謎一樣長年滴水不止的滴水岩最為突出。

遊記

來到滴水岩風景區,在滴水殿前有幾座新建的寶殿,而與這些嶄新的建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舊的考亭書院和滴水殿。考亭書院建於明代中葉,關於滴水殿的記錄漢代就有了。看外觀,滴水岩也不過是一塊很大的石頭,反而是滴水石上面背的一塊小石頭更為搶眼,兩塊石頭之間只有一個小小的接觸點,眼看這塊小石頭就要掉下來了,但是多少年過去了,小石頭似乎被卡在那裡,任憑風吹雨打,巍然不動。清脆的滴水聲把遊人引進滴水殿,滴水岩的神奇之處就在這裡了。滴水石有兩隻“石眼”, 源源不斷的水從這兩眼當中流出來。村民們做了一個蓮花型的石盆來接滴水,舀一勺,喝一口,這水果然不一樣,清甜可口,很多遊客來這裡,都會裝一瓶回去。村民們還告訴我們,這水比自來水來的重。

環顧石頭四周,附近並沒有山泉河水,也沒有茂密的森林,周圍並沒有水源,那么滴水石緣何會長年不間斷的滴水,就是久旱也從來不中斷?關於這個謎,村裡的老人告訴我們,傳說是因為天河水照到了這裡的緣故。據說天河日行360度,天河在運行的過程中,照到了滴水岩,所以滴水岩才會滴水不止,也就是說滴水岩滴的是天河水。村里還有一種說法,據說這裡的漁民出海,船行至北高的時候,從北高的海面上看過來,居然看到了有一位神仙臥在大石上,大石上還擺著一個茶壺和四個茶杯,這位神仙正在這裡喝茶。

前些年,省里的專家也來這裡勘察,但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據專家們初步分析,石頭滴水應當是和天氣等自然條件有關。雨天時,石頭能吸收雨水,並把雨水“儲存”起來。另外,石頭還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和清晨的雨露。

歷史

滴水岩的由來要追溯到漢朝。據說當時有位叫王姜的僧人來到這裡後,在滴水石的下方鑿了一個大約2米高、十幾平米大的房子,生活在這裡。現在這個石房還被完好地保留下來,就位於滴水岩另一側下方,有個很小的洞門,裡面是一房一廳的兩間房。走進房子,還清晰可見有人生活過的痕跡,房間用石塊隔成了兩間,房子的地勢里高外低,水進不來,所以房間裡很乾燥。僧人王姜,村民們確信有其人,曾文乞說,原來在這裡還保留了一尊王姜的石像,只是後來這尊石像被破壞了。

滴水岩旁有座考亭書院,是明代中葉由該村民眾創辦的。土木建築,三進三開間,村民創辦書院,是希望子孫們考取一官半職,榮宗耀祖。明萬曆十四年(1586),考亭書院的書生吳洪績和曾光魯同時考中進士,一時考亭書院名聞莆田。他們考中進士後,回鄉省親,榮歸故里,各為滴水岩和考亭書院寫一副對聯:“靈岩晴昨雨,鷲嶺石為天”;“一竅有靈通地脈,半空無雨滴天漿”。生動地形容滴水岩的由來及景觀,現在這兩對對聯被刻在滴水殿。

滴水岩風景區

因為滴水岩石而聞名,但是很多人來到這裡後發現,這裡的石龍陣也很迷人。這裡曾經有十二塊大石,形態似十二生肖,稱為石龍陣。只是前些年,由於村民們過度開採石頭,這道風景被破壞了,現在保留下來的就只有石雞。除了十二生肖石,還有石瓶、石龜。石龜也差點被毀,他原來是“趴”在另外一塊大石上面的,由於炸藥的威力,石龜終於“撐”不住了,滑落了幾十米,現在還精神地“抬頭”看著自己昔日的同伴。迷宮一樣的石龍陣里還有一個洞可以通往滴水殿。

滴水岩風景區,現在建築面積有一千多平方米。投資了兩百萬元,建了兩座鐘樓、滴清殿、三一殿、佛殿。玉皇文化研究會也準備把埭頭天雲洞、天花洞和滴水岩三個旅遊景點打造成沿海旅遊勝地。

從滴清殿右側往北拐約100米,就是考亭書院,考亭書院系舊跡,今人觀之,徒發思古之幽情,也讓我想起一句名言:苦讀精神是一切成功的發端!

考亭書院斜右側是飛岩天府,殿旁岩陣群立,怪石雜陳,真讓人疑心這怪石乃是天外來客!

出了考亭書院,沿山道往南拐,在滴清殿後可見一巨石,若巨斧劈開,石上刻有“雲水風度”四個大字,其字撐挺勁健、儀態大方!再往石刻後面,有一奇石,人稱“龜王窺天”,惟妙惟肖,讓人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滴水岩眾景之中,又屬“天漿”最為稀奇!“滴水岩”乃一天然巨岩,上不著山,下為空穴,竟能終年滴水不斷,實為稀奇罕見!相傳滴水岩下的洞屋“考亭書院”是明朝禮部侍郎曾光魯和吏部尚書吳洪績的讀書處。該岩屋長寬各約8米,岩屋常年滴水不歇,地面有滴水穿石的小洞——讓人遙想當年他們是在一種怎樣的精神鼓舞下耐心苦讀!曾光魯留詩讚曰:“靈岩晴乍雨,鷲嶺石為天”,吳洪績亦發出“一竅有靈通地脈,半空無雨滴天漿”的由衷讚嘆!

滴水岩所在地系大蚶山的余脈蜿蜒至此,是天雲洞景區的一大景點。景區內樓閣依峰就勢,以怪石林立、洞洞相通、石像成群而聞名,景區內有滴水岩,照妖鏡、龜王窺天等景點20多處。2001年經原莆田縣人民政府劃定為旅遊資源保護區,優美的自然奇觀和悠久的歷史景觀構成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線。佇立山巔,居高臨下,景色的確迷人!放眼望去,埭頭一帶的風光盡收眼底……大凡“界外”之山多不毛,只見石頭不見草,然滴水岩周圍蒼松翠柏傲崖挺立,奇花異草點綴其景,不失為一處假日休閒,登高攬勝的好去處。

禮門滴水岩

滴水岩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禮門鄉禮門村。明景泰三年(1452)始建,崇禎四年(1631)、清光緒六年(1880)及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建。大雄寶殿建在岩洞(獅子洞)內,坐北向南,進深三間,穿斗式木構架。殿內斗拱分層疊澀成八角藻井。198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餘姚滴水岩

滴水岩位於浙江省餘姚市境內四明山鎮溪山村,距鎮駐地約15公里,明朝詩人楊珂到滴水岩山景瀑布贊到:“滴水岩頭隱玉龍,赤城山下海雲封。夫風欲散千生錦,人在青霄倚碧空。”在山頂有一瀑布,兩側怪石嶙峋,一溪清水向山下婉轉流去。瀑布上頭名為青龍潭,遇霧水天氣,山崗若隱若現,似青龍於雲中盤鏇。

沙灣滴水岩森林公園簡介

滴水岩森林公園是番禺著名的自然風景區之一,園內主要有馬尾松林、濕地松林、針闊混交林、相思林、桉樹林、闊葉混、竹林等,公園前為滴水岩鳥類自然保護區,自1997年建立保護區以來,這裡就成了鳥類的野生動物的樂園,現公園有灰鷺、白鷺、貓頭鷹、猴面鷹、山雀、黃鶯、毛雞等多種鳥類。

南豐村滴水岩

滴水岩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境內任村鎮南豐村,距鎮地約有7、8公里,滴水岩依山壁而建,陡峭險峻,岩內廟宇林立,人文氣息較為濃厚,是當地人集會的主要場所之一。

明溪縣滴水岩

在明溪縣城東北2公里的黃坡山下。傳說古時洞內龍蛇作祟,被玉虛仙翁鎮服,故名;因宏闊高爽的明洞頂端終年滴水,又稱“滴水岩”。

玉虛洞是典型喀斯特地貌,石色如白玉黃蠟。洞分明洞、暗洞。明洞明亮不燥,怪石嵯峨;暗洞陰暗不潮,洞穴深幽。洞前有明代人所撰“玉虛洞天”、“玉虛仙侗”和“玉宇天漿”等題刻。

明洞前為觀音殿,面積約100平方米,由左、中、右三根天然石柱支撐,內有天泉、“斗獅”、龜石、“蜂窩”、步月台等10多個景觀;後為桃花洞,可容千人,石色晶瑩斑斕,有仙橋、佛頭岩、祥雲岩、隱鵲岩、晃石、躍鯉石等景觀,其中“天鼓”和“虛鳴竅”最妙,用蘆掃輕拍,即發出巨響,經久不絕。

暗洞因地因景安裝各色彩燈照明投影,內有鎮鯉石、“龜蛇入洞”、一線天、沉溪、天河、“仙人床”、“洞底日月”等景致。洞內外有宋以來摩崖石刻近百處,還殘留著40多個碑座。洞內全部遊程只要20分鐘,是難得的景觀集約型岩洞。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所編《天下名山遊記》,收有寫福建山水的遊記8篇,其中《游滴水岩記》是明代文學家、有“後七子”之稱的宗臣的作品。宗在文中稱:“此岩之奇,天奇之也”。

觀音殿左側建有振衣亭,洞頂建有望月亭。 有公路直達洞前。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滴水岩

滴水岩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田邊村境內的大蚶山西面。建築物有兩座鐘樓、滴清殿、三一殿等。

滴清殿前兩側是兩座高聳的精美石塔,殿的牆壁上刻有古樸的二十四孝圖。殿右側是考亭書院, 土木建築,三進三開間。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考亭書院的書生吳洪績和曾光魯同時考中進士,一時考亭書院名聞莆田。他們考中進士後,回鄉省親,各為滴水岩和考亭書院寫一副對聯:“靈岩晴昨雨,鷲嶺石為天”;“一竅有靈通地脈,半空無雨滴天漿”。生動地形容滴水岩的由來及景觀。兩對均已刻為岩屋楹聯。考亭書院後為岩屋,長、寬約8米,岩屋常年滴水不斷。滴水石有兩隻“石眼”, 源源不斷的水從這兩眼當中流出來,滴在下方一個蓮花型的石盆。這滴下來的水清甜可口,很多遊客來這裡,都會裝一瓶回去。滴清殿後有一巨石,如巨斧劈開,石上刻有“雲水風度”四個大字。石刻後面有一奇石,人稱“海龜朝聖”。

據說當時有位叫王姜的僧人來到這裡後,在滴水石的下方鑿了一間房子,生活在這裡。這石房還被完好地保留下來,就位於滴水岩另一側下方,有個很小的洞門,裡面的房間用石塊隔成了一房一廳的兩間房,房子的地勢里高外低,水進不來。

安徽天柱山滴水岩

滴水岩 俗稱四井岩。位於安徽天柱山。因受四井瀑布飛濺的水霧籠罩,岩壁終年滴水。清王文成詩:“雲氣杳靄間,林翠濕猶積。仰探天可捫,俯視依生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