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出性盤狀苔蘚樣皮炎

滲出性盤狀苔蘚樣皮炎(exudative discoid and lichenoid dermatitis) 又稱Oid-Oid病,因Sul-zdergre和Garde與1937年首先報導該病,故也稱Sulzderger-Garde綜合症。本病以滲出性盤狀損害、苔蘚樣損害、浸潤性損害、風團損害等表現為熱徵得多形性慢性少見皮膚病多見於40~60歲男性、特別是有神經質的猶太人,但也可發生於婦女和兒童本病是否為一獨立疾病,仍有爭論。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本病好發於40~60歲男性特別是有神經質的猶太人,但也可發生於婦女和兒童。

病因

病因仍不清楚,近年來多認為與精神因素和自體過敏有關。有人認為該病為神經性皮炎的一種特殊類型。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損害:

1.滲出性盤狀損害 皮損常突然發生,持續時間較短,常迅速消退或轉化為苔蘚樣、浸潤性損害分布廣泛好發於陰囊、陰莖、四肢伸側、上胸、肩和骶部等處面部(特別是鼻樑)、腋窩和腹部也可受累。皮損為多數大小不一,直徑數毫米或數厘米的卵圓形盤狀斑片,界清,隆起而帶滲液、結痂,軀幹部的盤狀損害傾向與皮紋一致。自覺劇癢和發涼或灼熱感。

2.苔蘚樣損害 皮損在四種典型損害中持續時間最長,可持續數年之久尤其以陰莖處損害病程最長表現為全身乾性、毛囊和非毛囊性雞皮疙瘩樣丘疹和苔蘚化斑片。

3.浸潤性損害 多系滲出性盤狀損害轉變而來,表現為浸潤水腫性損害、浸潤明顯者常伴局部淋巴結腫大,臨床上類似蕈樣肉芽腫及其他類型的網狀細胞瘤病。自覺劇癢夜間尤甚。

4.風團 約半數病例可伴發於苔蘚樣盤狀損害。風團的特點是小而深,較一般蕁麻疹更為持久。

診斷

據本病好發於有神經質的中年男性,臨床的典型損害,病理變化表現為真皮小動脈周圍漿細胞浸潤可確立診斷。

鑑別診斷:

但在滲出期需和接觸性皮炎、錢幣狀濕疹、滲出性神經性皮炎相區別在苔蘚樣期和浸潤期需排除扁平苔蘚和蕈樣肉芽腫。

檢查

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常增高,分類可達0.06~0.30

治療

應以鎮靜抗過敏、止癢為治療原則對於局限性損害外用皮質激素焦油類製劑即可;對於皮損廣泛、瘙癢劇烈或療效不理想的頑固病例用全身皮質激素療法結合局部藥物套用有效。

預後預防

預後:

苔蘚樣損害 皮損在四種典型損害中持續時間最長,可持續數年之久,尤其以陰莖處損害病程最長。

預防:

1.去除可能的發病因素。如有神經衰弱症狀,應積極治療。

2.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