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輪板

滑輪板

滑板輪,英文wheel,4個,是用聚氨酯做成的。輪子有不同的直徑,形狀和硬度。小的輪子啟動快,但是後勁不足,適合作技巧;大的輪子可以比較容易的在不太平坦的地面上滑行。滑板輪也是有很大講究的。除了軸承的精度(如ABEC1,ABEC3,ABEC5,ABEC7等)對速度有影響外就要看輪子的性能了。

滑板輪參數

硬度

滑板輪通常是擦聚胺酯為主材料,聚胺酯在輪子中占有的比例不同,輪子的硬度也就不同。硬度為85A(A是指硬度)的輪子是比較軟的,適合於粗糙的路面滑行,滑行時聲音極小,對於喜歡蹬板逛街的朋友是不錯的選擇。但是85A的輪子,因為軟所以比較的不耐磨,而且做像側滑剎車之類的動作時很容易把間隔層弄斷掉。一般現在的滑手都選用97A-103A的輪子。這類硬度的輪子既適合在光滑的大理石上以及較平坦的路面,也適合U池,跳台等道具。在光滑平整處如85A的輪子,也是沒有什麼聲音的。透明或半透明輪不見意用103A,太硬了,會出現爆裂的情況,最好只用在全部是WOOD材料製成的道具上。

直徑

38-40mm的輪子用的人較少,輪子啟動、加速速度快,但是後勁小,適合於很平的路面。45mm-50mm的輪子,是馬路式最適用的輪子。52-60mm的輪子比較適用於各於道具上面用。因為在道具上做動作需要強大的動力,平地動作希望板越輕越好,而在道具上板重有時候可帶來更大的慣性和衝擊力,讓你飆的更高更遠。在野外,60mm以上的越野輪更加適合。專業的山地滑板則是用橡膠的大輪子。

反彈

輪子的反彈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沒有什麼參數可以參考。不過反彈越強過障礙的能力也就越強。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輪子反彈的性能如何,你可以做一個小小的試驗。拆下輪子裡的軸承,你用力把輪子往地上一扔,反彈高的輪子,輪子會彈到天花板上,底反彈的輪子,只會貼著地面撲騰兩下。在光滑的地面上,也許,兩種輪子能跑的一樣快,但在稍遇到粗糙路況時,高反彈的輪子的優越性,馬上就能展現出來了。

演變歷史

滑板輪子的演變代表著材料科學的革新,也見證了滑板運動的發展,輪子演變史即代表滑板運動發展史。
滑板輪的演變歷史1955:滑板輪首次出現美國,拆自輪滑鞋的鐵輪。5010mm,75
1963:“人行道衝浪者”複合塑膠輪,50x30mm,86g,90a,由輪滑輪改進而來,首次商業批量生產的滑板輪。
1973:PU輪首次出現,由工業叉車輪胎材料製造,pu材料使得滑板者急速轉彎時不產生側滑,使現代滑板運動的助產婆。49x30mm,59g,90a。
1976:精密軸承代替“散珠”,專門用於滑板的輪子誕生,輪子常設計為帶有很大的“唇”以增加附著力。58x70mm,167g,90a。1977-1983:魄翱專利“白骨”輪出現。該輪特點:高反彈雙弧邊,採用具有**性的高反彈聚氨酯材料,滾動更快,附著力更大,不再依靠巨大的“唇”。雙弧邊則有助於克服障礙,轉動靈活。64x57mm,158g,85-95a。
1985:坡道輪:卡勃萊羅開始採用較硬的輪子在平滑的坡道和泳池表面上使用以更好控制附著力。直徑和重量減小以改進加速性和反應速度。60x40mm,117g,98a。
1988:垂直輪:直徑較大,寬度變小,為半管坡道最佳化。豪客用來衝擊垂直滑的高度。67x36mm,113g,98a。
1989:街輪:“街道式(馬路式)”**強調減小輪子的重量,低重心和易滑性。57x35mm,76g,95a。
1992:街輪:直徑驟然減小,硬度增加,為花樣繁多的馬路式動作而演變。39-47mmx23-26mm,19-37g,97-101a。

滑輪板選擇建議

目前的滑板輪子大都採用石油化工產品聚氨脂(氨基甲酸乙脂)製成,具有彈性好的特點,並可以做成各種顏色。起初輪子採用橡膠、UHWMPE塑膠、粘土甚至金屬等材料,目前滑板輪根據不同的用途大致可分為公園/坡道、速降、迴轉、滑行、割滑、老式滑輪等。

外型

輪子的外型影響到滑行效果,主要有輪徑、接觸寬度和側邊形狀三個因素。輪徑是相當重要的,一般來說大輪滑行比較快,而小輪加速快,因為小輪啟動時阻力小而大輪在同樣轉速時滑行速度較快。在一定的滑行速度下大輪隨轉速增加造成的軸承磨損更小,對於長板來說尤為如此。大輪在粗糙路面的滑行更快,幾毫米的差異即可大相逕庭。路面可以看做由相對輪子的眾多微小石頭障礙組成,可根據路面情況選擇輪子的外徑,輪徑越大通過障礙的能力越強,不過這和在滑板公園等光滑表面越過障礙不是一碼事情。聚氨脂輪子可做到99毫米直徑,但板面過低及使用活頭橋時可能造成咬輪現象。接觸寬度是指滑行時輪子與地面接觸的寬度,越寬則抓地性能越好,也不容易打滑或局部磨損。窄輪不結實並容易打滑,由於壓強過大而易於磨損或局部磨損。
輪子的側邊形狀影響到側滑時的效果及抓地力,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矩形側邊,矩形側邊不容易打滑,利於迴轉和割滑等滑行方式,矩形輪子與地面的充分接觸能提供良好的抓地力。
2、斜角側邊,介於矩形側邊和弧行側邊之間,輪子截面成斜角狀,抓地力遜於矩形側邊但比弧行側邊要好些。
3、弧型側邊,弧型側邊的輪子適合側滑等滑行,當然也更容易打滑。側滑或慢速滑行時容易造成這種輪子減速,抓地性較差。側邊弧度大的輪子耐磨損使用壽命長,但抓地力不如小半徑弧邊。而有的輪子用久了看似有弧邊,其實是由於滑行時路面的障礙和坑窪磨損造成的。

輪芯

大部分高品質輪子有塑膠輪芯用以放置軸承,並可以通過輪子釋放因軸承高速旋轉引起的熱量,以免輪子的聚氨脂材質融化。當出現這種“冒頂”現象時是比較危險的,外露的輪芯比內置輪芯的散熱效果好些。輪芯同時也可保證輪子的圓度,對防止局部磨損有所作用。大輪芯的輪子在側滑時可保證輪子的旋轉狀態,比無輪芯的輪子能更長久地保持形狀。具有輪芯的輪子因較少變形而在光滑表面的滑行速度較快,不過大輪芯的軟輪在粗糙表面也會滑行較慢。

彈性、硬度、抓地性和速度

滑板輪從粘土乃至金屬等材料發展至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套用過這些不同輪子的人應能驗證現代聚氨脂輪子在速度、抓地力等滑行性能上的提升。這得宜於聚氨脂輪子扭曲後能快速恢復原狀的彈性,現代聚氨脂比原先的更具彈性,這隻要將輪子向地上扔並觀察其反彈高度即可驗證。這一特性可最大限度地減少輪子旋轉時的阻力,當踩在滑板上滑行時輪子前緣受到壓力,當此端旋轉至後部時其彈性釋放給予輪子向前的動力。當輪子太軟時這個過程比較緩慢而不起作用,如果太硬則輪子變形不大,在柏油路面的反彈作用也非常慢從而浪費彈性勢能。
理論可幫助減少在實際中的這種能量損失,長板輪子的硬度一般在78至80左右(數值越大表示輪子越硬),短板輪硬度則在99至101左右以保征其在光滑硬地表面的高速滑行。這與輪子在不同表面的抓地力也有關係,通常來說,粗糙的滑行表面抓地力差些,此時硬輪比軟輪的抓地力更差,而軟輪可以越過路面的微小障礙。但在光滑表面(如水泥滑板公園)硬輪的抓地性能優於軟輪,不過硬輪發生側滑時容易卡住,而軟輪卻容易打滑。
硬度是輪子裡最硬的等級,大多數輪子只有一個硬度但是也有雙硬度的輪子,一般輪子的裡層或內部為較硬的材質而由較軟的材質構成外層或外部。
87A:非常粗糙的地面(山坡速降等)
95A:比較粗糙的地面(街區)
99A:平滑的地面(各種街市,滑板場,U池,游泳池)
101A:不適合粗糙或非常光滑的地面(因為太硬所以抓地性很差)

大小

輪子的大小由毫米來記,通常來說輪子越大速度越快,但重量也自然會加大。輪子還有一個寬度值,我們平時很少提到。不記輪子重量因素,越寬抓地性自然越好。當然輪子還要搭配你的板面,較小的板面當然配較小的輪子。
52—55mm:適合大部分使用者。街市,滑板場。小滑手。
56—60mm:適合大部分使用者。街市,滑板場。成人滑手。
60+mm:特殊滑手。加長板面,山坡速降,泥地板。

側向磨損

當輪子側滑時會發生側向磨損,此時輪子停止旋轉造成局部的磨損超過輪子的其他部位,就象機車做側向移動時會發出刺耳的噪音。側滑可以用來減速,如果沒有控制好也可能將人摔出。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可以在滑行時避免完全的側滑(後仰動力滑“PowerslideLaidback”更容易造成這種惡果),並及時維修或更換輪子。

咬輪

咬輪指由於轉向時輪子碰到板面的情況,滑行時可能造成輪子停住而摔倒。採用帶輪窩的板面能改善這種狀況(碳纖長板,既可保證板面貼近地面以利撐滑,又可以避免咬輪),使用橋墊片以增加輪子與板的距離或換用較小的輪子,把橋鎖緊固定住輪子也都是可行的辦法。

抓地力

輪子逐漸喪失抓地力後會變得打滑,防滑輪可連續保持其抓地力,一旦超過使用壽命則會突然變得非常打滑。相對來說打滑的輪子允許一定的側滑,比較適合在各種表面滑行,而防滑輪在側向動作上則有些發粘。如何選擇可以根據個人意願:需要良好抓地的可選擇防滑輪,如果想做割滑、漂移或側滑等動作的可選擇允許側滑的輪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