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親溺器

滌親溺器

滌親溺器是二十四孝中的感言,離現代比較近的、有詳細記載的、讓人們感到真實而貼切的,就是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


介紹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

(圖)滌親溺器滌親溺器

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有詩稱讚: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主角簡介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一直做文字管理方面的官員,當過《神宗實錄》 檢討官(皇帝工作生活大事記的主筆),後來當起居舍人(皇帝的機要文字秘書)。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 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 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書法精妙,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宋四家”。

感言

二十四孝中,離現代比較近的、有詳細記載的、讓人們感到真實而貼切的,就是黃庭堅。高中學歷的人,應該知道有黃庭堅,宋詞的代表人物。因為女兒小時候學習書法,也看過黃庭堅的字貼,可見他的字,也是千年師表。

好歹我也算一個讀書人,二十四孝都要讀完了,一直是拙言劣語地談感想。今天,引用一首黃庭堅的詩“清明”,以示雅性。
清 明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佳節,春回大地,桃李盛開,萬物生機勃勃。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逝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裡感到難過。春雷萬鈞,驚醒萬物。春雨綿綿,使郊外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樹吐嫩綠。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裡,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裡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後,不要高官厚碌,寧可隱居山中。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是賢明還是愚味,過了一千年,又有誰知道呀!保不過都是長滿的青蒿的一個個墳丘罷了。

毛主席說過,人固有的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人的歸宿都是一樣的。
可是,人生的意義卻完全不用。

人活著,不是為了吃穿,是為了人生的價值。
如果把人也當成這個世界上動物的一種,那么動物生存的最高意義是傳代。
老一代人,為了下一代,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雖然也許會有吳猛的父親那樣不太關心孩子的。但,今天的父母,對孩子的關心,遠遠勝過對自己的關心。
這個時候,講孝,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
黃庭堅,詩辭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官做得也不錯,做到皇帝辦公室機要秘書,相當於中央辦公廳主任的任職,真的算是不錯了。
他的孝心,也是值得稱道的。

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我仔細地看了又看,在二十四孝的孝子頒獎詞中,黃庭堅用的字數是最少的。就是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馬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就是這么簡單的事,堅持做下去了,就很偉大!
什麼叫孝?
就是關心、關照老人的生活,在精神上安慰老人,在物質上滿足老人要求。
黃庭堅之孝,在當今,很多人都可以做到。
簡單的事情,做一兩回容易,難就難在堅持做下去。一個人做一次好事並不難,難就難在他一輩子做好事(毛主席語錄)。

是呀!盡孝也一樣,看似簡單平常的事情,需要堅持做才行。
其實,盡孝,也不必做驚天動地的大事,能從小事做起,就行了。
查一查,2002年到2007年感動中國的榜樣,能夠做到和黃庭堅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兼顧老人的有數位。他(她)們的事跡,一樣光彩照人。
如果,母愛是人類的本性。那么,孝道也應該是人類的本性。

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有些迷茫,為了追求所謂的西方文明,丟失了本身固有的美德。有這樣一句話,盛傳很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有些民族,漸漸地成為代號,就如同黑龍江人和遼寧人一樣,看不到分別。因為,這些民族,沒有保持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衣著和生活,漸漸地被漢族同化了。
當看到和聽到,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開設了中文課,有很多地方還設孔府學堂,我打心裡高興。中華文明,已經漸漸地得到世界的認識。這得益於中國的強大,也得益於中華民文明的保持、繼承和發揚。
當中國人都穿西服的時候,再過五百年,我們中國人會不會再向西方人學習他們身上的孔學文明?

韓國人把端午節申請成他們的非物質的世界文遺產,聽了之後,心裡五味瓶倒地。
覺得韓國人臉皮太厚,更怨中國人不爭氣、不知道珍惜、不懂傳承。

如果說西方文明才是最文明的,韓國人比中國人更加接近西方文明。可是,他們雖然學習西方文明,一直保持本民族的傳統。這才是中國人應該反思和學習的。
為什麼,中國人對待幾千年的文明,總要到了丟失的時候,才覺得可愛呢?!
中國人,聰明過頭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