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舊城

滄州舊城

滄州舊城位於滄州縣東南18公里滄州舊城遺址內,舊州城曾取名獅子城、臥牛城。現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坐落在滄州市東20公里滄縣舊州鎮。城內面積約430萬平方米,舊城牆其寬約40米,周長實測7787米。始
滄州舊城
建於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即浮陽縣城。舊城牆現已殘缺不全,唯西、南兩側還有斷牆五段。舊城內有鐵獅子、鐵錢庫(出土錢文皆崇寧、大觀、政和、宣和通寶等)、鐵爐及開元寺等古建築遺址,地下且富有文化遺存。舊州城曾取名獅子城、臥牛城。現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滄州舊城概況

滄州舊城位於滄州縣東南18公里滄州舊城遺址內。相傳,唐清池縣今毛公是個大孝子,他的母親跟隨他來滄州居住,因滄州水鹹多日免食,毛公見狀甚為母體擔憂,決定親自打一口井,為母尋甜水。於是在縣衙旁 穿地掘井,井挖至10米深時,地泉湧出,嘗之甘甜,解除了老娘飲食之難,也為 當地百姓造福之用,故時人稱此井為“毛公甘泉”。02年在舊州小城鎮改造施工中,該井重見天日,並出 土了相關文物數件,為舊城遊覽增添一景。
滄縣東南的舊州千年古城,是歷代比較有影響的地方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今滄州市的母體。東關舊城遺址保存良好,其年代久遠,形狀奇特,是華北平原所特有的,也是華北平原現有的最大的古城遺址之一。因其城似臥牛,城中有鐵獅,故又有“臥牛城”、“獅子城”之俗稱。
西、南兩面遺存較多,南門缺口明顯,西門翁城,依稀可辨。牆基寬40米,殘高3一7米,周長7787米,城內面積約為430萬平方米。滄州舊城,歷史久遠,歷代遺存豐富,目前城內尚有後周鐵獅及宋代鐵錢堆各一處。鐵錢堆是當年錢庫遺址,錢皆呈半熔化狀態凝作一團,鐵獅子是遺留至今的我國早期最大的鑄鐵藝術珍品,對研究我國冶鐵史、雕塑史、佛教史均有重要價值。
1961年5月,國務院公布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常年的州縣治所演化出許多景致,諸如“毛公甘泉”、“菜園墨跡”、“南堂雞群”、“北海魚池”等等;後周柴世宗北征在此駐紮留下“歇馬台”、“白兔村”等遺蹟;北宋與遼國對壘,又演義出“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楊文廣降生蓑草叢”等美麗的傳說;水滸傳還使這裡衍生出“林沖廟”、“草料場”等景點。城內文化層豐厚,文物眾多,現存文物有國寶鐵獅子、鐵錢庫、石雷石館、毛公甘泉等。位置集中,這在京津地區較為罕見,是滄縣旅遊資源和產品中的龍頭。

交通

京滬、京九鐵路貫穿南北,京廣、京福、銀歧等多條國道縱橫全市。隨著朔黃鐵路、京滬、石黃高速公路和黃驊港的相繼通車通航,將使滄州成為冀中南、魯西北以及晉、陝和內蒙古等西部地區連線國際市場的重要通道和出海口。公路縱橫交織,有104、106、205、307國道。

滄州旅遊

滄州人傑地靈。古代有戰國時代名醫扁鵲,軍事家孫臏,唐代地理學家賈耽,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清代有《四庫全書》總編纂紀曉嵐,清末洋務派首領張之洞等。近代革命將領有趙博生、馬本齋等,現代有著名作家王蒙、柳溪、蔣子龍、藝術家李德倫、斐艷玲等。滄州是全國著名的“雜技之鄉”、“武術之鄉”、“鴨梨之鄉”、“金絲小棗之鄉”、“鑄造之鄉”和“彎頭管件之鄉”。
中國吳橋雜技大世界被國家旅遊局列入民俗旅遊景點。滄州鐵獅子、清真北大寺是國家、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白洋淀素有“華北明珠”之稱。滄州資源豐富。擁有95公里海岸線,盛產原鹽,是全國四大產鹽基地之一。有魚、蝦、蟹等海產品,年水產品捕撈量達11萬噸;有華北、大港兩大油田,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