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革

溫革,字廷斌,江西石城人,出生於宋真宗顯德三年丙午,在石城縣岩嶺堂下辦起了“柏林講學堂”及藏書樓“青錢館”。

溫革,字廷斌,江西石城人,他出生於宋真宗顯德三年丙午(1006年),歿於宋神熙寧九年丙辰(1076年)。1036年他放棄科舉仕途,盡捐家資,興辦義學,在石城縣岩嶺堂下辦起了“柏林講學堂”及藏書樓“青錢館”,他廣招贛閩粵客家子弟入校讀書,並聘請飽學之士任教。由於他所辦學校規模大,藏書豐富,師資力量雄厚,所教學生人才輩出,名震朝野,被當朝皇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聖,並賜為“進士”,冊封為“大儒”。
據溫氏族譜記載,溫革在辦學開始就表達了自己的辦學思想:“不求諸外,盍求諸內。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孫。”即不是為了個人獲取利益和貪圖虛名,而是讓子孫後代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提高文化水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在辦學形式上,尤其是經費來源和管理方式,獨樹一幟。由於他家境殷實,他用家資興辦義學,他將這些資金首先投入購書,他親赴京城,凡國子監所所藏之書,市上所售之書,儘量購買,並建藏書樓,建校舍。但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本族人及開明仕紳的贊助,為他辦學提供了堅強的後盾。為了使經費用在刀刃上,溫革請能人管錢糧,求學者還可供給膳食和米谷。我國計畫經濟時代的師範院校就享有這種不交一伙食費的待遇。
在管理上,溫革總管全局,設學監協助辦學,師資來源有學識資深者,科甲出身學者。生源除招收本鄉里子弟,還有外縣外省者。所學課程有儒家經典、詩賦、制藝、科舉模擬等。教學上不完全拘泥於縣學的各項制度,採取“生員來去自由,長期長時均可,聽課與自學並重,師生相互切磋”的辦學辦法。
著有《瑣碎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