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朝忠

溫朝忠(1878—1911年),一名朝鐘,字靜澄,號果齋,別名溫而厲、孔保華、恍惚道人。清光緒四年(1878年)出生在黔江縣大路壩下場(現歸湖北省鹹豐縣管轄)。1906年,改名溫而厲,隨師王雲笠赴成都,投考省師範學校。1910年12月底,決定提前起義。攻打黔江縣城時,被清軍援兵圍擊被殺。四川軍政府追認溫朝忠為烈士,授予他“鐵血英雄”匾額。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幼年的溫朝忠,穎悟過人。貧寒的家境使他勤奮好學,於經史之外,旁及諸子百家、佛道經典,還以其精湛的醫術救人。不論嚴寒酷暑,山高路遠,一喊即應,藥到病除。對貧苦人家,則分文不取。人們尊稱他為“溫神仙”。1906年,他改名溫而厲,隨師王雲笠赴成都,投考省師範學校,成績第一。主考官在他論議朝政的試卷上批道:“文怪、字怪、名怪”,破格接見他。由於溫朝忠大談國事,抨擊朝政,主考官認定他為“狂生”,降為第二名。不久,他遇到了黔江同鄉、日本留學歸來的同盟會員程芝軒,經程介紹加入同盟會。於是,溫朝忠放棄學業,遍游川鄂湘黔,廣交革命志士。還在漢口學造炸彈,操習劍法,練就一身功夫。隨後他帶著《革命軍》、《同盟會宣言》等革命書籍回到黔江,翻印《滅清八策》,進行革命宣傳。每逢集市,即在民眾中演說。還倡建“風俗改良會”,提倡“習武強身,強身保國”,入會民眾達一萬餘人。在雄厚的民眾基礎上,溫朝忠與黃玉山等人,籌建革命武裝團體。因其決心“以鐵與血來抵抗敵人,洗雪國恥”,遂將這個新成立的革命武裝團體取名“鐵血英雄會”,會址設在黔江城北小南海朝陽島上。川鄂邊區毗鄰縣聞風而動,入會者達六、七萬人。1909年,“鐵血英雄會”更名為“川鄂湘黔鐵血英雄聯誼會”,提出“義联英俊,協和萬邦;推翻滿清,打倒列強;復興中華,實行共和”的政治綱領。此時中國的形勢,已如乾柴烈火,一觸即發,革命黨人積極活動,清政府惶恐不安。宣統二年,湖北施鶴道貼出告示,通緝溫朝忠等人。溫改名孔保華,到四川江律、永川等地,聯繫同盟會友,商討起義事宜。返回後,時值“黔江縣令王熾昌又藉名苛征”,群情激憤;各地起義訊息紛紛傳來,令人鼓舞。溫朝忠賦詩:“瀛海(黔江小南海)劫灰猶化塵,神州獅睡繼為春。龍將沼池雲先起,虎未嘯林風已生。漁父尚輕亡國奴,漢兒甘作醉鄉民?皇天有命誅殘暴,誰是攀龍附鳳人?”抓緊武裝起義的籌備。

1910年12月底,溫朝忠與王克明等以朝山為名,到鳳池山聚會,商討起義事宜,不料訊息走漏。溫朝忠等當機立斷,決定提前起義。1911年1月3日(庚戌年臘月初七)革命軍誓師鳳池山,公共溫朝忠為義軍總司令,發布反清檄文,剪除髮辮,臂佩白布章,外衣前後粉書“國民軍”三字,手持長矛、馬刀、火槍、土炮等武器,舉著“奉天承命,掃清滅洋”的大旗,向黔江縣城挺進。黔江縣“福”、“壽”兩營官兵,晝夜巡邏。1月7日清晨,大霧瀰漫,義軍取道大埡口,從仰頭山進攻縣城。孔常禮帶“福”字營官兵駐守大埡口,用火槍封鎖義軍進路。溫朝忠領部分人馬抄後路襲擊,打死孔常禮,敵軍落荒而逃。義軍長驅直入,一舉攻占黔江縣城。義軍打開監獄,走上街頭,宣傳革命,補充人員槍械。鏇又主動撤離縣城,在兩會壩整編起義隊伍為“國民軍”。

為了實現“攻打彭水,出涪陵,沿長江上重慶,與各地同盟會匯合,向全川與外省擴展”的計畫,義軍在整訓後,兵分兩路再次攻打黔江縣城。時清軍援兵已到。臘月十二日傍晚,溫朝忠部到達城郊,從上沙壩涉水過河時,突遭埋伏在萬柳堤的協防軍的猛烈射擊。溫朝忠一馬當先,仗劍指揮義軍奮勇還擊。由於眾寡懸殊,激戰到三更,義軍傷亡慘重,被迫退至湖北鹹豐縣破水坪,以圖據險固守。然清廷徵調的川鄂湘三省部隊,接踵而至。臘月二十七日,義軍再退駐飛龍寺,被追來的敵軍團團圍困。在這生死關頭,有人建議他化裝出逃,溫朝忠毅然拒絕,說:“首其事者當其難,何逃焉?”次日拂曉,溫朝忠從容地燒掉會友名冊及文稿,挺立飛龍寺樓門前,面對敵軍朗聲道:“我就是溫朝忠,一切皆我所為,不與他人相干,朝我開槍吧!”官軍射殺溫朝忠後,竟肢解了他的屍體,蜀軍得頭,鄂、湘軍分其手足。三十二歲的溫朝忠用鮮血和生命繪出一幅壯麗的丹青。

溫朝忠視死如歸、臨危不懼的革命精神激勵了將士們。1911年l1月13日,溫朝忠餘部攻克黔江縣城,成立軍政府,宣布獨立,迎來了辛亥革命的勝利。四川軍政府追認溫朝忠為烈士,授予他“鐵血英雄”匾額。湖北鹹豐縣城的一條街命名為“朝忠路”,黔江縣城為其建有碑亭。溫朝忠的英雄事跡一直在川鄂湘邊區傳頌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