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啟祥

溫啟祥

溫啟祥,導航技術專家,中國無線電導航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先後為開拓和發展我國航空導航、航海導航、衛星導航與飛機著陸引導諸系統及其技術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溫啟祥 溫啟祥

溫啟祥,高級工程師。江蘇無錫人。曾任中國航空公司無線電工場管理工程師。建國後,歷任華東軍區上海第二十三廠、漢口無線電廠總工程師,電子工業部微波統一系統和應答機研究所、火控雷達和導航設備研究所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電子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中國造船學會第二屆理事。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自學成都,為我國無線電導航事業創始人之一。組織研製成功最早的中長波導航台、海上中波中程導航系統、微波飛機著陸雷達、軍用塔康導航系統等。195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人物生平

工作前

溫啟祥 溫啟祥

溫啟祥,1909年6月出生在江蘇省無錫縣張涇橋鎮一個店員家庭。1925年在常熟讀完國中,1926年進入海私立南洋高中學習,因家庭經濟困難,轉而另謀學徒生涯。1927年考入南京國民政府南京軍事交通技術學校,學習無線電技術,1928年轉入上海無線電報務人員養成所學習報務。1929年就職於濟南、上海等地商用無線電台做報務工作。1932年考入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中國航空公司,先後在南京、宜昌、漢口、溫州等航空站從事無線電報通信工作。

溫啟祥在溫州站做報務工作時,對無線電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邊自學,一邊動手安裝收音機,進而鑽研發射機。經技術員華斌舉薦,溫啟祥升任無線電技術員,並從溫州站調上海龍華機場。繼之輾轉工作於武漢、重慶、香港、加爾各答等航空站。

抗戰期間

抗日戰爭期間,溫啟祥受進步書籍和進步思想影響,對國民黨政府的所作所為十分反感,對共產黨提出的“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張非常擁護。到重慶工作不久,於1938年冬,經華斌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組織上鑒於當時白色恐怖的籠罩,決定暫時停止他的地下活動,讓他以黨外人士身份繼續為黨工作。

1942年,溫啟祥隨中航公司遷到印度加爾各答。當時無線電部門由外國人負責,他們對中國員工經常出言不遜,從而激發了溫啟祥要為中國人爭氣的決心和志氣,使他更加勤奮地鑽研無線電工程技術,並在同事的鼓勵與協助下,做出了第一部750瓦的歸航機和第一部100瓦的短波發信機,為中國人爭了光。因此他也被提升為無線電工場的管理工程師。

1946年2月,中航公司搬回上海。當時正值中國共產黨周恩來副主席率領代表團在上海與國民党進行談判,急需組建秘密電台與中共中央保持聯繫。溫啟祥根據當時龍華機場地下黨負責人的指示,冒著生命危險,利用其無線電工場負責人的有利條件,以及他所掌握的無線電技術,為上海中共地下黨趕製了一部秘密電台,並安裝在該機場的一個歸航台里。後來,溫在與同事閒談中得知國民黨當局對此事已有所察覺,便立即將此情報報告地下黨,及時予以拆除,使黨免受損失。1947年,他又為中共地下黨做了一部比較輕便的秘密電台,安裝在一位地下黨員的家中,一直用到上海解放。1948年,中航公司迫於全國緊張局勢,再度南遷。溫啟祥出於對共產黨的無限信任,堅決不去,並勸說其他技術人員留下。同時,他還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同其他留下的人員一起,阻止、拖延大量無線電器材的外運,並趁機將許多器材轉移、隱藏起來,以便解放後使用。

解放後

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溫啟祥以高漲的熱情,投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空軍部機務處電信器材修理廠、即(上海)空軍第23工廠的籌建工作。該廠以國民黨部隊遺留下來的部分通信器材和一些國民黨空軍與民航人員為基礎而組建的。工廠建成後,溫啟祥出任技術計畫檢驗股長。當時,為了配合解放舟山群島的需要,在物資匱乏、技術力量薄弱的情況下,他主持修配和趕製了500瓦報話機、750瓦長波歸航機和100瓦短波發射機,使滬、寧、杭的防空通信系統初具規模。此後,又為前線指揮部提供了通信導航設備,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溫啟祥由於成績卓著,於1950年9月評為全國工業勞動模範,並於當年10月出席了北京全國工農兵英模大會。1953年,23廠發展成相當規模的國營710廠,溫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54年,他當選為上海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6年,溫啟祥參加了“全國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會議。1957年,他隨同當時主持軍事電子工業發展工作的劉寅、孫俊人等領導同志赴蘇聯對其無線電工廠、研究所和大學無線電系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參觀與考察。1958年元月調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設在四川成都的第十研究所任副所長兼總工程師。1959年補選為四川省政協委員,同年和1961年又兩次赴蘇學習與談判。其間,溫啟祥深感我國無線電導航技術與國際水平的差距甚大,決心為我國導航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回成都後,便在第十研究所專門成立了“導航研究室”,進行航空近程導航系統的研究。1960年,他上書當時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長的孫俊人和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李莊局長,建議成立專門從事導航技術、系統與設備研究與開發的研究所。

1962年8月16日,溫啟祥根據國防部的任命,到國防部第十研究院設在陝西西安的第二十研究所,擔任副所長兼總工程師,挑起了建設和開創我國導航事業的重擔。作為第一步,他針對該所百名技術人員大多是離開學校不久的大學生,以及近1000名工人差不多都是復員轉業軍人的情況,提出了“嚴肅的工作態度,嚴格的科學精神和嚴密的科研作風”的建所方針,要求研究室從消化、仿製航空近程導航系統(塔康)入手,車間則從仿製生產512 型快艇雷達開始,及早拿出樣機並生產出合格產品。這些都收到了成效,從而得到領導部門的高度評價。溫啟祥於1963年補選為陝西省政協委員,1965年當選為陝西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二十研究所在溫啟祥的組織領導下,先後開展了航空近程導航系統,飛機著陸引導系統,中程與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以及衛星導航、組合導航和超長波大功率山谷通信天線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溫啟祥還積極推進學術活動的開展。1962年,中國電子學會成立,他就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1979年至1983年就任第二屆常務理事,中國電子學會首批會士。同時,從1962年起,先後擔任中國電子學會導航分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第三屆名譽主任委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用儀器儀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導航》學術季刊顧問,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80年被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聘為兼職教授,同時被聘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海洋專業學科組成員。

1980年3月,溫啟祥因年事已高改任第二十研究所顧問以後,為祖國多作貢獻的初衷絲毫不減當年,僅在技術文獻的編撰與研究方面,他先後主持或參與《電子工業名詞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卷》、《電子學名詞辭典》和《中國軍事工業史料叢書·船舶導航史料專集》等有關無線電導航部分的編撰或編審,以及《2000年中國電子工業發展》的研究工作。1993 年12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84歲。

成就及榮譽

早年經歷

溫啟祥早在1936年,就對無線電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包括參加美國舉辦的“萬國函授學校”學習無線電技術,並自購元器件,試裝收音機,從三管再生式到五管超外差,進而再鑽研發射機技術。一次,溫州航空站的發射機出了故障,還未等遠在上海的技術員來到,他就根據自己所學的無線電技術知識,及時排除了故障。

40年代初期,溫啟祥隨中國航空公司有關部門南遷印度加爾各答工作期間,無線電部門的負責人是一個名叫“潑來斯”的外籍人員,他時常責罵和侮辱中國人,還藉故開除了多名中國籍員工。中國航空公司有關當局礙於無線電部門全體中國籍員工的公憤,撤換了此人。但接替他的名叫“希克斯”表面上比較平和,歧視中國人的實質卻沒有絲毫改變。從而進一步激發了他刻苦鑽研技術的熱情與動力。他常常早起晚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進行學習。從維修到組裝,從部件到整機,他一邊鑽研,一邊試驗,並進行實際製作,在無線電工場工人的積極配合下,終於在1943年製作出了第一部750瓦的長波歸航機和100瓦的短波發信機。此後,由他製作的許多歸航機和短波發射機,都在飛機進場陸空聯絡上獲得了實用。

在此期間,溫啟祥還根據中共地下黨的指示,為幫助印度共產黨建立收報台,接收延安新華社發播的訊息,還為之製作了一台AR-88高級收音機。

上海解放後,為配合解放軍解放舟山群島,在建廠不到3個月的上海第23工廠,物資匱乏,技術力量相當薄弱,溫啟祥滿懷革命激情,積極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趕製了長波歸航機,短波發信機,修理了報話機,並在3天之內建立起了上海防空司令部的集中台,使滬、寧、杭的防空系統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緊接著又在以後5個月內,生產出了裝備9個一等航空站、20個氣象台,30個瞭望哨,6個雷達站和一個前進指揮部的全部歸航與通信設備;並為當時的中國空軍部隊提供了長-1型與長-2型750瓦長波歸航機,和數達321部中短波通信/導航發信機。這些成就,是與溫啟祥勇於奉獻和具有精湛的技術是分不開的。例如,在改裝歸航機和修復其它設備中,他不僅以巧用手頭僅有的電子元器件,克服了西方對我國實行全面封鎖造成的困難,還以他首創的雙主振差頻等技術方案,識破了別人認為難以修復的技術難關。

溫啟祥在這期間作出的上述貢獻,還可從無到有地增強我國華東地區的防空能力看出它的歷史作用:使敗據台灣的國民黨空軍於1950年2月6日對上海的狂轟爛炸造成的嚴重破壞得以不再為患;使當時的華東空軍機場與福建前線對偷襲的敵機有了防護能力,並在解放舟山群島的戰爭,及其後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作用。

1949年8月,為了保衛人民獲得的勝利果實和解放事業的需要,在上海楊樹浦地區成立上海電信器材修理廠(即上海第23工廠),人員不到30人。他依照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上的指示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廠的建設工作,包括率先同大家一起自己動手修廠房,並四處奔走,收集國民黨軍隊逃跑時丟棄的破損機器、儀表與各種器材。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把金工工場、無線電工場和器材倉庫建立起來,機器也開動了。在短短的一年裡,加工設備增加到52台,電子測量儀器增到12台,器材收集到2000餘噸,人員也發展到260人,其中技術人員44人,使工廠初具規模。同時,由修配逐步向設計製造轉變,並以歸航機和短波收發通信機為主流產品的新產品研製工作也已開始。1953年7月,該廠改名為國營上海無線電廠,代號為國營第710 廠。其後遷往武漢,更名中原無線電廠。此廠已成為我國研製、生產通信導航設備的骨幹工廠。

1957年至1961年,溫啟祥依據他先後三次赴蘇考察與談判所得,深感要縮小我國無線電導航與通信同國際水平的差距,必須遵循毛主席關於“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難苦奮鬥,勤儉建國”的方針,才可能趕上時代發展的需要。為此,於1959年,在他任副所長的國防部十院第十研究所內專門成立了一個“導航研究室”,開始航空無線電導航的研究工作。

1960年10月1日,溫啟祥又上書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孫俊人院長和國防科委四局李莊局長,建議立即成立專門從事導航技術、系統與設備研究的研究所。上級主管部門採納了這個建議,於1961年在西安成立了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二十研究所。1962年溫到該所任副所長兼總工程師。1965年,該所已擁有科技人員800 餘人,工人900多人,建立了航空導航、航海導航、著陸雷達、自動控制、工藝、情報、儀器等8個研究室與一個試製工廠,陸續開展了對近程航空無線電導航系統、中遠程航海無線電導航系統、飛機著陸雷達系統以及衛星導航系統等的研究研製與開發工作。

1965年,第二十研究所劃歸第四機械工業部領導。當時該所已具備了發展導航與雷達兩個專業的科研生產能力,並且在出成果,出人才上顯示出了力量。

第二十研究所自建立以來的32年中,在我國導航技術、系統與設備現代化的巨大貢獻,是與擔任該所整整18年主管技術的總工程師溫啟祥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

中近程導航系統的建立

60年代,中近程無線電導航系統在國際上已建立了數十個羅蘭A地面發射台,但我國沒有。1965年3月,在國防科委於北京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溫啟祥積極主張加速建立與發展我國獨立的中、遠程導航系統。不久得到批准,並列入國家計畫,將中程系統命名為“長河一號”,由二十所負責技術抓總,溫啟祥任總設計師,參與協作攻關的有國營第764廠和765廠。從任務下達之日起,所、廠及使用部門通力合作,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製造出了設備,並運抵山東現場安裝、調試與系統聯試。1966年10月1日,成功地輻射出了中國的羅蘭A信號,其第一個台組於1967年12月投入試運行。到1975年7月,北起渤海,南至南海18000公里的沿岸及其以外1000公里海域內,形成了我國的海上區域導航網。

遠程導航系統的建成

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類似國外的羅蘭C。我國於1965年確定研製、建設,命名為“長河二號”工程。第一任總設計師由溫啟祥擔任。由於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使起步不久的研製開發工作走了不少彎路。後按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自行發展同時並舉的方針,才回到按科學和國情辦事的研製軌道上來,終於在1988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個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南海台組,大大改變了我國遠程導航的落後面貌。現正在東海、北海積極建立第二、第三台組。屆時,將把我國高精度導航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

高精度授時/導航發射台的建成

早在1965年12月,溫啟祥就向第十研究院領導建議在我國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上增加授時功能。70年代初期,國家決定建立高精度授時發射台,作為國家時間基準,並批准第二十研究所提出的將我國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兼作授時使用的具體方案。該方案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建立300千瓦試驗發射台,已於1976 年完成,滿足了當時科學試驗的急需。第二步是建立發射功率為2兆瓦的大功率發射台,已於80年代初期完成。此舉將我國的時間基準由毫秒級提高到了微秒級,使我國的標準時間精度步入了國際先進行列。該系統是由第二十研究所,第二十二研究所、國營761廠和陝西天文台等單位的科技人員共同努力建成的。

飛機近程導航系統的建立

又稱塔康系統,這是溫啟祥早在成都十所主持科研工作時就開始籌劃的,後轉入二十所。1966年成功地研製出了樣機,到1974年共生產出了相當數量的地面與機載設備,並裝備了國內1條重要航線及數個地面站,使我國的航空導航業務得到相當程度的改觀。

衛星導航及其它新系統的建立

為了跟蹤世界新的導航技術,自60年代後期,在溫啟祥的策劃下,投入了一部分科技人員從事衛星導航的研究開發工作,從子午儀到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PS)用戶設備,已有多種型號、多種用途的衛星導航定位儀投入實用。同時還研製開發了衛星/奧米加等水面與水下等組合導航設備。這些都為我國在70和80年代先後完成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水下武器發射試驗和衛星傳送與回收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精密進場著陸雷達的建立

第二十研究所一經建立,溫啟祥就設法於1964年從上海調來一部蘇制著陸雷達作為樣機。在不損壞樣機的前提下,他嚴格要求科技人員進行認真分析消化,進而仿製。經過一年半的努力,做出了樣機,併到機場進行現場試驗測試,各項指標均達到了要求,於1966年轉天津一個無線電工廠進行生產。

此外,溫啟祥在抓科研工作的同時,對科技情報工作也極為關心。他深知,情報工作是科研開道的耳目;方向不明,盲目蠻幹,只會使科研工作歸於失敗。第二十研究所初建時,他就強調大學生必須學好英語,人人要過這一關,以便查閱資料,掌握國際科技發展動態,為此曾多次舉辦英語學習班,並為情報室配備了很強的技術力量。60年代初期,二十所在他的倡導下創辦了《導航與雷達》雜誌,1985年該刊改為《導航》,系我國導航界唯一的學術季刊。溫啟祥生前一直擔任該刊的顧問。

溫啟祥,對工作一生勤奮,對生活樸實無華,對知識不懈追求。他常說:“當你對要乾的工作不懂、不會、不熟悉的時候,不要膽怯,要勇於承擔,敢於承擔,但一定要努力學習,不斷學習。人類積累起來的知識,決不會學不懂、學不會。難的總會變成易的,易的自然會變成熟悉的。當然學習方法也要注意,有系統的學,從易的開始,然後步步深入,尤其是基礎知識。知難而退,必然會一事無成。”

這既是溫啟祥的格言,也是他勇於進取、獲得成功的重要經驗。

人物簡歷

1909年6月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

1926年 在上海南洋中學上高中。

1927年 考入南京國民政府軍事交通技術學校,學習無線電技術。

1928年 轉入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上海無線電報務人員養成所。

1929-1931年 在濟南、上海等地商務無線電台任報務員。

1932-1936年 考入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中國航空公司任報務員。

1937-1942年 任中國航空公司航空站無線電技術員。

1942-1946年 元月任設在印度的中國航空公司加爾各答無線電工場管理工程師。

1946-1949年5月 任中國航空公司上海航空站龍華機場無線電管理工程師。

1949-1953年6月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空軍部機務處上海23 廠技術計畫檢驗股長。

1953-1957年 任第二機械工業部710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1958-1962年7月 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0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

1962-1980年2月 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20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

1980-1985年 任電子工業部第20研究所顧問。

1985年 離休。

1993年12月20日 逝世。

主要論著

1 溫啟祥主編.電子工業技術辭典(無線電導航部分).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76年.

2 溫啟祥.國內外導航技術發展狀況及建議.見:中國科協2000年的中國研究辦公室編《2000年的中國研究資料》(第1集),1984年,pp274-284.

3 溫啟祥.航空導航系統的比較準則.導航,1985(1):1-4.

4 溫啟祥.電子導航的現狀與未來.電子科學技術,1987(3):2-3.

5 溫啟祥.港口導航的發展趨勢.電子科學技術,1987(4):6-7.

6 溫啟祥主編.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卷(學科導航).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編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9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