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亭

溪亭

南宋滅亡後,詩人時懷舊君故國之思,在清秋清冷之時,更覺愁思鬱結。詩人徙倚溪亭,觀覽景色,思緒紛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去。矯首遐觀,但見初月掛高樹;微風冷吹,似覺酣酒已半醒。林中高樹蕭疏、落葉飄零,野地空曠寂寥,流螢掠影,詩人踽踽獨行,心緒不寧,唯有閒坐,百無聊賴地細數著那空中的點點浮光。此時,忽聞漁歌唱晚,不知起於何處,詩人放眼遙望,遠汀之外,孤燈隱現,想那點漁火必是漁歌放處。全詩語淡辭婉,營造了一個月淡風清、葉落螢流、歌遠思渺的清秋夜境,字裡行間氤氳著詩人落落寡歡、鬱郁失意的孤獨之情,也隱見詩人的孤憤和孤高。本詩充滿了故國之思,並非一般的悲秋詩,詩人在詩中盡情抒發了孤獨苦悶和漂泊無依的情懷。

基本信息

簡介

《溪亭》是宋末愛國詩人林景熙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於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詩歌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孤獨、徘徊的情緒,傳神地描繪出詩人苦悶無聊的心境。

作品信息

【名稱】《溪亭》
【年代】宋末元初
【作者】林景熙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溪亭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閒坐數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作品鑑賞

在詩歌中,如果能在真實描摹客觀景物的同時,又把詩人的某種獨特感受傾注在景物描寫之中,使讀者從思想上受到感染,藝術上得到享受,這就需要詩人在思想深度和藝術造詣兩個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詩正是借景抒情,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的佳作。
溪亭,指臨溪水的亭子。唐張祜《題上饒亭》詩:“溪亭拂一琴,促軫披衿。” 宋李清照《如夢令》詞:“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首聯破題。“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詩以溪亭為中心,逐一描繪周圍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讀起來,似有恬靜閒適的印象,細細品味,又覺不然。詩人徙倚溪亭,觀覽景色,思緒紛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餘思”,是指詩人在南宋滅亡之後,時時所懷有的舊君故國之思,同那種多愁善感的“悲秋”有著本質的區別。不了解首旬所要表達的意圖,就會把全篇看成單純寫景之作。只有真正領悟到詩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的心理狀態,才能透過迷濛的景色去探索詩人的悠悠孤僨和高潔品格。這種破題法,既無“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詩家法數•律詩要法》)的氣派,也沒有運用比興的表現手法,而是語淡辭婉,直敘其事,於平淡之中留下意餘象外的情韻。
頷聯緊承一二句。“高樹月初白”,是說高高樹巔掛著一彎潔白的初月,切上聯“日暮”。“微風酒半醒”,在微風吹拂之下,詩人酒意初醒,與上聯“餘思”呼應。月上高樹,周圍一片冷清幽寂。當此之時,詩人心緒不寧,“餘思”縈繞,難以去懷,從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狀態,正說明他感慨至深。
頸聯寫詩人舉止。“獨行穿落葉”,踽踽獨行之狀如見,“穿”字尤妙。“閒坐數流螢”,獨坐百無聊賴,只得藉數流螢以遣悶,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見,用一“數”字,更見生動。這兩句詩把其複雜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鮮明的畫面,不難看出,其中隱現著詩人對生活的感受和時代亂離的影子。注家評曰:“此聯本平,然用‘穿’、‘數’二字,便覺精神振竦,所謂五言詩以第三字為眼,是也。”足見詩人用字之工。
末聯寫景。“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一聲聲悠長的漁歌,打亂了詩人的冥思遐想,舉目四顧,只有遠處水面上飄動著一點若明若暗的燈火,此情此景,倍添淒涼孤寂,蘊含著國破家亡、飄泊無依之感。
通觀全詩,以景傳情,用富有象徵意義的景物描寫,寄寓詩人的感慨餘思,情韻深長,頗具特色。

作者簡介

林景熙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 宋末愛國詩人。字德陽,一作德暘,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公元1271年(南宋鹹淳七年),由上捨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不仕,隱居於平陽白石巷。據新編《平陽縣誌·林景熙傳》載:元世祖忽必烈所任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珈,發掘紹興宋陵及大臣墓101所,拋棄其遺骨。時林景熙在紹興王英孫家作客,激於愛國義憤,約鄉人鄭朴翁等喬裝採藥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裝六函,葬於蘭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樹作為標誌,又作《冬青花》和《夢中作》四首,以記其事。林景熙這種熱愛祖國,反抗民族壓迫的行動,深受稱讚。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因而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後人編為《霽山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