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河川大班小班

湯河川大班小班自清康熙十七年滿族彭姓入住湯河川以來,這裡便出現了春節時走會這種獨特的生活習俗。湯河川大班、小班是流傳於長哨營及喇叭溝門一帶的一種民間花會表演形式,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因其演員由一組舞鞭少年和三組大人角色構成,所以叫“大班、小班”。其表演內容及風格融合了滿族生活習俗,有較高的文化內涵。

簡介

湯河川大班小班 湯河川大班小班

懷柔北部深山區的長哨營滿族鄉和喇叭溝門滿族鄉,是北京五個少數民族鄉之一。自清康熙十七年滿族彭姓入住湯河川以來,這裡便出現了春節時走會這種獨特的生活習俗。

表演形式

“大班小班”是流傳於長哨營村的一種民間花會表演形式。角色由一組舞鞭少年、一組扇子生、一組小姐、一組丫環及一個老賣婆和一個打竹板的丑角構成。因為舞鞭少年均是十歲左右的孩童,而其他的角色都是大人,因此,叫做“大班小班”。“大班小班”的表演形式為歌舞結合,且唱且舞。據藝人介紹,“大班小班”是在本村由來已久的打霸王鞭的基礎上形成的。

..

長哨營鄉花會表演的鼎盛時期是1947年左右,“大班小班”也成型於那時。之後,花會表演在長哨營鄉沉寂了四十多年。2002年,村里恢復了花會表演,“大班小班”才又與其它會檔一道,從人們的記憶中復活。而喇叭溝門鄉帽山村的“大班小班”則始於20世紀初,只可惜自1946年之後就一直未能恢復表演。

“大班小班”是一種把多個角色揉在一起的表演形式,體現出一種異中求同的和諧。在表演中既有一定的程式,又有明顯的自娛自樂色彩,易於使更多的人參與這項表演。“大班小班”中的霸王鞭,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而小姐、丫環腳下的“寸蹺”表演又是從滿族婦女的高底鞋中演化而來,有民族融合的內容。其中“寸蹺”表演和“大班小班”為長哨營村獨有。

“大班小班”由於角色反差大,表演有特色,一直深受民眾歡迎。作為一種優秀的民間花會表演形式,“大班小班”在歷史傳承方面已顯得十分窘迫。四十多年的中斷,使當年的老藝人所剩無幾,能重新組織村民恢復表演實屬不易。

湯河川滿族民間傳說

滿族是一個有較高文化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宗教和風俗習俗。《滿族說部》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全國滿族口頭文學的集成,近百萬字。記述滿族神話時代的“天女浴宮碑”的神話故事在全國各滿族聚集地均有流傳,在湯河川也有廣泛的流傳,這是表明滿族人民在文化上共同心理素質的民族特徵的突出表現。“喇叭溝門‘一善岩’”的故事已納入《滿族說部》八旗子弟傳聞錄”篇中,是滿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財富,中華民族口頭文化的組成部分。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等生產生活活動演化而來。滿族舞蹈有自己的特色,如莽式舞、揚烈舞、單鼓舞、銅鏡舞、腰玲舞、巴拉莽式舞和五魁舞等。歷史上凡宴會,主人家男女變更迭起舞。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鏇作勢,舞蹈語言非常豐富,光莽式一個舞蹈就有九折十八式。“大班小班”是湯河川滿族特有舞蹈,特色是又扭秧歌又耍鞭,分大人班、小孩班,兩套人馬演出,而且還有唱詞。這個滿族民間歌舞,已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北京卷)》,是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