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蹺

“寸蹺”流傳於河北省中部一帶,以女角“拉花”腳踩12厘米高的矮蹺而得名。 寸蹺曾經在完縣(今順平縣)及周邊各縣廣泛流傳。30年代演變成“地平蹺”。寸蹺的淵源我文字記載。在清代,出於祭祀“天仙聖母”的需要,寸蹺在完縣應遠而生。後又流傳於其周邊地區。本文所記滿城縣的寸蹺,便是民國初年,由著名藝人冀連三(1980-1951)、鄧金河(1886--1961)傳授的。由於完縣寸蹺技藝高、名聲大、普及廣、歷史長,因此在民眾中有“寸蹺產於完縣”之說。 寸蹺表演分“踩街”和“打場”兩種形式。

流傳歷史

寸蹺”俗稱“寸子”,是河北眾多的民間蹺類舞蹈之一,多流傳於滿族聚居的承德地區各縣和青龍滿族自治縣。據張百灣村(滿、漢雜居村)滿族老人賀瑞臣傳史說,“寸子”是清道光年間由御道的漢族民工所傳。

舞蹈介紹

漢族寸蹺,總長約60厘米,上部扁平,長50厘米,下部10厘米,呈圓柱狀,頂端有“金蓮小腳”。“寸子”傳入張百灣後,表演者多為滿族,呈現出鮮明的滿族舞蹈特點。滿族寸蹺,總長近1米,上部扁平,50厘米,下部為圓柱體,約30厘米。兩者表演風格不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