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新區

湘江新區

湘江新區,湖南湘江新區位於湘江西岸,包括長沙市嶽麓區、望城區和寧鄉縣部分區域,面積490平方公里。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的批覆,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這是國家在中部地區設立的第一個國家級新區。設立並建設好湖南湘江新區,是實施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長江經濟帶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對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加快內陸地區開放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信息

地理區位

國家定位

湘江新區湘江新區

湘江新區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包括嶽麓區、望城區和寧鄉縣部分區域,核心區域為嶽麓區嶽麓街道等15個街道、望城區喻家坡街道等8個街道以及寧鄉縣金洲鎮,復蓋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望城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國家級園區,面積490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8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970億元,財政總收入167億元,工業增加值2110億元。

先導區:大河西先導區總用地120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規模420平方公里,生態景觀綠地198平方公里,農用地495平方公里,水體面積占87平方公里。

核心區:核心區用地範圍為湘江以西,黃橋大道以東,北至黃金大道與嶽麓區區界,南至含浦鎮與坪塘,包括嶽麓區、含浦鎮、坪塘鎮、雷鋒鎮的用地範圍。用地面積總計416平方公里,嶽麓區(139.07平方公里)、雷鋒鎮(62.2平方公里)、含浦鎮(87.82平方公里)、坪塘鎮(112平方公里)、高新區華龍金南村(15.11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212平方公里。

起步區:起步區範圍包括繞城線以西、黃橋大道以東、靳江河以北,北邊以高新區拓展區為界(華龍村、金南村北界)的用地範圍。用地面積為124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為72平方公里。

六大任務

一是探索創新驅動發展路徑。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自主創新技術平台,打造全國一流的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基地,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技術創新體系。

湘江新區湘江新區

二是構建現代高端產業體系。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

三是培育文化產業高地。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文化產業“走出去”與“引進來”步伐。

四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構築生態安全螢幕障,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五是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推進產城融合發展,提升城市建設和治理水平,構建新型城鄉關係。

六是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構建立體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形成高效暢通的大通關體系,打造綜合性開放平台。

發展規劃

戰略目標

力爭到2020年把湘江新區(原大河西先導區)建設成為“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的示範區(區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躋身於全國省會城市先進行列)、高新產業的集聚區(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7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4000億元以上)、城鄉統籌的樣板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60000元和40000元以上)、生態宜居的新城區(建成區面積達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萬人左右)、支撐發展的增長極(先導區核心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30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300億元)

發展定位

職能定位: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先導突破區,長株潭城市群戰略整合核心承載區,長沙市提升主體功能區。

產業定位:湖南省產業先行先試區,長株潭產業轉型示範引領區,長沙市高新產業核心集聚區。

生態定位:全國知名的生態文明區域,資源節約的循環集約新區,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標桿。

城鎮定位:城鄉統籌發展的區域城市,新型增長模式的城鎮典範,環境友好的山水宜居新城。

建設步驟

第一步,起步階段(2008—2012年),核心區骨架基本拉開,起步區主體功能區基本形成;第二步,快速發展階段(2013—2020年),綜合實力全面提升,核心區主體功能區基本形成;第三步,成熟發展階段(2021—203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帶動輻射能力顯著增強,先導區基本建成。

發展願景

按照《長沙市大河西先導區建設整體方案》中的規劃,湘江新區(原大河西先導區)的建設主要包括“四區”、“三帶”部分。

四區是指黃金都市農業與農產品精加工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教文化產業區、高星綜合功能區。三帶是指金洲配套產業帶、嶽麓山人文生態旅遊帶、湘江西岸創新創意產業帶。

金洲配套產業帶:以金洲大道為發展軸,以麓谷高新區與金洲新區為核心,實行兩端雙向拓展。

湘江西岸創新創意產業帶:以教育科研孵化和文化創意為核心,為高校提供拓展基地,為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提供拓展空間。

嶽麓山人文生態旅遊產業帶:充分發揮嶽麓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人文優勢,結合桃花嶺、象鼻窩、蓮花山規劃人文生態旅遊產業帶。

建設重點

方案中突出了推進產業建設、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示範區建設等四大建設。

產業建設:以金洲大道為軸心,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體,以金洲開發區和望城經濟開發區為兩翼,以科研院校為依託,大力發展高新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全力建設信息產業基地、新材料產業基地、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先進制造產業基地、生物產業基地、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承接產業轉移基地等產業基地,力爭到2020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000億元

基礎設施建設:力爭三年內投入300—500億元,著力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健全水、電、氣、信等基礎設施。重點規劃建設好京珠高速長潭西線、楓林路以及雷鋒大道拓改工程、瀟湘大道南北拓改工程、城市交通環互通工程、公共運輸網路、城市軌道交通、跨江通道等工程。三年內在起步區和核心區重點建設“六縱八橫”14條主幹道和52條次幹道,總長約270公里,總投資約285億元,達到到2010年底實現“拉開道路框架,形成承載功能,拓展產業優勢,展現新區雛形”道路建設三年行動計畫的目標。

生態建設:三年內完成嶽麓山風景名勝區周邊生態環境、坪塘老工業環境污染和靳江河、龍王港等流域水資源環境的綜合治理,開展濕地、綠地、林地生態環境資源補償和農村環保自治模式試點,加強環保輔助設施建設。

示範區建設:用3-5年時間,以湘江西岸為紐帶,將嶽麓山風景名勝區、濱江新城、梅溪湖、洋湖垸濕地公園等打造成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城市時尚空間。

基本內容

1發展規劃

湘江新區緊鄰長沙市政府行政中心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是望城與長沙城區對接的最前沿,交通、地理優勢獨占鰲頭,無疑是望城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建設新城區的最佳突破口。湘江左岸是核心區,將形成斑馬湖片區、馬橋河片區、大澤湖片區、月亮島片區、經濟開發區等五大片區競相發展的規劃空間結構,其中,雷鋒大道和金星大道以東區域是核心區中的“起步區”。

湘江左岸

壯麗的畫軸徐徐打開:湘江左岸,以臨靠湘江的星城鎮為中心,打造在一定程度上與長沙市發展配套的現代服務業區;大眾垸內,靖港鎮和格塘鄉共同打造旅遊觀光和種植同步的現代農業區;黃金鄉與白箬鋪鎮,則以高新技術研發孵化為重點打造新型工業區。

湘江右岸

湘江的右岸,丁字鎮繼續發展物流、機械加工、麻石、建築產業,與開福區金霞物流中心配套同步發展;銅官鎮正在建設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主要發展循環經濟、陶瓷產業;靠近湘陰的茶亭鎮,則發展以農家樂為特色的旅遊休閒業。

概述

湘江新區湘江新區

湘江新區是2015年設立的湖南省新區,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是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的一部分。2015年4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成立湖南湘江新區,包括長沙市嶽麓區、望城區和寧鄉縣部分區域,面積490平方公里。

湖南湘江新區是在中國中部地區設立的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其定位為高端製造研發轉化基地和創新創意產業集聚區、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全國“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長江經濟帶內陸開放高地。設立並建設好湖南湘江新區,是實施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長江經濟帶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對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加快內陸地區開放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建設

湘江新區湘江新區

一是科學劃定空間區域,將南起三汊磯大橋、北至溈水大橋、東抵長湘公路、西達黃橋大道的湘江兩岸縱深腹地作為規劃區,將規劃區湘江以西區域作為核心區,將核心區雷鋒大道和金星大道以東區域作為起步區,形成“一江兩岸、東西互動”的發展新格局。

二是依託縣城和園區,重點開發星城、高塘嶺、丁字三大濱江板塊,大力引進教育文化、休閒旅遊、商貿房產、金融證券等現代服務業。

三是按照先導區建設的規劃定位和產業布局要求,通過國際招標高標準編制“一江兩岸”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以月亮島開發為突破口,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公司、大財團,迅速啟動起步區建設。

戰略定位

湘江新區湘江新區

湖南湘江新區戰略定位為“三區一高地”。

高端製造研發轉化基地和創新創意產業聚集區

充分發揮新區內國家級技術創新平台和國家級園區的科技資源優勢,推動創新創意和資本緊密結合,推動產業承接和轉型升級,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形成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中部地區創新創意發展新高地。

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示範區

堅持以人為本,率先開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投融資機制、農村宅基地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打造功能完善、產城融合、活力充沛、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智慧新城,為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探索路徑、提供示範。

全國“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深入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及時總結可推廣、可複製的有益經驗和做法,積極發展綠色產業,大力推廣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綠色能源,倡導綠色消費,注重資源循環高效利用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生態文明與現代經濟良性互動。

長江經濟帶內陸開放高地

緊緊抓住國家構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加強區內港口與長江港口群的有機聯動,加快與周邊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區域大通關體系,打造通江達海、對接國內外的綜合性開放平台。

功能分區

湘江新區湘江新區

在功能分區方面,湘江新區構建功能協調互動、空間舒展有序的“兩走廊、五基地”總體發展格局。

兩走廊

一是湘江西岸現代服務業走廊,重點發展金融服務、文化創意、商貿物流、中介服務、生態旅遊等服務業;二是319國道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廊,依託區域內重要產業園區,重點發展高端製造、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

五基地

一是自主創新引領基地,構築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工作學習、生活遊憩的優質平台,重點發展科技研發、工業設計、教育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業;

二是先進制造業發展基地,圍繞工程機械、電子信息、航空航天、食品加工、再製造等支柱產業,瞄準研發和產業鏈配套環節招商引資,著力推動新區製造業向高端化、集成化發展;

三是總部經濟集聚基地,高標準建設梅溪湖總部經濟區、洋湖總部經濟區和濱水新城,吸引國內外企業總部以及研發中心、行銷中心、結算中心集聚落戶;

四是生態旅遊休閒基地,重點發展旅遊度假、醫療健康、體育健身、養老服務等產業,打造完整的旅遊休閒及衍生產業鏈,努力建設生態旅遊休閒目的地;

五是現代都市農業示範基地,重點發展有機農業、高效農業、觀光農業和都市休閒農業,打造融生產性、休閒性和生態性於一體的都市農業示範基地。

堅實基礎

梅溪湖國際新城片區,樹綠水清。梅溪湖國際新城片區,樹綠水清。

湖南湘江新區建設具有堅實基礎。

區位交通條件優越

在國家城鎮化“兩橫三縱”戰略格局中,新區位於長江橫軸和京廣縱軸的結合點,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核心區域。

科教創新實力雄厚

新區現有兩院院士40餘名、大中專院校30多所、在校大學生30餘萬名,擁有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等120餘個國家級技術創新平台、40多家部(省)屬科研機構,是國家重要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中南地區科技創新中心。

產業發展優勢明顯

新區擁有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望城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國家級園區,形成了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醫藥、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集群,是中部地區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產業支撐和帶動作用明顯。

兩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

新區是長株潭城市群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先導區。近年來,新區率先實行了生態環境資源補償、節約集約用地、耕地保護、土地整治、污染損害賠償、綠色信貸、綠色財稅七大政策,建立了落後產能淘汰、生態環境補償、污染治理和資源節約激勵四大機制,新區內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全部關停並轉,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污水處理率達到100%。

區域綜合承載能力較強

新區屬於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土地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綜合交通網路體系基本形成,水、電、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保障有力,具備了大規模聚集人口和產業的基礎條件。生態條件良好,擁有嶽麓山、橘子洲、洋湖濕地等大批生態景觀資源,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區。

建設湖南湘江新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加快湘江新區建設,有利於構建產業承接和要素集聚新平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環境;有利於打造中部地區崛起新增長極,引領和帶動湖南乃至長江中游地區更好更快發展;有利於培育沿江開發開放新支點,為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提供支撐;有利於探索“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新經驗,為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示範。

目標

力爭到2025年,新區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城鎮化率達到80%左右,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明顯高於湖南省平均水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20%以上,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生態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成為帶動湖南和長江中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長江經濟帶建設重要支撐點、全國“兩型”社會建設先行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