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縣

湖南沅陵縣

湖南沅陵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沅水中游,東與桃源、安化為鄰,南接漵浦、辰溪,西連古丈、瀘溪,北與張家界交界,素有“湘西門戶”、“南天鎖鑰”之稱。總面積5852平方公里,是全省地域面積最大的縣。全縣轄23個鄉鎮,有漢、苗、土家、回、白等25個民族,人口65萬。

湖南沅陵縣湖南沅陵縣

沅陵縣

沅陵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就在這一帶繁衍;夏、商、周時,少數民族在此生息,史稱“南蠻”。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置沅陵為黔中郡郡治。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沅陵縣,迄今兩千多年。秦漢以後,沅陵歷為州、路、府、道、省府、行署、專署治所。

文化

沅陵資源豐富。一是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境內可供開發的景點有400多個,在全國頗負盛名的主要有唐太宗李世民赦建的千年佛學院龍興講寺、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酉”的出典處大秦藏書洞、驚世之謎的黔中郡郡址和戰國至漢代山型巨墓群、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西漢頃侯吳陽墓、元代知州黃澄存夫婦合葬墓(男屍保存完好)、囚禁張學良將軍的鳳凰山、明代辰州三塔、教派齊全建築各異的宗教一條街、辛亥革命後全國三所新式學校之一的百年老校沅陵一中、借母溪原始次森林、電站大壩群、千島湖風光等等。二是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於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

湖南沅陵縣湖南沅陵縣
有天然林國之稱,盛產“辰杉”,是南方商品材的主要供應基地。全縣有林地400萬畝、草場300萬畝、水面30萬畝。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板栗、桐油、曬煙、花生等。馳名中外的“碣灘茶”、“官莊毛尖”久享盛名,譽滿神州;板栗年產量5000噸左右,占全省總產量的30%,素有“板栗之鄉”美稱;蜂蜜、桐油、松脂年產量均在萬擔以上。沅陵縣是湖南省四個林業基本建設重點縣之一,森林覆蓋率達71.2%,活立木蓄積量為1506萬立方米,年商品材採伐量在10萬立方米以上,除松、杉優勢外,還有樟、梓、楠、稠、柏、銀杏等百種珍稀樹種,楠竹儲量在500萬根以上。沅陵有各種藥材1968種,初具經營規模的有黃姜、白朮、茯苓、玄湖、天麻、杜仲、黃柏、銀杏、五倍子、山蒼子等百餘種。三是水能資源豐富。境內沅水、酉水交匯,大小溪河900多條,水能蘊藏量達300萬千瓦,國家、省先後在此修建包括五強溪電站在內的大中型水電站三座,總裝機容量近200萬千瓦。四是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的礦產達40種,其中黃金、鉛、鋅、鎢等有色金屬儲量居全省第—。百年老礦湘西金礦(現為辰州礦業)就在境內。
沅陵交通便利。千里沅水、319國道穿境而過,即將開工修建的長渝高速公路穿越境內100多公里,將在縣內開出4個口部。

發展中的沅陵

沅陵經濟落後。自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沅陵長期服從國家重大建設,失去了許多發展機遇,至今仍是國家級貧困縣。為了加快沅陵經濟發展,省委省政府、懷化市委市政府、沅陵縣委縣政府已形成共識,決定充分開發利用好沅陵的文化旅遊資源,將沅陵打造成湖南繼張家界之後的第二張國際旅遊品牌,使張家界、沅陵、鳳凰、永順、桃花源資源互補,連成一體,形成新的旅遊經濟環線。去年以來,沅陵縣委、縣政府 已推出“旅遊強縣”戰略,“沅陵”這張旅遊品牌浮出水面指日可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