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口村

湍口村

湍口村位於鄉境西北部,潦新公路兩側。南臨老白河與團結村隔河相望,北連齊馬莊村,東北鄰樊樓村,西依白河。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湍口村位於鄉境西北部,潦新公路兩側。南臨老白河與團結村隔河相望,北連齊馬莊村,東北鄰樊樓村,西依白河。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2公里,面積5平方公里。湍口村,1958年屬城關公社為湍口大隊。1963年屬城郊公社為湍口大隊。1984年屬城郊鄉為湍口村委會。村委會駐東湍口。轄3個自然村。口湍口清康熙年間,閩兵奉旨在北京南下屯墾於新野,一何姓定居於此,後繁衍成村,因位於東西湍口之間,故名。西湍口因在湍河入白河口處,名湍口。明時,部分村民東徙新建村,名東湍口,此遂稱西湍口。東湍口明時,部分居民從西湍口遷此建村,以東湍口為村名。
編輯本段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轄3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843戶,3178人。其中男1626人,女1552人。均為漢族。村計畫生育率99%,綜合節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0/加以內。總人口中,國小以下文化程度14%,中學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3%。有趙、梅、陶、黃、何、馬、賈、李、呂、鄭、曹、付、董、匡、馮、田、王、牛、席、朱、張、任、全、晉、范、時、劉27個姓氏。
編輯本段

自然狀況

湍口村位於老白河北岸、白河東岸。交通便利,東有縣城至樊集路,西有縣城至歪子路。村西、南為沙質土壤,村北為粘黃土。野生植物資源有蒲公英、香附子、車前草、疾藜、枸杞等。礦產資源有黃沙,是建築的優質材料。
主要經濟狀況建國後農村經濟得到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生產力進一步解放,經濟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78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5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為110元。1993年,工農業總產值27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為1011元。2007年,工農業總產值466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41元。
編輯本段

社會事業

教育建國前村有國小2所。解放後,村建國小1所,8個教學班。1990年,村投資興建教學樓l棟,建築面積870平方米。2007年,學校有學生200名,教師16名。
衛生目前,村有衛生所3所,醫生3人。重點開展防疫和常見病的防治工作。是年,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解決了民眾看病難和看不起病的問題。
編輯本段

村民生活

建國前,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經過土地改革和生產互助,生活有了改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93年,人均占有糧食350公斤,細糧占60%;2007年,人均占有糧食450公斤,細糧占90%。蔬菜、禽蛋、肉類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來的土坯牆草房、箔札瓦房換成了磚混結構的平房、樓房。村民穿著由20世紀70年代的青、白、藍色變為色彩豐富、式樣新穎的服裝。人均收入由20世紀90年代的1520元,提高到2007年的2241元。90年代中期,西湍口經濟發展迅速,村民經濟收入比較高,在公路兩側按規劃建起了10餘排30多座“下三上二”樓房,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2007年,全村擁有腳踏車500輛、機車40輛、洗衣機500台,電視機600台,電話200部,手機50部,冰櫃50台。部分農戶購置了拖拉機、汽車搞運輸,經濟收入可觀。[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