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平山記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游天平山記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高啟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1],積霖既霽[2],灝氣澄肅[3]。予與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4],乃治饌載醪[5],相與詣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則舍舟就輿,經平林淺塢間[6],道傍竹石蒙翳[7],有泉伏不見,作泠泠琴築聲[8]。予欣然停輿聽,久之而去。至白雲寺[9],謁魏公祠,憩遠公庵,然後由其麓狙杙以上[10]。山多怪石,若臥若立,若博若噬[11],蟠拏撐住[12],不可名狀。復有泉出亂石間,曰白雲泉,線脈縈絡[13],下墜於沼;舉瓢酌嘗,味極甘冷。泉上有亭,名與泉同。草木秀潤,可蔭可息。過此,則峰回磴盤[14],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於龍門[15]。兩崖並峙,若合而通,窄險深黑,過者側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廣石覆之如屋。既入,則懍然若將壓者,遂相引以去,至此,蓋始及山之半矣。

乃復離朋散伍,競逐幽勝。登者,止者,喔者[16],嘨者,憊而喘者,恐而啕者[17],怡然若有樂者,悵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雖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覺石益怪,徑益狹,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憊矣。顧後者不予繼,乃獨褰裳奮武[18],窮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曠,坦石為地,拂石以坐,則見山之雲浮浮[19],天之風(風)(風翏)[20],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21]。予超乎若舉[22],泊乎若休,然後知山之不負於茲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樹隱石蔽,愈索愈迷,遂困於荒茅叢筱之間[23]。時日欲暮,大風忽來,洞谷谽呀[24],鳥獸鳴吼,予心恐,俯下疾呼,在樵者聞之,遂相導以出。至白雲亭,復與同游者會。眾莫不尤予好奇之過[25],而予亦笑其怯頹敗[26],不能得茲山之絕勝也。

於是採菊泛酒[27],樂飲將半,予起,言於眾曰:“今天下板蕩[28],十年之間,諸侯不能保其國,大夫士之不能保其家,奔走離散於四方者多矣。而我與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於田裡,撫佳節之來臨,登名山以眺望,舉觴一醉,豈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離合之難保也,請書之於石,明年將復來,使得有所考焉。”眾曰:“諾!”遂書以為記。

作品注釋

[1]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至正為元順帝年號。

[2]霖:連綿不停的雨。霽:雨停止。

[3]灝(hào)氣:瀰漫於天地之間的大氣。澄肅:澄澈肅清。

[4]寒:背棄。

[5]醪(láo):酒。

[6]塢:四面高中間低的谷地,這裡指山塢。

[7]蒙翳:遮蔽。

[8]泠泠:清越。築:古代一種打擊的弦樂器。

[9]白雲寺:在天平山南麓。

[10]狙杙(jūyì):像獼猴攀登小木樁一樣。

[11]噬(shì):咬。

[12]蟠(pán):盤曲。拏(ná):牽引。

[13]線脈縈絡:形容泉水細如線,如脈,攀纏在一起。

[14]磴舟:石磴盤曲。

[15]龍門:為登山要道。其地兩岩壁立對峙,中通一小徑,僅容一人側身而過,稱為龍門,又名一線天。

[16]喔:吟喔。

[17]啕:號哭。

[18]蹇裳:提起衣裳。武:步。

[19]浮浮:流動飄蕩的樣子。

[20](風翏)(風翏)(liáoliáo):風聲。

[21]渺:渺遠的樣子。悠悠:遙遠,無窮盡。

[22]舉:飛。

[23]筱(xiǎo):小竹子。

[24]谽(hān)呀:山谷空闊的樣子。

[25]尤:責怪。

[26]恇(kuāng)怯:懦弱,膽小。頹敗:衰敗。

[27]泛酒:猶言“泛觴”,在水邊流觴飲酒。

[28]板蕩:《板》、《盪》,《詩經·大雅》篇名,都是寫周厲王無道的詩,後因稱政局混亂為“板蕩”。

作品譯文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後晴,天高氣爽。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登高之約不能背棄的緣故,於是準備好飯菜酒食,結伴去天平山遊玩。

天平山距離城西南從水路走有三十里。我們到了後就棄船坐車,經過平曠的樹林和山塢,路邊有竹石遮蔽,有泉水藏而不見,只聽見類似琴築發出的清越的聲音。我高興地停下車聽,很久還不願離去。到了白雲寺,我們拜謁魏公祠,在遠公庵稍事休憩,然後由這裡的山腳像獼猴攀登小木樁一樣攀登而上。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像躺著有的像站著,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龍盤曲搏持如柱撐天而立,無法一一形容描繪。又有泉水從亂石間冒出,叫白雲泉,泉水細如線,如脈,向下流墜入水潭中,用瓢舀來嘗嘗,那味道極是甘甜清冽。泉水上有個亭子,亭的名字與泉水相同。泉邊草木秀麗潤澤,遮蓋成蔭可供休憩。過了這裡,則峰迴路轉,登山的石道盤繞,十步一折,蜿蜒曲折而上,一直到龍門。兩面山崖壁立對峙,中通一小徑,窄小險峻幽深黑暗,僅容一人側身而過。山崖上有兩間石屋:大的可坐十人,小的可坐六七人,都是空曠的石洞穴,有大石覆蓋在上面使得石洞像個屋子一樣。進入石洞,寒冷森然好像會被壓在裡面一樣,於是互相招呼牽引著離開了。到這裡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

於是又解散隊伍分頭行動,競相追逐幽深美好的景色,繼續登山的,停下來休息的,吟喔感嘆的,疲憊喘氣的,驚恐而哭的,怡然而樂的,俯仰之間悵然感慨像有所悲傷的:雖然所遇到的看到的不一樣,但都有收穫。

我走在最前面,越往上,越覺得岩石更怪,路更窄,山的景色更奇,而人也更疲憊了。回頭看後面的人跟不上我了,就獨自提起衣裳奮步攀登,上到山的最高處才停下來。山上才平坦寬曠,坐在平坦拂淨的石上,只看見山頂白雲流動飄蕩,自然之風吹拂有聲,太湖的水渺遠悠悠。我超脫得就像要飛起來,恬靜得像要睡著了,這樣之後才知道這山沒有辜負我此次遊覽了。接著想要下山,卻發現找不到上山時的路了,樹隱石蔽,越找越迷,終被困在荒草亂竹之間。這時天將黑了,大風忽起,洞穴深谷空闊迴響,鳥獸鳴吼。我心裡恐懼,俯身向下大呼,有樵夫聽到,終於引導我走出,到了白雲亭,又與同游的人會合。眾人沒有不指責我追逐奇景的過錯的,而我也笑他們怯懦灰心,不能看到這山的絕美的風景。

於是采來菊花在水邊流觴飲酒,快樂地喝到一半時,我站起來,對眾人說:“現在天下混亂,十年中,不能保住自己封地的諸侯,不能保住自己的家的大夫和士人,在四面八方奔走離散的人很多啊。而我與各位承蒙皇恩,得以安心地隱居,在重陽佳節之際,登上名山眺望,飲酒盡興,難道這是易得的嗎?但是我擔心盛衰無常,離合難保,請允許我把今天的遊歷記在石上,明年再來,能有所考證啊。”眾人說:“好!”於是寫下今天的事作為記載。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高青丘集.鳧藻集》卷一。作於1362年(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九月,時作者二十七歲。天平山在江蘇蘇州市西吳縣境內,離蘇州十四公里,自唐宋以來,就逐漸成為風景遊覽區。《姑蘇志》說:“天平山在支硎南五里,視諸山最為崷崒。其林木亦秀潤,山多奇石,詭異萬狀。”因山頂正平,故稱天平。該文以細緻的筆觸,描寫了遊覽天平山的經過,以及遊覽中的感慨。它熔寫景、記人、抒慨於一爐,文字生動逼真,讓讀者歷歷如見。

作者簡介

高啟(1336—1374),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明代初期著名文學家。性格疏放,不拘於禮法。元代末年隱居昊淞青丘,自號青丘子。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期,被薦修《元史》,授戶部右待郎,不受,賜金放還。後因寫文章有所譏諷,被朱元璋藉故腰斬於南京,死時僅39歲。他是明代初期成就最高的詩人,其詩爽朗清逸,雄健渾涵,與楊基、張羽、徐賚齊名,稱“吳中四傑”。部分詩對民生疾苦有所反映。亦有數量不多的的散文。有《青丘高季迪詩文集》二十五卷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