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縣漢闕

渠縣位於四川省東部,是川東北文化的起源地,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晉時期,渠縣是川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當時民俗方面的一大特色就是有錢人厚葬之風盛行。渠縣六處漢晉石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簡介

渠縣位於四川省東部,是川東北文化的起源地,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晉時期,渠縣是川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當時民俗方面的一大特色就是有錢人厚葬之風盛行。渠縣六處漢晉石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的產物。它是我國現存地面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結構建築遺存。全國僅存29處漢闕,渠縣就有6處7尊,占全國漢闕的四分之一,分布在土溪岩峰兩鄉,因此渠縣被譽為“中國漢闕之鄉”。最著名的馮煥闕早在1961年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闕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漢闕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個部分組成,是一座完整的石質仿木結構建築。闕基為整塊石料鑿成,平面呈矩形。闕基之上矗立著用砂石做成的闕身,樓部由4層大石塊疊就其建造風格穩重樸素,雕刻簡練精緻,造型生動優雅,獨具一格,充分顯示了漢代高超的建築藝術技巧 。

..

馮煥闕

位於土溪鎮的趙家村,建於建光元年(121年),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東闕由母闕和子闕組合而成,現僅存母闕,立於基座之上。闕總高4.38m,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個部分組成,是一座完整的石質仿木結構建築。闕基為整塊青砂石鑿成,長2.5m,寬1.3m,平面呈矩形。闕基之上矗立著用青砂石做成的闕身,樓部由4層大石塊疊就。第1層為整塊青砂岩鑿成,高2.7m,厚0.63m,下寬0.96m,上寬0.88m,略呈梯形,正面銘文錄書“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20字。銘文下為饕餮,淺浮雕,威嚴怪異,令人望而生畏。第二層高4.5cm,為介石,四面平直,上面浮雕方勝紋圖案。第三層高0.25m,石塊向上斜挑出,呈倒梯形,四角雕刻斗拱,兩側為曲拱,皆為“一斗二升”式結構,富有較強的裝飾性。拱眼壁上正面雕青龍,背面刻玄武,線刻,細膩生動,刀法簡練嫻熟。最上面是屋頂,仿雙層檐,簡瓦,勾頭雕刻葵鱗瓣紋飾。馮煥闕自建立以來,經歷1870多年,經過歷代人們的悉心保護,至今保存較好。其建造風格穩重樸素,雕刻簡練精緻,造型生動優雅,獨具一格,充分顯示了漢代高超的建築藝術技巧。1961年,馮煥闕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蒲家灣無銘闕

位於漢碑鄉團林村的小道旁,距沈府君闕約500m。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西闕及子闕已毀。闕高4.25m。闕身與渠縣諸闕不同,系兩巨石相接而成。闕身正面平素無銘文,僅在上端浮雕朱雀,西側浮雕青龍。樓部雕刻的枋了、斗拱等建築構件,均與沈府君闕相似。頂部為單檐、廡殿式。雕刻的圖案與沈府君闕大體相似,其中樓部有一少見的禾本科植物,桿粗葉長,根多葉茂,形似高梁。為研究漢代農作物品種提供了史料。該闕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至今還未建保護圍牆。

趙家村西無銘闕

位於土溪鎮趙家村,與馮煥闕為鄰,原為雙闕,現僅存右闕。闕高3.96m,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唯其上雕刻朱雀,下刻玄武,兩側壁雕刻一白虎,虎尾捲住一蟾蜍。樓部之下四角為力士,四周布滿雕刻畫像圖案,如裸體人捉鳥,婦人執物、戲虎、庖廚、六博、獸首人身像、騎怪獸者和交換物品等各種形象和場面。背面刻有“官人出行圖”,為一馬夫備好馬車靜待,三侍從肅立恭侯,官人漫步前往,反映出封建社會上層階級的生活情況。該闕可能為西晉時所建,闕無銘文,待考。1956年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趙家村東無銘闕

位於土溪鎮趙家村東,距馮煥闕500m左右。建造年代可能晚至西晉。趙家村東無銘闕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除闕頂外,高4.17m。建造風格、形制與趙家村西無銘闕相似。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亦上端雕朱雀,下端浮雕玄武,西側壁雕青龍,闕身之上的斗拱層四角為力士,承托整個樓部。樓四周布滿雕刻畫像。正面刻獸首,背面刻獸尾。該闕背面獵射場面中,左面是一犬追兔,右邊是獵人作彎弓射殺狀,場面動態逼真,引人入勝,如親臨其境。此闕上的朱雀、玄武、戲虎、庖廚、出獵等淺浮雕,為沈府君闕、馮煥闕所無的精美佳作,於1956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家坪無銘闕

位於土溪鎮青神鄉平六村王家坪,屹立於馮煥闕與沈府君闕之間。建造年代可能晚至西晉。 王家坪無銘闕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除屋頂外,闕高4.19m,建造風格與趙家村東、西無銘闕相似。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唯上端浮雕朱雀,下端浮雕饕餮,西側刻青龍。枋子層四角為力士,後側轉角處刻有雙螭嬉戲。樓部第三、四層石塊四周布滿精美雕刻,如“荊軻刺秦圖”、“玉兔椿碓”、“百戲”、戲虎等場面以及負重者、騎獸者、執杖者、庖廚、人首鳥身、鋪首等“怪物”圖像,形態生動,栩栩如生,保存較好。其中尤以荊軻刺秦王的畫面緊張逼真,再現了歷史上這段有名的故事,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石刻佳作。1956年,列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公神道碑

位於土溪鎮碑帽村的公路旁,碑前右側有一棵黃桷樹。碑為一巨大青砂石建造,通高4.95m,寬1.5m,厚0.46m。為川東地區第一大碑石。神道碑為趙啟貴之墓碑。頂為半圓形,座北朝南,碑上銘文恭楷,書寫圓潤,雕刻細膩,右邊為墓主人姓名、封爵、官職,中部刻“聖旨、皇清誥授武功將軍趙公神道”14個大字,左為建碑者署名,落款“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末十月上浣旦,敬上”。碑正面周圍邊作深浮雕,上雕花卉,刻工精細,栩栩如生。趙公神道碑是渠縣倖存下來唯一的“贔屓碑”(拼音:bìxì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老六,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其背亦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