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大學

渝州大學

渝州大學成立於1978年10月,其前身是西南軍政委員會於1952年批准成立的重慶機電工業學校。 渝州大學是復蓋理、工、文、經、管、法等多個學科門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原渝州大學於1978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成立,1984年經原國家教育部批准立案,1985年被批准為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隸屬重慶市。是一所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原渝州大學圖書館原渝州大學圖書館

渝州大學成立於1952年,是一所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原渝州大學於1978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成立,隸屬重慶市。1984年經原國家教育部批准立案,1985年被批准為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2002年1月,渝州大學和原重慶商學院合併為重慶工商大學。學校原有文財學院、理工學院和派斯國際經濟管理學院,理、工、文、教、管、經七大學科門類,學校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厚德、博學為校訓,努力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學校設定了經濟學系、管理系、漢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物理學與儀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包裝與食品工程系、機械工程系、自動化及電子工程系、體育系等12個系。開設了投資經濟、會計學、漢語言文學、英語、電子工程、工業自動化、包裝工程等18個本科專業,市場行銷、計算機及套用、旅遊管理等15個專科專業。普通本專科在校人數4000餘人,成人教育學生6000多人。學校有教職工8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160多人,講師、工程師、實驗師等280多人。

歷史沿革

1979年2月19日

首屆新生開學典禮在工科部舉行。

1979年8月28日

第一屆校領導班子產生,時任重慶市副市長林琳兼任學校黨委書記,張仲明任校長。

1979年10月9日

渝州大學籌備成立。由林琳、張仲明、朱寶泉、周建業、周振亞五位同志組成籌建領導小組。

根據“依託中專、分散辦學”的原則,在重慶市機器製造學校、重慶市衛生學校、重慶第一師範學校、重慶市外語學校分設工科部、醫科部、師範部、英語專業部。校部辦公地點暫設在當時的重慶市招生辦公室內。

1981年2月

籌建財經部,設企業管理專業。同年,醫科部停止招生。

1981年6月

重慶市第二機械製造學校併入渝州大學,校部遷往沙坪壩原二機校內。

1981年9月

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黃鋅白視察渝州大學。

1982年12月27日

第二屆校領導班子產生,張仲明任黨委書記,鄧平任校長。

1984年1月

決定在重慶十九中建立走讀部。文財類部分專業遷至江北董家溪,沙坪壩以理工科為主。

1984年5月28日

第三屆校領導班子產生,鄧平連任校長併兼任黨委書記。

1984年6月

撤消分散的各部,建立6個系。

1984年12月8日

教育部批准渝州大學為重慶市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1985年3月

第四屆校領導班子產生,吳應發任黨委書記,鄧全意任校長。

1985年6月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委批准渝州大學為學士學位授權單位;四川省批准渝州大學為地級院校。

1986年9月

撤消走讀部,校部遷至江北,形成理工、文財兩點格局。

1988年3月

與重慶市稅務局、重慶汽車製造廠、重慶交通機械製造廠聯合辦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開辦包裝專業。

1989年3月

第五屆校領導班子產生。吳應發連任黨委書記、鄧全意連任校長。

1992年6月15日

通過國家教委充實整頓工作驗收組檢查。

1993年4月

成人教育學院、鄉鎮企業學院掛牌成立。與重慶市中醫管理局聯辦醫學部。截止至1994年底,共建有14個系、36個專業和9個研究所(中心)。

1995年

渝州大學被列為首批教學工作評價單位。

1995年4月24日

成立教學評價建設委員會,全面迎評促建。

1995年12月18日

第六屆領導班子產生,程大鵬任黨委書記,戴宏民任校長。

1996年9月

通過四川省教委組織的金工實習評估和成人高等教育評估。

1997年11月

國家教委教學評價專家組到校考察。

1998年6月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鍾秉麟視察渝州大學。

1998年9月

招生範圍從原重慶市擴大到8個省市。

1999年1月

與歐洲派斯集團聯合興辦的派斯估計經濟管理學院掛牌。

1999年3月

第七屆校領導班子產生,周希賢任黨委書記,戴宏民連任校長。

截止至1999年底,共建有5個學院、12個系、26個專業、15個研究所(中心),專業復蓋理、工、文、經、管、法等六大學科門類。

1999年底

渝州大學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

2000年

第三屆重慶市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由渝州大學科研人員經8年時間研發成功的“國內首創,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科學時報》)的攜帶型摘錄儀及其他成果獲得了參會企業的青睞,簽約1.18億元,在重慶市參會高校中僅次於重大、三醫大名列第三。同年,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西南師範大學語言文獻研究所聯合成功主辦第二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受到了重慶市領導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贏得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的廣泛好評。

2001年

獲機械工程、管理學、漢語言文學三個學科的副高級職務(含研究)評議權。同年舉辦的大學生“挑戰杯”比賽中,獲重慶市獎勵6項,其中2項代表重慶市參加全國比賽。一項榮獲全國特等獎。

2002年

按照國家教育部和重慶市要求,與重慶商學院籌備組建重慶工商大學。

2002年4月23日

重慶工商大學第一屆校領導班子產生,周希賢任黨委書記,王崇舉任校長。

2002年6月6日

重慶工商大學成立,渝州大學番號撤消,學校進入新的發展紀元。

基礎設施

學校擁有先進的教學和實驗設備,有60個實驗室,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150

渝大校徽渝大校徽

0多萬元。近年來已完成部、省、市和教委下達播送科研項目20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2500篇,申請專利19項,已獲授權的達13項。為地方經濟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尤其是真空濾油系列產品,榮獲第45屆“尤里卡”國際發明博覽會銀獎,已形成規模開發,年產值達5100萬元,被重慶市政府列為“科技興渝百億工程”滾動項目,產品銷往國內包括台灣在內的所在省市,已出口美、德、泰、印、越、塞、緬、古巴等國。“藥用蚯蚓酶”、“攜帶型摘錄”等項目顯示出較好的套用開發前景。 學校辦有《渝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哲學社會科學版)、《渝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兩大學術期刊。學校占地面積426畝,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建校20周年,已為國家培養了20000名建設人才。學校根據重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現代科學進步的需要,在發揮現有優勢,進一步強化骨幹基礎學科的同時,積極更新改造部分傳統學科、拓寬專業口徑、調整培養目標和科研方向,積極發展套用、新興學科。

專業設定

渝州大學渝州大學

學校注意加強學科的交叉、結合和滲透,最佳化學科結構,形成了人文、社會、自然、技術、生命、現代工程和管理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學科結構格局。學校設有漢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管理學、旅遊學、經濟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及儀表工程、化學及化學工程、機械工程、自動化及電子工程、包裝與食品工程、體育等12個系,按照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整理經教育部核定的本科專業有21個,即:金融學、社會工作、體育教育、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新聞、英語、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套用化學、統計學、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表、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包裝工程、食品工程、工商管理、旅遊管理和會計學;去年新申報的印刷工程、生物工程、環境工程和電子商務4個本科專業將在今年招生。

辦學宗旨

渝大校徽渝大校徽

學校以育人為宗旨,以“厚德博學”為校訓,教育與經濟、社會相結合,堅持抓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形成了優良傳統和校風。學校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除在第一課堂列入素質教育的課程之外,還專門制訂了《渝州大學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實施方案》,面向學生開展學術講座,繁榮學生科技活動,活躍校園文體生活,舉辦科技文化藝術節,實施學生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計畫等,並組織了學生藝術團、合唱團,舉辦戲劇節、文藝演出、音樂會,送文藝、文化下鄉,增設了售書亭、休讀點,活躍了第二課堂,進一步完善了素質教育體系。

學校有著“勤奮學習、立志成才、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良好學風,廣大學生勤學守紀,積極創建文明寢室和教室,文明寢室合格率在80%以上,見義勇為的學生相繼湧現,充分展現了新世紀青年大學生的風采。

學科建設

學校重視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既注意保持現有基礎理論研究的特長,又注意面向經濟建設,加強套用研究、科技開發研究和社會科學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堅持科研與經濟建設相結合,並積極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努力為西南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有市級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帶頭人(周希賢)1人,有周希賢、戴宏民、李登信、江孟蜀、傅德岷、錢仲威、楊作書、陳正偉、楊月蓉、丁時勇、周光明、王長生、梁雲、袁暉坪、張賢明等15名校級學術帶頭人,有王宗萍、邱向寧、陳平、李宏、邵承斌、袁德美、鄭旭煦、王向喬、林治華、何希平、徐瑩、包曉玲、範文傑等13名青年學術骨幹。 學校重視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有省(市)級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1個,校級重點學科“機械製造及自動化(綠色製造)”、“數學及套用數學”、“會計學”等3個;有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會計學原理等3門省級重點課程,有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及套用、大學物理、馬克思主義原理、會計學原理等6門校級重點課程。

學校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與重慶電視台、重慶有線電視台、重慶電台、重慶日報、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重慶商報、重慶經濟報、重慶法制報、重慶第二十九中學、重慶字水中學、長安公司、重慶有價證券公司、重慶國際信託投資證券公司、友誼華僑公司、第二汽車製造廠、成都前鋒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華亞股份紙業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和企業簽約建立了實習基地。

教學成果

建校以來,取得科研成果50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300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300多部,一些研究領域已經成為西南地區的科研中心和學術交流視窗。學校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規範的科研管理體系,教師的科研意識不斷增強,爭取的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逐年大幅度增長。“九五”期間,共獲得省部級以上項目22項,橫向課題14項,重慶市各委辦局項目73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研獎勵30多項,其中《中國水生雜草》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全國優秀圖書二等獎;TY-II透平油專用濾油機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學術講座、學術會議等學術活動豐富多彩,校外知名專家、學者及校內副教授以上的高職人員每年為學生、教師作學術報告80次以上,參聽人數達到1.8萬人次。在教師科研的帶動下,學生也積極開展科技社團活動,參與全國及重慶市組織的“挑戰杯”、數學建模、電子設計製作等比賽,均獲得了良好的成績,例如數學建模獲全國一等獎1項、全國二等獎12項,重慶市一等獎3項、二等獎三等獎多項。2001年“挑戰杯”賽獲重慶市獎勵6項,其中2項代表重慶市參加全國比賽。一項取得全國特等獎在學校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

學校辦有《渝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哲學社會科學版)、《渝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兩大學術期刊。學校占地面積426畝,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建校20周年,已為國家培養了20000名建設人才。

學術交流

學校與國外學術交流日益擴大,先後與美、日、法等國的多所大學建立了固定的校際交流關係,與歐洲派斯集團合作創辦了渝大派斯國際經濟管理學院,還與全國各地院校建立了廣泛的校際協作關係,開闢了校際合作培養人才和合作科研渠道,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師資互聘以及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了一些實質性的合作。每年均邀請眾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訪問、講學或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並多次選派優秀教師出國進修、學習或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議。

歷任領導

渝州大學時期歷任領導
黨委書記
校長
時任重慶市副市長 林琳 兼任(1979年——1982年) 張仲明(1979年——1982年)
張仲明(1982年——1984年) 鄧平(1982年——1984年)
鄧平(1984年——1985年) 鄧平(1984年——1985年)
吳應發(1985年——1989年) 鄧全意(1985年——1989年)
吳應發(1989年——1995年) 鄧全意(1989年——1995年)
程大鵬(1995年——1999年) 戴宏民 (1995年——1999年)
周希賢(1999年——2002年) 戴宏民(1999年——2002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