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燥湯

主治濕熱成瘺,腰以下痿軟,行走不正,或癱瘓不能動,兩足欹側。

基本信息

清燥湯(潤燥之劑)

【處方】蒼朮(米泔浸.一錢半) 五味子(十四枚) 黃蓍(一錢) 黃連(一錢) 白朮(一錢) 橘皮(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當歸(一錢) 人參(七分) 生地黃(七分) 麥門冬(去心.半錢) 神曲(炒.半錢) 豬苓(半錢) 黃櫱(酒炒.半錢) 甘草(半錢) 澤瀉(半錢) 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總 結:清金潤燥

組 成:黃耆、蒼朮、白朮、陳皮、澤瀉、人參、茯苓、升麻、當歸、生地黃、

麥冬、甘草、神曲、黃柏、豬苓、柴胡、黃連、五味子

主 治:治肺金受濕熱之邪,痿躄喘促,胸滿少食,色白毛敗,頭眩體重,身痛

肢倦,口渴便秘。

歸 經:手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肺屬辛金而主氣;大腸屬庚金而主津。燥金受濕熱之邪,則寒水生化之

源絕,源絕則腎水虧.

2.金者水之母也,氣者水之源也.

(1)黃耆--益元氣而實皮毛,故以為君.

(2)二術、參、苓、甘、橘、神曲--健脾燥濕,理氣化滯--所以運動其

土,土者金之母也。

(3)麥冬、五味--保肺以生津。

(4)當歸、生地--滋陰而養血。

(5)黃柏、黃連--燥二而清熱。

(6)升麻、柴胡--所以升清。

(7)豬苓、澤瀉--所以降濁。

煎服法:每服五錢

清燥湯

【來源】《脾胃論》卷下。

【組成】黃連(去須) 酒黃柏 柴胡各0.3克 麥門冬 當歸身 生地黃 炙甘草 豬苓 神曲各0.6克 人參 白茯苓 升麻各0.9克 橘皮 白朮 澤瀉各1.5克 蒼朮3克 黃耆4.5克 五味子9枚

【用法】上藥哎咀,如麻豆大。每服15克,用水375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功用】清熱燥濕,益氣養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