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派文化

清派文化又名清新文化,其概念由我國著名詩人張凡凡提出,是傳統文化的創新理念。 在文學的基礎上她提出了清派文化的概念,改進為清新文化。 清新文化文學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汪國真等。

清派文化又名清新文化,其概念由我國著名詩人張凡凡提出,是傳統文化的創新理念。
張凡凡自小愛好古典文化,提出中國清派文學以及清新文化的概念,以此引領中國傳統文化潮流,並有志此生致力於此。2003年3月,論文《談我心目中的“清派”文學》發表在《中國文化報》上,先後相繼又發表了《清派文學的道德規範》、《清新文化與人際和諧理念》、《財富時代,清新企業文化的套用》、《清新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風尚》等一系列清新文化理論。
她首先提出清派文學的概念:以中國優良傳統思想體系為道德規範,是古典文學的現代形式,是純粹的、沒有雜質的文學。立本道義,文字清秀,意境高雅,古典惟美是清派文學的特點,也是衡量清派文學的標準。她認為詩是為情感而作,不是為形式而作,這是清派詩歌的特點。過分嚴格的規則是自由抒情的羈絆。評判詩歌的標準是意境和神韻。在文學的基礎上她提出了清派文化的概念,改進為清新文化。她指出:“清”是中國古典文化藝術的基本風格,是藝術之魂。“新”字,是創新,只有把握時代的脈搏,越來越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清新文化以發揚仁愛精神為導向,兼收並蓄,正確對待、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誠實守信、平等友愛,相助相依,與人為善;尊重差異,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強調文學藝術工作者須有社會責任感,以“仁愛正義,純真高雅,清新自然”為方針;通過各種文化活動等形式弘揚傳統文化;以中國優良傳統思想體系為道德規範,注重氣節、自強不息、剛毅正直、堅忍不拔等民族精神;勇於創新;具體形式如文學、書畫、音樂、攝影等各種藝術形式不限;各種藝術形式相結合是清新文化的特色。清新文化體現了各方面代表人物對清新純粹的藝術風格的追求。清新文化的長遠發展目標是促進世界文化的健康發展,維護世界和平與融合。先進文化是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批判繼承的科學成果,而清新文化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最新理念的再創作,是傳統文化的創新品牌,綜合古典和現代的精華,使傳統文化更賦有時代性。清新文化文學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汪國真等。書畫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張海、張飆、蘇士澍、雷正民等。音樂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金鐵霖等。
張凡凡在對企業文化的研究探索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清新企業文化的構想。中國傳統哲學如儒家、道家、周易、法家、孫子兵法等思想學說在企業管理中恰如其分的運用是中國企業文化的特色。她提出,清新企業文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是自然、淳樸、和諧的企業文化,概括成真、誠、和、德四字特徵,即無為之真,誠信經營,內外和諧,道德為本。
從2005年1月至2009年7月,張凡凡組織舉辦了六屆清新文化研討會。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鐵木爾•達瓦買提、原國務院副總理吳桂賢、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王照華、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中宣部原部長王忍之等各界領導、學者、文藝家給張凡凡和清新文化題詞,對她在弘揚傳統文化、促進和諧社會風尚等方面所做的工作進行了肯定和鼓勵。張凡凡,原名張凡,曾用筆名張藩,詩人,歌手,書畫愛好者,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會員,廬山白鹿洞書院國學院理事,中國清新文化創始人,中國清新文化協會執行會長,北京寫作學會副秘書長,北京凡凡清新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清派網(清新文化網)總編,東方華人文化藝術團歌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