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將軍

清武職官名。 戰國時期始為武官之名。

清武職官名。春秋時期各諸侯以卿統軍﹐故通稱卿為將軍。戰國時期始為武官之名。秦漢以降歷朝皆置之﹐或常設﹐或暫置﹐名目繁多﹐權位各異。清代將軍大體有五類﹕駐防八旗的最高長官之一。初制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1768)改為從一品。全國共設十三人﹐分別駐守於盛京﹑吉林﹑璦琿﹑綏遠城﹑江寧﹑杭州﹑福州﹑廣州﹑荊州﹑成都﹑西安﹑寧夏﹑伊犁。凡駐守直省之將軍掌駐防旗營的軍政事務﹐駐守邊疆地區之將軍則為該地區的最高軍事行政長官。駐紮外蒙古地區的軍政長官之一。雍正九年(1731)﹐設定邊左副將軍(駐烏里雅蘇台)一人﹐掌管喀爾喀蒙古及唐努烏梁海部之軍政。出征時臨時軍事統帥。鹹豐以前各朝用兵時多置之﹐事畢則省撤。多簡王﹑貝勒﹑貝子﹑公或都統﹑總督等親信大臣任之。所加名號不一﹐如征南大將軍﹑撫遠大將軍﹑揚威將軍﹑靖逆將軍等﹐而品秩俱從原官。宗室封爵之第九至十二等。依次為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武職封贈官階名號。初為綠營正二品至從五品的封贈官階﹐依次為驃騎將軍﹑驍騎將軍﹑昭勇將軍﹑懷遠將軍﹑明威將軍﹑宣武將軍﹑武德將軍﹑武略將軍。乾隆中期八旗與綠營制度劃一﹐遂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定製為正一品建威將軍(公﹑侯﹑伯同)﹑從一品振威將軍﹑正二品武顯將軍﹑從二品武功將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