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元頭腦

清和元頭腦

清和元頭腦是用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長山藥、黃芪、良姜八宗物品混合煮成的不稠不稀的湯,故又稱作為八珍湯。在吃頭腦時,還要佐以醃韭,作為藥引。 頭腦實質上是一種用以滋補的醫療食品。羊肉味甘性熱,補虛開胃;藕根清熱化痰;山藥補脾除濕;黃芪味甘性溫,補脾健肺;良姜味辛性熱,溫中下氣,暖胃消食。這些配合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劑溫補而不膩,清薄而可口的藥餌。人們清晨起來喝上一碗頭腦,既充飢活血,又取得了滋補之效。

歷史由來

清河元頭腦 清河元頭腦

太原的頭腦是明末清初的“仙醫”傅山發明的,傅山字青主,太原人,是一位 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抗清志士。在明朝滅亡之後,清兵鐵騎蹂躪中原廣大的漢族人民,傅山堅決不向暴力低頭,一生奔波於抗清的事業,他見中原人民體質較弱,就決心利用自己的醫道之長,幫助人民強身健體,以抗擊清朝的殘酷統治。在這個想法指導下,他把腦筋動到了家鄉人民愛吃的“頭腦”上。經過他的改進,確定了太原頭腦的八味配方。

傅山不僅精於醫道,而且擅長書法。他在發明了太原頭腦之後,還特地給這家經營頭腦的飯館題寫了店招:清和元,在這三個大字的上邊又寫了一行小字:“頭腦雜割”,合起來就是“頭腦雜割清和元”。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店招,它具有深刻的含意。在明朝之前,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明朝之後,有滿洲建立的清朝,這兩個王朝都實行對漢人的民族歧視政策,統治也很殘暴,傅山寫的這塊店招,就是時刻提醒人們,要宰割清和元統治者的頭,堅持民族氣節,這便是太原頭腦的來歷,也是“清和元”命名的由來。

把“頭腦”當做食品的名稱,大約始於十四世紀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滸》中有“趕碗頭腦”的話,足可見那個時期,社會上已經有了賣頭腦的飯館。當時的頭腦用什麼材料,如何做法,我們還不夠清楚。

配料簡介

傅山在頭腦中也配了兩味草藥——黃芪和良姜,這是頭腦與別的飲食不同之處。

黃芪味甘、性溫,功能是補脾胃、三焦而健肺,體氣虛弱者用之最有效。產于山西綿山者,溫補力強,叫做綿芪,良姜味辛、性熱,有溫中、下氣、消食等作用,醫家療胃病用良姜治外寒、乾薑治內寒。良姜產於廣東高州(原府治在今廣東茂名)者質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這兩種草藥,就是為了預防和治療脾虛胃寒。

頭腦可以說是一種滋補劑。除頭腦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從前的飯館,都是在清晨掛上燈籠賣頭腦的。這對就餐者來說,等於進行一陣晨間運動,既有滋補之效,又取鍛鍊之功,一舉而兩得,這正是傅山發明頭腦的主要用意。由於輾轉傳播,頭腦生意曾擴展到歸綏(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

頭腦從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湯里泡著幾塊羊肉。因之也有人叫“頭腦湯”。其實頭腦的成分還是比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過的麵粉)、藕根、長山藥,連同黃芪、良姜總計八宗,叫做八珍場。吃的時候,佐以醃韭,好像是藥引子。

羊肉味甘、性熱,有補虛、開胃的作用,自醫聖張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產後腹中不舒,這正是由於它能夠溫脾緩中的緣故。羊肉配以清熱化痰的藕和補脾除濕的山藥,就成了一劑溫補而不膩、清醇而可口的藥餌(傅山先生好用藥解二字,就是摻藥物於食品、憑食物祛病保健)。

發展狀況

傅山先生擅書法,有人稱讚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寫作家。他給經營頭腦、雜割的這家飯館題了“清和元”三個大字的牌匾,三個大字的上邊又寫了“ 頭腦雜割”一行四個小字 。傅山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愛國主義者,他熱愛以朱元璋為正統的明朝,反對清朝和元朝(特別是清朝)的皇帝,他取頭腦之名就是要讓大家雜割清和元的頭腦,讓人們天亮前打著燈籠前來是取天不欲明人慾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餘年前 ,由陽曲回族朵家經營 ,地址在太原南城區南倉街。建國後擴大營業,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橋頭街。每年一過國慶,頭腦便上市,許多人慕名而來、生意極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