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原濟高呼與可圖

清原濟高呼與可圖

清原濟高呼與可圖,創作於清代,現藏於故宮博物館。此卷竹樹純以水墨寫成,老竿新篁,或疏或密,縱橫恣意,各盡其態。畫面逸宕飛動,充滿撼人的血性與真情,使觀者似聞風雨之聲。

基本信息

簡介

正如本幅自題七言絕句:“老夫能使筆頭憨,寫竹猶如對客談。十文魚骨七寸管,攪翻風雨出莆龕。”鈐“何可一日無此君”、“老濤”、“眼中出入吾老矣”、“痴絕”、“清湘老人”、“膏盲子濟”印六方。卷首隸書自題“高呼與可”四字。

卷後錄《東坡題文與可篔簹谷偃竹記》,記的是北宋畫竹名家文同蘇軾詩畫交酬的一段軼事。文同出守洋州時,一次寄詩蘇軾,曰:“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蘇軾笑稱:“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文同無言以對,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蘇軾卻又機辯地答詩:“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空庭影許長。”文同擊節嘆服,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圖》相贈,並說:“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一時傳為藝壇佳話。元豐二年(1079年)文同辭世,蘇軾悲痛失聲,寫下這篇《題文與可篔簹谷偃竹記》,懷念二人“親厚無間”的感情。原濟於卷首自題“高呼與可”四字,一方面是表達敢於"血戰古人"的藝術自信,更是藉此抒發自己難覓知己,悠然懷古的無限感慨。

此卷竹樹純以水墨寫成,老竿新篁,或疏或密,縱橫恣意,各盡其態。畫家利用長卷的廣度延展,在不經意中營造出一種起伏跌宕的流動性和張弛有度的節奏感,充分發揮了水與墨遣興寄情的藝術效能。卷中山石以大筆側鋒掃出,落墨即是竹葉,不見復筆,乾濕濃淡,筆墨紛披,於無法中有法。畫面逸宕飛動,充滿撼人的血性與真情,使觀者似聞風雨之聲。實踐了畫家“借筆墨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的藝術主張。

1996年秋,故宮博物院以重金將這幅珍品從北京嘉德拍賣公司購回入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