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鐵炮車輪

每隻直徑71厘米,厚5厘米;有12根輪條,每根寬10厘米。輪軸孔長18厘米,直徑7厘米。鐵輪對稱的第3、6、9、12根輪條上分別刻有文字和圖案,均為陽刻。其中第3根輪條上有“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年款;第9根上有“二合十”文字;第6根上有一條栩栩如生的魚圖案;第12根上有一把戰戟圖案。
根據史料考證,此對鐵炮車輪鑄造精良,做工精細,圖案精美,標有明顯年款,應是朝政府於鹹豐七年製作的軍用大炮之車輪。鹹豐年間,清朝已陷入衰敗境地,國力衰落,民生痛苦,外有強敵入侵,內有農民起義。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風起雲湧的太平天國軍與北方的捻軍合二為一,對清政府造成更大的威脅。同時,聯軍在廣州強行登入,用武力占領了廣州。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清朝政府決定加強軍事力量,由官方製作了一大批鐵鑄火炮投入戰鬥。這對車輪就是當時用於運載鐵炮的車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