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廣彩瓷器

廣彩用色濃重,料厚色艷,對比強烈,以紅、黃、綠、黑、金為主色。 廣彩所用色料不拘一格,有古彩、粉彩、琺瑯彩、新彩和自製與兼用的等等。 廣彩用色濃重,料厚色艷,對比強烈,以紅、黃、綠、黑、金為主色。

清代廣彩瓷器
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織金彩瓷的簡稱,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艷、金碧輝煌著稱。清代雍正年間,隨著中國對外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發展擴大,各類瓷器從廣州出口增多,為了適應外銷市場需要,江西景德鎮部分釉上彩繪瓷器移至廣州加工生產。景德鎮釉上彩瓷在這裡與當地的燒青藝術(銅胎瓷琺瑯)相結合,並根據歐洲市場的來樣來稿,融合中西,使得釉上彩瓷出現新的裝飾形式,成為早期的廣彩瓷器。
早期廣彩近於江西彩繪,雖然吸收西洋圖案的組合形式,但色彩比較單純,並未形成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乾隆嘉慶年間,廣彩從廣州民間藝術中吸收了更多的藝術營養,融會外來藝術,從而更具時代特色,其輝煌濃重的藝術風格為海內外的人們所珍重,使廣彩瓷達到鼎盛。
廣彩的裝飾風格是構圖豐滿,密難行針,緊而不亂,猶如萬縷金絲織於白玉之上。它的另一個重要的裝飾特點是滿地加彩,不漏白胎。這一方面主要是由於廣州不生產白胎瓷器,只做釉上彩繪加工,所用的白胎瓷器早期主要來自景德鎮,後來也採用其他多個產地的產品,胎色、胎質不一,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瓷器表面缺陷頗多,用滿地加彩的方法,可以遮掩缺陷,變缺點為優點和特點,提高產品的合格率。同時,滿地加彩的裝飾方法亦為歐洲市場所歡迎。
廣彩用色濃重,料厚色艷,對比強烈,以紅、黃、綠、黑、金為主色。料厚又用平塗暈染,更具遮蓋力。廣彩用色十分注重調子,並用金色和黑色壓住原色。從而統一了色調的傾向並出現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這是歐洲市場接受廣彩的主要原因之一。廣彩所用色料不拘一格,有古彩、粉彩、琺瑯彩、新彩和自製與兼用的等等。所用色料有厚的、薄的、透明的、不透明的、半透明的、光亮的、啞光的。只要能用即為所用。難怪前人稱讚廣彩織金彩瓷:“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針見,不需緞錦繡春圖,春花飛上銀瓷面。清代雍正年間,隨著中國對外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發展擴大,各類瓷器從廣州出口增多,為了適應外銷市場需要,江西景德鎮部分釉上彩繪瓷器移至廣州加工生產。景德鎮釉上彩瓷在這裡與當地的燒青藝術(銅胎瓷琺瑯)相結合,並根據歐洲市場的來樣來稿,融合中西,使得釉上彩瓷出現新的裝飾形式,成為早期的廣彩瓷器。
廣彩在乾隆年間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並形成了專門給歐洲各國加工外銷瓷的專門產地。將在江西景德鎮定製好的素白瓷胚運到廣州,按照西洋各國定好的畫片,彩繪於素胚上,在銷售出去。清中期,廣彩外銷瓷業務,由十三行商開設的專營廣彩出口的瓷莊和洋行負責,因此底款多落統一款識,書寫多為專人,也有印製款,款識內容多含有定製國家,公司,或者家族名稱,時間等,到晚清時期,廣彩的控制逐漸脫離政府,因此款識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各式各樣,什麼都有,也很隨意,但年代一般都有標註,主要就是通過這些判斷,當然如果沒有底款,或者款識書寫無年份,就要通過全方位的判斷了。
廣彩瓷是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結晶,以絢彩華麗、金碧輝煌著稱。而清末民初時,由於嶺南畫派畫家參與廣彩的生產,促使嶺南繪畫風格的瓷畫逐漸興起。本文根據文獻資料及留存實物,從瓷器的表現內容與表現形式分析嶺南畫派對廣彩瓷所產生的影響,凸顯清末民初受嶺南繪畫影響的廣彩瓷的藝術特色。
廣彩用色濃重,料厚色艷,對比強烈,以紅、黃、綠、黑、金為主色。料厚又用平塗暈染,更具遮蓋力。廣彩用色十分注重調子,並用金色和黑色壓住原色。從而統一了色調的傾向並出現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這是歐洲市場接受廣彩的主要原因之一。廣彩所用色料不拘一格,有古彩、粉彩、琺瑯彩、新彩和自製與兼用的等等。所用色料有厚的、薄的、透明的、不透明的、半透明的、光亮的、啞光的。只要能用即為所用。難怪前人稱讚廣彩織金彩瓷:“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針見,不需緞錦繡春圖,春花飛上銀瓷面。”
廣彩發展到清末民初時,受景德鎮等瓷器產地將傳統繪畫移植到瓷器的風尚影響,此時的廣彩瓷也出現這一傾向。儘管廣彩在晚清時受歐洲陶瓷業發展的影響,外銷的數量有所減少,日漸走向衰落,但由於這時期一些文人畫家的直接參與,嶺南繪畫風格的瓷畫逐漸興盛起來,為廣彩瓷繪藝術開闢了創新的道路,並出現一批新的彩繪組織。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位於廣州河南寶崗附近寶賢大街的廣東博物商會。
該商會是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等人於1908年建立的繪畫和彩瓷藝術室,同時它也是同盟會為掩護革命行動而設立的眾多機關之一。博物商會一方面從瓷莊承接外銷訂單,按照客戶需要進行彩繪和燒制,當時商會中的名家畫手就曾繪製過許多彩瓷珍品;而另一面,博物商會則以此為掩飾,在燒窯處製造炸彈從事革命活動。
當時高氏兄弟、陳樹人、潘達微、劉群興等人在數年間畫了不少藝術性極高的彩瓷,他們一方面受廣東地區傳統文人繪畫的影響,在瓷器上表現傳統中國畫意蘊,表現技法上多採用國畫的形式,很少使用圖案作裝飾,畫風淡雅清逸;一方面結合嶺南畫派祖師居廉、居巢的繪畫技法,精寫花卉、草蟲、動物,在選材構圖、設色用筆上均體現居氏狀物精微、博彩鮮麗的風格。博物商會當時還有很多沒有留下姓名的畫師,商會1909~1910年間在《時事畫報》登過招聘畫師的廣告:“茲本商會擬聘請畫師四十位專司繪事,以能繪精細人物花鳥者為及格。”由此可知,商會當時的規模不小,畫師能繪精細人物花鳥,水平高於普通工匠,因而商會除了文人色彩極濃、兼工帶寫的彩繪瓷器作品,也有不少精細的工筆之作。
嶺南畫派畫家對廣彩瓷地域特色的形成有不小的推動作用,他們的瓷繪風格也影響到當時其他的彩瓷組織。高氏兄弟和劉群興所居的廣州河南地區是廣彩作坊和廣彩藝人最為集中的地區,同時那裡也活躍著一批很有功力的文人畫家,南社、十香園、伍家花園等都是他們的聚集之所,繪瓷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目前所見的民國彩瓷中就有相當一部分是這裡的文人畫家的作品。
這些文人畫家並沒有入行會,但也紛紛在廣州芳村、鰲洲一帶成立畫室,冠名“化觀瓷室”“筆花仙館”“詠梅別墅”“碧梧畫居”等。這批嶺南畫家的繪瓷作品多為瓷莊收購或在廣州西關的古玩鋪出售,廣彩行會內部也會拿來複製,因此也影響到行會內部的生產。如任廣東博物商會技術主導的劉群興從小就在高劍父的指導下學習中國畫,能將中西繪畫元素很好地結合起來運用在廣彩上,時有創新,如一縷清風令時人大開眼界,其作品在當時銷路很好,價格不菲,好幾家瓷莊都以劉群興繪製的彩瓷為樣板,大批量生產以滿足外商的需求。這些嶺南畫派的畫家當時繪製了不少廣彩瓷器,多已外銷,留在國內的較少。
從保存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市博物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及廣州市文物總店的為數不多的帶有嶺南繪畫風格的廣彩作品來看,這些瓷器造型基本以用於陳設的盤為主,也有少量的瓷板及瓷瓶,這與以往主要用於餐飲、造型種類繁多的廣彩瓷器有很大區別。這可能是因為盤和瓷板造型比較寬大,相對於其他器型更適宜繪畫,使畫家猶如繪於紙面一樣,能自由揮灑,隨心所欲。這些帶有嶺南繪畫風格的廣彩作品所繪內容基本上以人物、山水、動物題材為主,其中又以人物最為豐富多彩。早期的廣彩人物紋有中國人物,也有西洋人物,中國人物一般描繪的是世俗生活,畫面人物較多,氣氛熱鬧;西洋人物或描繪世俗生活,或取材於神話故事、宗教題材。
(圖)廣彩瓷器茶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