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紅玫瑰鸚鵡袋鼠島亞種

深紅玫瑰鸚鵡袋鼠島亞種

袋鼠島深紅玫瑰鸚鵡是羽色十分美麗鮮艷,深紅玫瑰鸚鵡幼鳥時期的羽色與成鳥差異甚大,幼鳥的羽色為橄欄綠與灰綠色,隨著時間會慢慢改變,之後羽色會呈紅綠藍參雜,到了15個月大時才會完全蛻變為成鳥的顏色,公鳥的頭部較大較平,喙部也較大,若要分辨幼鳥性別,頭部及喙部是較明顯的分辨部位,有3種亞種。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深紅玫瑰鸚鵡袋鼠島亞種
【中文名稱】深紅玫瑰鸚鵡鼠島亞種
【中文別名】袋鼠島深紅玫瑰鸚鵡
【拉丁學名】Platycercus elegans melanoptera
【英文名稱】 Kangaroo Island Crimson Rosella
【命名者及時間】North, 1906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鸚形目鸚鵡科、紐澳鸚鵡族、玫瑰鸚鵡屬

整體概述

袋鼠島深紅玫瑰鸚鵡是羽色十分美麗鮮艷,深紅玫瑰鸚鵡幼鳥時期的羽色與成鳥差異甚大,幼鳥的羽色為橄欄綠與灰綠色,隨著時間會慢慢改變,之後羽色會呈紅綠藍參雜,到了15個月大時才會完全蛻變為成鳥的顏色,公鳥的頭部較大較平,喙部也較大,若要分辨幼鳥性別,頭部及喙部是較明顯的分辨部位,有3種亞種。

身長

依照不同亞種為34到36公分不等(13.5吋到14吋)

亞種

目前共有3種已知亞種,分別為:
1.Crimson Rosella(Platycercus e. elegans)
2.Northern Crimson Rosella(Platycercus e. nigrescens)
3.Kangaroo Island Crimson Rosella(Platycercus e. melanoptera)

外型

這種鸚鵡鳥體為紅色;臉頰為藍紫色;頸部、背部和次要飛行羽的部份為黑色,並帶有很寬的紅色滾邊;翅膀內側中央覆羽為黑色,翅膀彎曲的地方、外側中間的覆羽和次要飛行羽覆羽為藍色;外側次要飛行羽、主要飛行羽的底色和翅膀內側覆羽為藍色;尾羽上方中央為黑底深藍,尾羽外側深藍並帶有很淺的滾邊和羽尖;尾羽內側為淺藍;鳥喙灰白色,虹膜深棕。母鳥體型略小,尾巴上方中間的羽毛帶有些綠色,鳥喙比較細窄短小。幼鳥的鳥體為橄欖綠和橄欖黃僅有少部分為紅色;前額、頭頂為紅色、臉頰藍色,其他除了喉嚨、胸部上方部分羽毛、大腿、翅膀內側覆羽等都為橄欖綠色。尾巴內側淺藍,翅膀內側帶有淺色的條紋,需要16個月才能長成成鳥般體色。 

生活習性

棲息環境和習性

深紅玫瑰鸚鵡主要棲息於1500米左右,潮濕到半潮濕的森林;有時候棲息的高度會達到1900米;幼鳥也會群聚於熱帶草原和農耕區以及小面積的林區;有時候也會在雨林區、果園、公園和花園等地活動。他們平時大多成對或是組成4到6隻的小群體活動;幼鳥在繁殖季後會聚集成一大群,到了9月則會分道揚鑣;他們個性並不十分怕生,通常都可以在近距離內接近;有時候會和同屬中其他種類的玫瑰鸚鵡一起集結,例如東部玫瑰鸚鵡(Eastern Rosella)等;他們經常在地面覓食,通常會待在一個地方很久;幼鳥則有群聚性遷移的習性,而成鳥僅會在嚴寒的冬季才遷移到其他高度的地區;平時他們經常在灌木叢活動,翅膀拍動的相當急速,飛行成波浪狀,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尖銳刺耳的鳴叫,通常比東部玫瑰鸚鵡(Eastern Rosella)的聲音更低沉。
深紅玫瑰鸚鵡約在1873年首次進入歐洲,1874年首次在歐洲繁殖成功,之後這些美麗的澳洲鸚鵡才逐漸普遍;它們與其它的澳洲鸚鵡一樣,常至農作物區覓食,造成嚴重的農作物損失,經常可在年雨量超過500公厘的森林中發現它們的蹤跡,北部地區的族群喜愛棲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m皆可發現其族群,南部地區的族群則活動於各種高度的區域,野外的深紅玫瑰鸚鵡並不怕人,有人接近時不會驚慌地逃開,常至公園、花園或住家後院讓人餵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通常4-6隻成群活動,偶爾會與東玫瑰鸚鵡聚集在一起。

食物

深紅玫瑰鸚鵡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種子、植被、植物嫩芽、漿果、水果、花朵、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由於時常前往農耕區覓食,因此被當地農民視為害鳥。

地理分布

棲息地:澳洲東部和東南;曾經引進諾福克島以及紐西蘭。分布在澳洲東方的海岸區,主要棲息在東南部新南威爾斯與維多利亞的海岸地區及南澳大利亞東南方小面積的沿海地區與袋鼠島,東北部則分布在昆士蘭東北部沿海地區及其東南部地區,澳洲東南部的一些小島上也有分布。

繁殖

繁殖期多在9-1月間,求偶時公鳥會靠近母鳥翅膀微開且不停地拍動,尾部也會一直擺動,頭部不停地晃動、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續地發出啁啾的鳴叫聲,之後公鳥會有餵食母鳥的行為出現,這表示配偶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築巢於樹洞內,一窩產3-8顆蛋,孵化期約21天,公鳥一天餵食母鳥2次,5周后幼鳥羽毛長成,再與親鳥相處一個月後即離巢;籠養鳥需定期作驅蟲的工作,新引進飼養的鳥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能耐低溫,成鳥較有侵略性,購買時注意公鳥是否對母鳥有攻擊性,需成對分開飼養,喜愛啃食樹枝。
繁殖難度不高,深紅玫瑰鸚鵡有時會有拔羽的症狀出現,也會拔幼鳥的羽毛,所以不宜讓幼鳥待在巢內過久,一發現幼鳥被拔羽毛的情形需馬上移出巢外手養,繁殖期間公鳥會追著母鳥跑,由於體型大,巢箱要夠深(約60cm),一窩產5-8顆卵,孵化期約21天,幼鳥約在35天左右時羽毛長成。
這種來自澳洲的彩色鸚鵡很容易飼養繁殖,並可連續兩次築巢。目前已經繁殖出幾種不同羽色的變種,其中以藍色最為常見。剛開始飼養這種鸚鵡時,不要飼養無法配成對的成鳥,最好從一對可以交配繁殖的成鳥開始飼養,或是飼養幼鳥,這樣可以增加和鸚鵡和睦共處的機會。形成配偶的鸚鵡十分多產,可以有規律的繁殖20年以上,深紅玫瑰鸚鵡和其他闊尾鸚鵡屬於同一類。
繁殖:準備提供深的巢箱和軟木,以提供他們繁殖之用,注意觀察雄性是否過於猛烈的追逐雌性,事實證明有的雄鳥比其他雄鳥更富於進攻性,如果雄鳥猛烈進攻雌鳥的話,可以讓雄鳥離開巢舍一段時間,或者剪去他的一隻翅膀上的飛羽。還要注意觀察成鳥是否會啄食雛鳥的羽毛,可以在雛鳥身上撒些蘆薈粉來避免這種情況,當幼鳥可以獨立取食後,就要把他們移走,否則當成鳥想再次築巢時,他們就會攻擊幼鳥。 飼養方法: 以加那利子,小米,少許向日葵子以及綠色蔬菜飼養。這種健壯的鳥飼養在3.6米長的鳥舍中,鮮艷的羽毛在陽光下十分的美麗。

相關亞種

深紅玫瑰鸚鵡
北深紅玫瑰鸚鵡

分布範圍

分布於袋鼠島(南澳大利亞)。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