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黑豬

淮安黑豬

淮安黑豬,江蘇省淮安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淮安黑豬為淮豬、新淮豬、蘇淮豬的總稱,主要為蘇淮豬。淮安黑豬養殖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其被毛黑色,頭稍長,嘴平直微凹,耳中等大,向前下方傾垂。背腰平直,腹稍大但不下垂,四肢健壯,肉質好,風味佳。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淮安黑豬”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淮安黑豬 淮安黑豬

淮安黑豬地域特色明顯;四肢健壯,體型緊湊,骨骼和肌肉發育良好;全身被毛黑色;母豬乳房發育良好,有效乳頭在7對以上;初產母豬產仔10頭以上,經產母豬產仔13頭以上,活仔數12頭。與國內其它黑豬相比,頭稍長,背腰平直,腹稍大但不下垂。

內在品質

淮安黑豬肌纖維細而緻密,含水量較少,肌內脂肪豐富,呈大理石狀。豬肉胺基酸含量較高,尤其是人體必需胺基酸含量超過普通豬肉50%以上,並且必需胺基酸之間的比例適宜,人體吸收最完全,營養價值高。另外,豬肉中鮮味胺基酸(谷氨酸)含量也較高,肉質鮮美。

藥用價值

豬肉性平味甘,有潤腸胃、生津液、補腎氣、解熱毒的功效,主治熱病傷津、消渴羸瘦、腎虛體弱、產後血虛、燥咳、便秘、補虛、滋陰、潤燥、滋肝陰、潤肌膚、利小便和止消渴。豬肉煮湯飲下可急補由於津液不足引起的煩燥、乾咳、便秘和難產。豬肉為人類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豬肉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江蘇省淮安市無高山峻岭,地勢西高東低,以平原為主。西南部為丘陵,一般真高50—100米之間,少數山頭達150米以上,裂山真高194.1米,是全境最高點;楚州區博里地面真高僅2.3—3.3米,為全市最低點。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69.39%,湖泊面積占11.39%,丘陵崗地面積占18.32%。本區域屬黃淮和江淮沖積平原。耕地分為水田、早地、望天田、水澆地和菜地等5類,其中水田比重最大,占三分之二。土壤主要為水稻土類、潮土類、砂語黑土類、黃棕壤土類、基性岩土類、石灰岩土類。土壤質量較差,有機質含量低,一般不足0.2%,pH值7—8之間。由於灌溉條件優良,風調雨順之年,全市大部分耕地仍可高產穩產。

水文情況

淮安市水資源條件較好。市境地處淮河流域中下游,境內河湖眾多,水網密布,南水北調工程初具規模。境內年平均降雨徑流深在199.0—262.5毫米之間。總體上地表水資源較為貧乏,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而地下水資源貯量豐富,過境水量較多。境內河湖交錯,京杭運河、淮沭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幹流9條河流在境內縱貫橫穿,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

淮安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表
年降雨量(毫米) 912.9
地表水資源(億立方米) 23.92
地下水資源(億立方米) 12.54
重複計算量(億立方米) 4.68
總水資源(億立方米) 31.78

氣候情況

淮安地理 淮安地理

淮安市地處南暖溫帶和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兼具南北氣候特徵,光熱水整體配合較好。光能資源潛力較大,年日照數在2060—2261小時。熱量資源充裕,年平均氣溫14.1—14.9℃,無霜期為207—242天,滿足一年兩熟制的需要。市境季風氣候典型,自然降水豐富但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913—1030毫米,夏季降水占50%以上。全市氣候溫暖而又較為濕潤,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氣候資源十分豐富,光照充足。但氣候年際間的穩定性較差,變幅較大,旱、澇、風、雹、凍等氣象災害較頻繁。全市可分為兩大氣候區。淮南亞熱帶偏濕農業氣候區:蘇北灌溉總渠以南的盱眙、金湖兩縣全部,洪澤縣、楚州區大部。該氣候區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在14.7℃—14.9℃,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日照稍少,年日照不足2100小時。廢黃河沿岸過渡帶農業氣候區:蘇北灌溉總渠以北的清河區、清浦區、淮陰區、漣水縣全部和楚州區、洪澤縣部分地區。該氣候區氣溫較低,年平均氣溫在14.1—14.4℃,降水略少,年降水量在910毫米—970毫米,日照較多,年日照在2200小時左右。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適宜的土壤和氣候,孕育了境內豐富的植被和農作物,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草飼來源,是淮安黑豬生長繁衍的理想場所。

歷史淵源

江蘇省淮安市系黃河奪淮衝擊平原,淮河流域土質沙鹼化而瘠薄,勞動人民需以養豬積肥改良土壤,提高糧食產量,養豬多採用放牧和舍飼相結合的方式。淮安黑豬就是在這樣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先後經歷了淮豬、新淮豬和蘇淮豬系列品種選育和演變過程,逐漸形成了全身被毛黑色、嘴筒長直(適於掘食,行動靈活)、耐粗飼、肉味醇厚、適應性強等特點。

淮豬是原產淮北平原的古老地方品種,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而傳統意義上的淮安黑豬,起源於黃淮海黑豬,後歷經淮豬、山豬、灶豬、新淮豬的培育演變,最終形成含有新淮豬血統的分布於淮安市全境的黑豬品種。

建國後,深受周恩來總理喜愛的“紅燒獅子頭”就是以淮安黑豬肉為主要原料,入選開國第一宴聞名。

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對於肉製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但中國本土豬養殖周期長,飼料轉化率低,經濟效益較低。

20世紀90年代,為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中國開始大力引入國外豬種。這些洋豬的共同優點是:瘦肉率高,成長周期短,體型健壯。這對地方豬種帶來巨大衝擊。伴隨著洋豬以及雜交後代的繁衍,各地方的土豬種漸漸被養殖戶淘汰,淮安黑豬一度面臨滅絕的危險。

20世紀90年代,淮安市開始培育新淮豬,其“母親”是淮豬,“父親”是大約克夏豬,採用簡單育成雜交選育而成。淮安市農委會同淮陰種豬場,依託南京農業大學,在新淮豬基礎上進一步導入瘦肉型大約克血統,運用“廣選、快穩”改良群體繼代選育法,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手段,經過13年的持續選育,培育出的新品種——蘇淮豬。

2010年開始,淮安市啟動了淮安黑豬的產業開發,走政府搭建平台、企業參與、市場化運營的路子,取得一定成效。

2012年,農業部公布的主導品種16個主導品種,蘇淮豬榜上有名,同時蘇淮豬也是江蘇省被列入的唯一畜禽品種。

生產情況

2010年,淮安黑豬有種公豬16頭、8個血統,核心群原種母豬80頭、生產群母豬150頭。蘇淮豬種公豬120頭、16個血統,核心群原種母豬580頭。

2014年,先後建起了10多個養殖100頭以上的蘇淮母豬擴繁場和1個蘇淮豬養殖專業合作社,蘇淮種豬基礎群已達到1800多頭。

產品榮譽

淮安黑豬開發和推廣項目先後獲得江蘇省開發蘇北優秀科技項目一等獎、2012年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2013年淮安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14年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淮安黑豬 淮安黑豬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淮安黑豬”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淮安黑豬為淮豬、新淮豬、蘇淮豬的總稱,原產地位於江蘇省淮安市全境,區域範圍北緯32°43′00″—34°06′00″、東經118°12′00″—119°36′30″之間。北接連雲港市,東毗鹽城市,南連揚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鄰宿遷市。東西最大直線距離132千米,南北最大直線距離150千米,面積10072平方千米。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淮安黑豬的產地為淮安市全境。豬場環境應符GB/T17824.4—1999的要求。豬場內不得飼養其它畜禽動物,豬場應設有廢棄物儲存設施,污染物排放應符合GB18596的要求。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歷史上淮安黑豬品種分為淮豬、新淮豬和蘇淮豬,主要為蘇淮豬。被毛黑色,頭稍長,嘴平直微凹,耳中等大,向前下方傾垂。背腰平直,腹稍大但不下垂,四肢健壯,乳頭7對以上。經產母豬產仔13頭以上,活仔數12頭,胴體瘦肉率56%以上,肉質好,風味佳。引種應從具有種豬經營許可證的種豬場引進,並按照GB16567規定進行檢疫。種豬引入後至少隔離飼養30天,經觀察確認健康後方可合群飼養。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規定:

淮安黑豬 淮安黑豬

(3.1)飼料:飼料應符合GB13078的規定。飼料原料和飼料添加劑及飼料加工過程應符合NY5032的規定。在豬的不同生長時期和生理階段,根據營養需求,配製不同的配合飼料。營養水平不低於GB8471要求,不應給肥育豬使用高銅、高鋅日糧。禁止在飼料中添加違禁藥品。使用藥物添加劑時應符合“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範”,不得濫用抗生素。在商品豬出欄前30天,停止添加所有藥物添加劑。不使用變質、霉敗、生蟲和有污染的飼料。不應使用未經無害處理的泔水或其它畜禽副產品。

在飼料生產中,飼料原料經驗收合格後才能入庫,對含黴菌素超標、摻假的原料一律不得接收入庫。飼料要進行常規營養成分(主要是蛋白質、水分和鈣、磷)的檢測,以便能根據原料實際營養含量及時調整飼料配方,保證配合飼料營養指標符合要求。生產預混料必須進行嚴格的控制,微量元素、維生素等微量組分必須有專人計量,確保生產預混料的載體水分不超過10%,並由專人負責、監督生產。生產配合飼料時,應按配方要求進行生產,各種原料要準確計量。按物料順序投料,先投大料,後投小料,不得顛倒順序。為保證飼料的混合質量,規定預混料混合時間必須達到(10—20)分鐘,配合飼料混合時間達到(3—5)分鐘。一批預混料或配合飼料混合結束後,混合機要完全放空,確保混合機內沒有殘留後才能混合下批預混料或配合飼料。配合飼料中需要添加藥物時必須先將藥物進行預混合。配合飼料中添加藥物後,應在飼料袋上打上標籤,以防與其它配合飼料混淆。為防止飼料因存放時間過長而發生霉變,成品飼料夏季應在3天內用完,其它季節應在7天內用完。

(3.2)防疫:豬場防疫按GB/T17823—1999的規定執行。生產區、生活區、行政區應分開。人員、動物和物資運轉採取單一流向,進料和出糞道嚴格分開。並設定:消毒室、獸醫室、病理分析室、隔離舍、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間。豬場大門口處應設定大的消毒池,並設有高壓消毒泵,對外來車輛進行消毒;外來人員,必須通過大門處的消毒室,且經過5分鐘紫外線照射和消毒池方可進入生產區。生產區在門口應設有消毒室和淋浴室。豬舍入口處應設消毒池或設定濕麻袋(消毒液浸潤)供人員消毒,生產人員進入生產區時應消毒、淋浴、換衣鞋。工作服應每天清洗消毒。非生產人員不允許進入生產區,特殊情況下,需經淋浴消毒,更換防護服後方可入場,並遵守場內的一切防疫制度。每周對場內道路及相應設施如車輛、器具消毒一次;每周對豬舍及豬舍內的豬噴霧消毒一次;豬舍空圈期應一周以上並清洗一次、消毒一次。各種消毒劑應定期更換交替使用。

豬場獸醫人員不準外出診療動物疫病,豬場配種人員不準外出開展豬的配種工作,場內直接從事生產的人員,不得對外開展相關工作。

應定期對以下疫病進行監測:口蹄疫、豬水泡病、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症、偽狂犬病、乙型腦炎、布氏桿菌病、結核病、豬囊尾蚴病、旋毛蟲病和弓形蟲病,並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選擇其它一些疫病進行監測。病死或淘汰豬的屍體按GB16548的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得出售病豬、死豬。豬的防疫保健程式按表3.1執行,豬場必須接受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監督管理,取得《動物免疫證》,軋打免疫標識。定期投放滅鼠藥、及時收集死鼠和殘餘鼠藥,並做到無害化處理。

(3.3)獸藥使用:獸藥使用按NY5030規定執行。驅蟲程式按NY5031規定執行。消毒防腐劑使用應符合NY/T5033規定。必要時進行預防、治療和診斷疾病所用的獸藥必須符合國家標準,所用獸藥應來自具有《獸藥生產許可證》和產品批准文號的生產企業,或者具有《進口獸藥許可證》的供應商。

允許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二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規範》二部收載的用於生豬的獸用中藥材、中成藥方製劑。允許在臨床獸醫的指導下使用鈣、磷、硒、鉀等補充藥以及微生態製劑、酸鹼平衡藥、體液補充藥、營養藥、血容量補充藥、電解質補充藥、抗貧血藥、維生素類藥、吸附藥、瀉藥、潤滑劑、酸化劑、局部止血藥、收斂藥和助消化藥。

禁止使用違禁藥品。禁止使用未經農業部批准或已淘汰的獸藥,禁止使用未經國家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的用基因工程方法生產獸藥。

防疫保健程式
序號 防疫保健項目 日齡 方法途徑 說明
1 補鐵製劑 3 頸部肌注1毫升 補充鐵質
2 豬水腫病疫苗 14 頸部肌注2毫升 國產疫苗
3 豬瘟活疫苗 20 頸部肌注2頭份 國產疫苗
4 胸膜肺炎疫苗 25 頸部肌注1頭份 進口疫苗
5 伊維菌素 55—60 內服15毫克/千克體重 驅除體內外寄生蟲
6 豬三聯活疫苗 65—70 頸部肌注1.5頭份 豬瘟丹毒肺疫
7 胸膜肺炎疫苗 150 頸部肌注2頭份 進口疫苗
8 PR+PRRS二聯苗 180 頸部肌注1.2頭份 配種前免疫
9 細小病毒滅活苗 190 臀部肌注1.2頭份 配種前免疫
10 乙型腦炎活疫苗 80—300 頸部肌注2頭份 2、3月份各接種1次
11 豬三聯活疫苗 200 臀或頸部肌注2頭份 配種前免疫
12 伊維菌素 210 內服15毫克/千克體重 配種前驅蟲
13 偽狂犬病疫苗 300 頸部肌注1.2頭份 產前30天接種
14 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苗 320 臀部肌注1.5頭份 產前20天接種
15 口蹄疫滅活苗 30—成年 後海穴位注射 4、10月各免1次
16 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 腹瀉二聯苗 30—成年 後海穴位注射 每年11月份接種1次
17 豬瘟活疫苗 成年公母豬 頸部肌注2頭份 公豬間隔6個月接種1次,母豬產後20天接種1次

註:育肥豬出場前60天內不得使用疫苗和驅蟲藥,獸藥使用按NY5030規定執行,免疫驅蟲按NY5031規定執行。

(3.4)種公豬的飼養管理:種公豬應嚴格按照飼養標準要求飼養,定時定量單槽飼喂,日餵3次。配種集中時,配合飼料中粗蛋白不低於16%,鈣0.83%,磷0.66%。在配種旺季,每天應加餵2—3個雞蛋或加餵優質的魚粉、蠶蛹50—100克。

種公豬應單圈飼養,避免相互爬跨。公豬舍應每天清掃,保持清潔、乾燥,每天刷試皮毛,炎熱夏季可洗澡。夏季公豬運動應選在早晨和傍晚,冬季選在中午進行,每次運動0.5—1小時,行程2—3千米,配種旺盛期適當減少運動,非配種期適當增加運動。

種公豬初情期為6月齡—7月齡,適配年齡不少於9月齡,主要依據精液品質確定。9—12月齡公豬每周只能配3次,成年公豬每周配5—6次,休息1—2天,健康公豬休息天數不能超過2周。每隔7—10天定期檢查一次精液品質,根據精液品質好壞,調整營養水平和利用強度。

(3.5)種母豬的飼養管理:後備母豬應按體重、強弱分群飼養,初期每欄可養4—6頭,後期到120日齡應減少到每欄3—4頭;後備母豬應保持必要的運動,每天應保持自由運動。後備母豬體重60千克前應按原種場建議供給營養需要的飼料,加強營養與管理,提高增重速度,體重達60千克後應限飼,日餵料量為體重的2.5—3%,90千克以上日餵料量為體重的2—2.5%。後備母豬應在180—225日齡、體重達90千克、第三次發情時初配,首次配種後間隔6小時和12小時時各復配1次。對配種18—24天及38—44天母豬進行重點檢查和試情,確定是否懷孕。

種母豬配種受精後一個月內,除給予全價配合飼料外,還應供給充足的青綠飼料。並日餵粗蛋白為13—14%的配合料2千克;妊娠30—50日齡經產母豬2.5千克,後備母豬2—3千克;妊娠50—80日齡經產母豬2.5—3.0千克,後備母豬2.5—3.0千克;妊娠後期每天供應粗蛋白為15.5—16%的配合料3.0—3.5千克。懷孕中期應加強運動,母豬配種後一月內和臨產前7天,保持圈舍環境安靜。

種母豬在預產期前一周,備好接產用具和保溫設施,預產期前2天檢查母豬乳房。對待轉入產房母豬要用清水洗刷,消毒乳房、下腹、陰門周圍及四肢後轉入產房。仔豬出生後,接產人員應立即用手將其口、鼻、及全身擦乾淨,斷臍後用2‰碘酊消毒臍端。對新生仔豬加強保溫,清洗母豬乳房後儘快幫助仔豬吃上初乳。

進入產房種母豬日供粗蛋白為15.5—16%的配合料3.0—3.5千克,產後母豬根據帶乳期長短進行飼餵。產後當日餵1.0千克,後逐步增加,日餵3次,日常餵量應根據帶仔數、食慾、體況適當增減,斷乳前一周逐步減料,當日停餵料。斷乳母豬日餵1.5—2千克,體況差適當加料。

經常保持圈舍清潔、乾燥、勤換墊草,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溫,同時做好定期消毒工作。

哺乳母豬在產後20左右自然發情,即可配種。

(3.6)仔豬的飼養管理:仔豬出生後必須儘快固定乳頭,確保仔豬產後2小時內吃到初乳。對產仔多和無奶的母豬,其仔豬必須寄養,產仔少的兩窩仔豬可合為一窩,寄養的時間不能超過3日齡—4日齡,而且一定要吃上初乳後方可寄養。

仔豬最適宜的環境溫度是:1日齡—7日齡為33℃—30℃,8日齡—30日齡為28℃—26℃,31日齡—60日齡為23℃—25℃。保持環境安靜和舒適,防止初生乳豬被壓。

仔豬出生後5—7日齡開始補料,飼料要保持新鮮,料槽中無糞尿,做到少給勤添,逐步增加,及時清除污染料,供料及時。

仔豬斷奶最佳時間為28—35日齡,不能過早或過遲。斷奶時維持在原圈飼養並維持原來的飼料,斷奶半月內比哺乳期多餵1—2次,半月後再逐漸更換飼料。以七、八成飽為宜,使其保持旺盛的食慾,供水清潔充足,料中應添加預防下痢的藥物。仔豬出生後24h內及時打耳號與稱重。

(3.7)育肥豬的飼養管理:育肥豬應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適時進行換料及增加飼餵量,讓其自由採食。所進飼料必須在2天內用完,堆放飼料的場所要保持清潔。根據豬舍內的氣溫和氣味,及時開關窗進行調節氣溫,遇到高溫時應沖水降溫。對飼養過程中出現的弱勢豬要及時調整分群。做到大小分開、公母分開、強弱分開,使豬群保持均勻一致,並做好豬只的調教工作,使豬只“吃、拉、睡”三點定位。豬舍應每天打掃保持清潔,料槽應保持乾淨,水槽或自動飲水器保持有水。

(4)產品收穫:豬只實行全進全出制。種豬出場必須符合品種特徵,豬只健康,經免疫注射、獸醫人員簽字,並附種豬出場合格證明及系譜卡。商品豬按NY5029—2001的規定執行。

生豬出售前要做產地檢疫,按GB16549標準進行。檢疫合格可以上市,不合格按GB16548處理。應採用符合衛生條件的專用車輛運輸,不得混裝。運輸生豬出縣境的車輛,在運輸前和使用後要經獸醫衛生檢疫部門用消毒液徹底消毒,並出具消毒證明。

(5)生產記錄要求:種豬要有個體系譜,血統來源清楚,做到一豬一卡並填寫完整(已投入生產有後代的應及時標入總譜,並填寫後代個體譜),要有特徵和主要生產性能記錄。有完整的配種預產記錄;產仔哺乳記錄;後備豬生長發育記錄。認真做好日常生產記錄,記錄的內容包括引種、配種、產仔、哺乳、斷奶、轉群、飼料來源、飼料配方、飼料消耗及各種添加劑使用情況等記錄。獸醫人員應做好免疫、用藥、發病和治療情況記錄。每批出場的豬應有出場豬號、銷售地記錄,以備查詢。資料由專人保管,最少保留二年;種豬的檔案按NY/T820—2004的規定執行。

專用標誌使用

凡在本規範規定的地域內養殖的淮安黑豬及其屠宰加工產品均可申請使用本地理標誌,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包裝上統一標註“淮安黑豬”及其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組合圖案,標註時可採用耳標、標牌、印刷等方法,但均應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設計使用手冊》的規定和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