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礦業集團潘一礦

淮南礦業集團潘一礦

淮南礦業集團潘一礦地處安徽中部,淮南西北,淮河北岸,水陸交通便利,區域位置優越。是全國煤炭系統首批命名的十五個現代化樣板礦之一,是淮南礦業集團新區第一個建成投產的大型現代化礦井,也是淮南礦業集團的主力礦井,它的建成,拉開了集團公司進軍新區的帷幕,標誌著集團公司發展戰略的重大轉移和綜合實力的大幅提升。

公司簡介

淮南礦業集團潘一礦 淮南礦業集團潘一礦

潘一礦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選用設備較為先進的大型礦井,於1983年12月26日建成投產。礦井位於安徽省淮南市西北方(潘集區),距淮南市中心(洞山)約23km。礦井以南有淮阜鐵路通過,並有鐵路專用線直達該礦。礦井周圍公路四通八達,至東南約15km處,可轉接淮河水運,交通十分方便。 設計生產能力300萬噸,設計服務年限133年,分-530、-800米兩個水平開採,現正向第二水平開拓延深。我礦是高瓦斯突出礦井,絕對瓦斯湧出量113m3/min,相對瓦斯湧出量22.4m3/t,抽放率42%左右,居集團公司各礦之首。潘一礦領導組織專家,指定了瓦斯管理規定,確保了井下安全。 礦井共設主井、副井、南井三個進風井和中央風井、東風井、新東風井三個迴風井,採用中央並列、單翼對角混合式通風方式和負壓抽出式通風方法。採取立井集中運輸,分區石門開拓,走向長壁全部垮落、後退式採煤方法。

現有1個綜放隊、2個綜采隊和一個高普隊,26個開拓掘進頭,在崗職工7251人。

潘一礦資源賦存豐富,井田東西走向長14.6公里,南北傾斜寬4公里,井田面積58.4平方公里,可采儲量4.13億噸。此外,煤層氣和水資源十分豐富,從地下抽采的瓦斯氣已實現民用,現正實施瓦斯發電。潘一煤產品優良,具有"三低一高",即: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優點,是優良的煉焦配煤和動力煤。建有與礦井生產能力相配套的現代化選煤廠,可洗選適應市場需求的各種洗原煤、混煤、塊煤、煤泥,是江、浙、滬等省市爭相採購的優良煤種。

經濟發展

建礦以來,在集團公司的正確領導下,潘一人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職工至上,瞄準安全高效礦井建設目標,發揚"充滿活力、勇於爭先、敢於挑戰、崇尚實幹"的潘一人精神,大力推進技術、管理和制度創新,為集團公司改革、發展和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22年來,累計生產原煤5000多萬噸,近幾年產量始終穩定在350萬噸以上,2004年374萬噸,今年1-10月份已完成300萬噸,預計全年將完成380萬噸;在崗職工人均收入直線攀升,2001年11005元、2002年14149元、2003年16926元、2004年27249元、今年將達到3.8萬元;礦井安全形勢持續穩定,2001年至今,平均百萬噸死亡率為0.3%,期間,實現連續安全生產921天和866天的最長安全周期,質量標準化保持行業級。礦井先後榮獲全國煤炭行業級文明礦、煤炭工業科技創新礦井、省最佳經濟效益單位、省級文明單位、省先進集體、省"十五"創新工程先進集體、省"安康杯"競賽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多年來,潘一礦的發展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趙紫陽、李鵬、陳丕顯、鄒家華、回良玉、黃毅誠等各級領導先後來礦視察指導。

目前,礦井正在全面實施集團公司"建大礦、辦大電、做資本"發展戰略,2004年初,開始實施高定位技改工程,投資7個億,利用三年時間,到2007年,使礦井生產能力提高到600萬噸。

科技創新

近年來,淮南礦業集團潘一礦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全面開展技術革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研究、套用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取得顯著成效。

日前,記者魯松從淮南礦業集團潘一礦獲悉,該礦在召開的科技創新大會上隆重表彰了2010年至2012年41項科技創新成果及22名科技創新先進個人,2011年度40項“五小”成果獲獎者,2012年上半年12項最佳規程措施設計人員。2010年至2012年科技創新成果特等獎,“潘一礦國家級瓦斯治理示範礦井建設”科技創新成果完成人獲獎金10萬元。

近年來,潘一礦緊緊圍繞礦井安全生產技術難題,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各級管理人員帶頭創新,全面開展技術革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研究、套用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在礦井安全生產、經營管理、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技術(學術)成果,部分成果獲國家專利。2011年以來,該礦共研發各類“五小”科技創新成果102項,在淮南礦業集團“五小”競賽中,獲得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0項。這些成果從不同方面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企業快速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目前,該礦正加快技術成果的推廣套用,同時明確了由生產技術科、黨委工作部牽頭,負責對申報的科研項目、自主創新等科研成果進行推廣,對於在安全、生產、效益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創新項目,給予經濟獎勵,努力營造尊重科技、創新光榮的濃厚氛圍,最大限度地促進創新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發揮創新效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