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鯧

淡水鯧

淡水白鯧學名短蓋巨脂鯉,原產南美亞馬遜河,雜食性魚類,為熱帶和亞熱帶魚類。

淡水鯧淡水鯧

簡介

淡水白鯧(Colossomabrachypomum),學名短蓋巨脂鯉,原產南美亞馬遜河,為熱帶和亞熱帶魚類。淡水白鯧(以下簡稱淡水鯧)具有食性雜、生長快、個體大、病害少、易捕撈、肉厚剌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在擴大池塘養殖對象,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方面是一種有價值的魚類,幼魚階段還可作觀賞魚。淡水鯧於1982年被引入我國台灣省,之後人工繁殖成功,開始在淡水魚塘推廣養殖。1985年從台灣省經香港引入廣東省試養,1987年獲得人工繁殖成功,以後逐漸推廣全國,成為年產量最高的名特品種之一。

形態特徵

鰭條無硬棘。背鰭18~19;臀鰭16~18;腹鰭8。鰾室為二個,後室長於前室。側線鱗82~98。上、下頜齒均二行,齒面呈缺刻狀尖端突出。第一鰓弓的鰓耙數30~36。有明顯的胃,胃囊呈U字狀較膨大,其胃的長度約為腸長的1/5,胃與十二指腸交界處有幽門盲囊(幽門垂),腸及內臟周圍有脂肪塊。

根據體長118~144毫米的42尾標本的測定,平均體長為體高的1.87倍,為頭長的3.35倍,為尾柄長的13.73倍。頭長為體厚的1.92倍;為吻長的4.18倍;為眼徑的4.27倍。

體形有點像海水鯧魚,側扁成盤狀,背較厚,口端位,無須。頭部小,頭長與頭高相當。眼中等大,位於口角稍上方。尾分叉,下葉稍長於上葉。背部有脂鰭,背鰭起點與腹鰭略相對,體被小型圓鱗,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略呈鋸狀的腹棱鱗。體色為銀灰色,胸、腹、臀鰭呈紅色,尾鰭邊緣帶黑色。魚種時體表有黑色星斑。到了成魚這種星斑消失,但成魚的體色會受環境的影響而有些變化,飼養在室內水簇箱中缺乏陽光的鹼性水體中的短蓋巨脂鯉體色較深、呈深灰至黑色,而放養在池塘中則是白身、銀鱗、黑尾、紅鰭,四色相配,魚種加上體表星斑,極為美觀。由於這種魚的體型、體色特點,因此是很好的觀賞魚。

食性

淡水鯧為雜食性魚類,消化系統發達,具有肉食性魚類所具備的膨大的胃和幽門囊,既攝食小魚、蝦和底棲動物等動物性飼料,又攝食水草、蔬菜、藻類等植物性飼料。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投餵花生麩、豆餅和配合飼料。魚苗階段主要攝食硅藻、甲藻等單細胞藻以及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遊動物。據觀察,剛孵出的仔魚以卵黃為營養,4~5天后腸管形成。長至5.6毫米,開始攝食浮游生物,主要是小型單孢藻和輪蟲類。在全長16毫米左右時,其消化道內的食物主要是水蚤;當全長長至4~5厘米,腸胃內食物主要有水蚤和枝角類;全長6厘米左右時,消化道中食物組成除各種浮游生物外還有植物碎屑和人工投餵的飼料。當全長達7厘米以上,其食物組成主要是各種植物碎屑和投餵的飼料。所以魚苗階段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

生長特性

淡水鯧個體較大,生長迅速,最大個體可達20公斤,飼養一周年體重可達1000克以上。在廣東,當年孵化的魚苗,飼養到年底可長到500克以上的上市規格,最大的可達1000多克;到第二年可長到2000克左右。在浙江,當年於4月下旬~5月上旬人工繁殖的淡水鯧魚苗育成夏花後,飼養4個月以上,尾重達240克左右,也達到了食用魚規格。淡水鯧的群體生長較均勻,個體差異較小,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種內一般不互相殘殺。但魚種在飢餓的情況下會互相咬傷,有的因尾鰭被吃掉而死亡。所以,一方面在飼養過程中要保證飼料充足,另一方面最好採用與其它魚類混養的方式。

對某些生態因子的適應性

淡水鯧屬於熱帶性魚類,適溫範圍12~35℃,最適生長水溫為24~32℃,如水溫持續兩天低於12℃時,就有凍死的危險。該魚對低氧耐受力較強,在溶氧為0.5毫克/升時仍能生存,適宜在較肥的魚塘中養殖,還能在鹽度10‰以內的鹹淡水中養殖。淡水鯧喜棲息於水體中下層,性情溫馴,有成群活動的習性,容易捕撈,其鱗片細小緻密,不易受傷,適宜於長途運輸。

淡水白鯧越冬技術

淡水白鯧為熱帶、亞熱帶魚類,水溫低於12℃時會死亡;水溫在18℃~19℃時可存活,但易生病甚至大批量死亡。因此,淡水白鯧的越冬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一、選擇方法
根據越冬條件和生產需要,淡水白鯧的越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低溫保種型,即越冬池水溫維持在18℃~23℃之間,但只能保種,不能生長。另一種是適溫培育型,即越冬池水溫保持在24℃~32℃之間,能使淡水白鯧保持食慾,堅持適量投餌,不但可以存活,還可以生長、發育,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親魚的越冬水溫最好為26℃~32℃之間,可保證其旺盛攝食,促進其性腺發育。具體操作時,各地應根據熱能資源及越冬生產需要,靈活地選擇越冬方法。一般越冬方法有:
1.塑膠大棚越冬
即採用塑膠大棚保溫越冬。在越冬池上空用鋼管或竹子架起拱形大棚,用尼龍布密封,並在大棚兩側開棚門,方便空氣流通與人工投餵。
2.地熱水越冬
有地熱資源的地方可採用地熱水越冬。選擇合適地點鑽熱水井,以保溫管道將地熱水引入越冬池,管道應深埋地下以避免散熱,越冬池面積為5畝以上、水深為2米以上。要檢測好地熱水溫度及水質條件,使其適合於淡水白鯧的生存和生長。
3.工廠餘熱越冬
在有工廠餘熱的地方,可引餘熱水用於淡水白鯧越冬,但要注意對餘熱水進行分析,要使其水質適宜淡水白鯧生存。如封閉式的電廠餘熱水,只能用於保種,其水質對胚胎髮育不利,使淡水白鯧的受精卵不能孵化出苗。
4.其他方式
如在工廠化養魚及原煤、原油等資源充足的地區,可採取鍋爐燒水越冬;在小規模越冬保種地區,也可採用大容量太陽能熱水器供水越冬。
二、做好準備
在淡水白鯧進入越冬池前,要加強秋季培育,以增強其體質,提高抗病能力。要加強飼料投喂,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5%~8%,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要在30%~35%左右,配方可採用魚粉10%、大豆餅25%、菜餅20%、米糠10%、麩皮10%、混合雜料18%、礦物質2%、下腳麵粉5%的比例。由於白鯧常棲息在水體中下層,因此顆粒飼料應製成沉性為好,便於儘快攝食,減少浪費。放養前應清塘消毒,將越冬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消毒一次。淡水白鯧起水移入越冬池時,必須要注意水溫變化,要在第一次冷空氣到來之前起捕。在水溫低於16℃起捕的魚,不能作為越冬魚種。同時,不同規格的魚必須分池越冬,魚種要選擇體質健壯、表面光滑、無傷病的魚。越冬密度要適宜,一般魚種為每畝4萬尾~5萬尾,親魚不超過每畝200公斤。
三、適量投餵
果越冬池水溫能夠長期維持在24℃~32℃之間,淡水白鯧仍可進行正常投餵。一般在白鯧入越冬池3天~4天后,可開始投餵人工配合的沉性顆粒飼料,要求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達到30%左右,並適當投餵新鮮的菜葉或浮萍等,以調整其胃口。投餵時應堅持“次多量少,不留剩餌”的原則。
四、加強管理
應做好以下工作:
1.專人管理,日夜巡塘
要堅持每天測量水溫,觀察魚情,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
2.合理調水,保證水溫
要做好水質調節工作,每月要換水1次,每次換水不超過1/3,換水時注意控制水溫,使水溫保持在24℃~32℃,且換水前後溫差不應超過2℃。
3.預防為主,防病防害
由於淡水白鯧越冬期較長、密度大、水質差、極易發病,進池前用亞甲基藍藥浴10分鐘~15分鐘。當水溫在18℃~20℃時,幼魚易患小瓜蟲病、白皮病、三代蟲病等,特別是小瓜蟲病,易造成暴發性死亡。此外,還會感染斜管蟲病、車輪蟲病、鰓鞭毛蟲病、細菌性爛鰓病等。如發現有病魚,應及時對症下藥,注意千萬不能用“敵百蟲”。
4.改善條件,加強管理
要經常清除池底污物,如果池底部沒有排污設備,可用虹吸管吸出糞便、殘餌等污物,定期換水。要保持越冬區安靜,儘量避免驚嚇越冬魚。禁止禽、畜下池,消滅蛇、鱔等敵害,防止飛鳥襲魚,確保淡水白鯧有良好的越冬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