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岩秋月

淡岩秋月

“淡岩秋月”是永州八記之一,位於永州市西南25里的澹山,為大型天然石灰岩溶洞。其岩洞口高張,進口出有踏步和半月型台基,溶洞面積約1000平方米,下平上穹。素有“永州淡岩天下稀”之美譽。每年中秋午夜,月光從岩口射入月台,成半月形狀,故有“淡岩秋月”之稱。1959年7月,此岩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淡岩,又名 淡山岩,在 永州市零陵區(原零陵縣)城南二十五華里的 富家橋鎮 淡山腳下,今湖南省建華機械廠所在地。“淡岩秋月”是永州八景之一。

初識淡岩秋月

公元1954年春,我在朝陽岩附近的零陵縣二中讀書,學校組織春遊,初涉淡岩。我們從學校出發,沿零陵至道縣公路步行,三小時後抵達富家橋,放眼南望,一座喀斯特地貌的山丘 ,屹立於瀟水與賢水河匯流處的陸地之上,石峰參差錯落,山間和石縫之中,生長著雜樹、藤蘿、荊棘、野草,青枝綠葉,生機勃勃,一塵不染。

山腹有溶洞。洞深邃,高大而成岩。我們從賢水河東岸淡山腳下進入洞口,點燃事先準備的松明、火把,魚貫而入,洞裡時寬時窄,七彎八拐;洞頂忽高忽低,有水珠不時往下滴落。岩底有石鐘乳形式的石筍、石田、石、石龍、石佛......各種造型,勝似雕塑。教師告訴我們:“這叫黑岩,只中淡岩一部分,還有亮岩,要出動從另一洞口進入。”

亮岩,洞口在淡山之東麓,上方有石勒“澹岩”兩個楷書大字,進口處有人類使用過的舂米,並有半月形台基,直徑11.4米,基高0.73米,岩頂“狀如覆釜”,有窟窿如開天窗。岩壁上刻有許多詩文,清晰可辨,當時因年幼,無心考究這類古董。

參與校對

以後,我多次陪外地來賓重遊淡岩,又參與《零陵歷代詩選》校對,加深了對淡岩的認識和了解。

淡岩名聲的歷史沿革

淡岩為世人所知,始自秦代,清朝修的《零陵縣誌》載:“秦始皇時,周貞實避世,遂居於此。”明徐霞客寫道:“有正實者,秦時人,遁世於此,始皇三詔不赴,復屍解焉。”

淡岩名聲遠播,遊客紛至沓來,盛於宋代。這恐怕與“名人效應”有關。宋代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率先到此一游,寫下了名傳後世的詩篇。詩曰:“去城二十五里近,天與隔盡俗子塵。春蛙秋蠅不到耳,夏涼冬暖總宜人。岩中清磬僧定起,洞口綠樹仙家春。......"他還在另一首詩中寫道:“徵君避秦亦不歸”,“永州淡岩天下稀”。在黃庭堅看來,淡岩簡直是人間仙境。他的詩傳開以後,招來了許多遊客,有的也附庸風雅,揮毫潑墨,題詩文以紀游。南宋四家之一的詩人楊萬里,也不遠千里而來,游罷淡岩,留下《宿淡山》一詩。據永州市地誌辦統計,淡岩有宋至清代石刻200餘方,其中宋刻180餘方。《零陵歷代詩選》輯錄的淡岩詩詞有20首,作者大部分為外省人士。浙江嘉興人婁續祖《題永州淡岩》詩云:“岩扃寂寂幾經春,中有神仙隔世塵。不假棟樑為大廈,盡藏今古往來人。”

明崇禎十年(1637年),旅行家徐霞客從朝陽岩向淡岩進發。他在日記中寫道:“五更聞雨聲泠泠,達旦,雷雨大作,不為所陰。”可見其決心之大。他遊了岩內,還登上淡山高處,縱目眺望,欣賞淡岩周圍的田園風光,又寫道:“東瞰官舍後回谷,頓若仙凡分界。”西眺山下平疇,另成一境,桑麻其中,有進賢江發源自南龍洞,東來直逼山麓。”

進賢江即賢水河,“東來直逼山麓”的舊貌今日不復存在了。“文化大革命”後期,零陵地區革委會組織治理賢水河,將富家橋附近的河段拉直,兩岩石砌護坡,修成河堤。堤內農田也不再種植桑麻,而是盛產稻米、鮮魚了。賢水河穿過橋洞,融入新辟景區“水上大世界”的碧波之中。

取景淡岩秋月的緣由

淡岩為何取景為“淡岩秋月”?翻閱《零陵縣誌》才找到答案。在淡岩見到月亮很不容易,只有在農曆八月十五半夜時分,皎潔的月光才能穿過岩頂的天然石洞射入岩內,照亮月台,形成半圓形狀。“淡岩秋月”因此而得名。

以其人文歷史名聞遐邇

淡岩以它獨特風光和人文歷史名聞遐邇,1959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建華機械廠於岩內建廠房,填洞塞邊,石刻大部分被毀,岩壁石刻現僅存30餘方,1983年取消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洞內現存石刻大多為宋、明石刻,有名的有柳拱辰題刻、零陵郡守衛樵詩刻、張學勉詩刻、管大勛詩刻等,1996年恢復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恢復省保單位後,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和建華機械廠非常重視,採取了積極措施,保護現存石刻,建華機械廠亦準備搬出淡岩。恢復淡岩原貌的工作量雖然很大,但永州人民有決心、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這一工作,昔日淡岩的輝煌定會更加燦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