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性甲狀腺腫

淋巴性甲狀腺腫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又稱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是一種以自身甲狀腺組織為抗原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淋巴性甲狀腺腫,又稱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最早由日本橋本(Hashimoto,1912)根據組織學特徵首先報導,故又名橋本甲狀腺炎。在50年代,Fromm(1953)發現患者血清中丙種球蛋白值增高,Roitt等(1956)在患者血清中檢出了甲狀腺自身抗體,提出本病可能為一種自身免疫反應的結果,以後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又稱為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

病因

淋巴性甲狀腺腫淋巴性甲狀腺腫
根據近年來許多臨床和實驗資料證明本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多數患者的血清和甲狀腺組織內含有針對甲狀腺抗原的抗體,已知的主要有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甲狀腺微粒體抗體(MCA)、甲狀腺細胞表面抗體(FCA)、甲狀腺膠質第二成分(CA2)等。前兩者具有臨床實用價值。正常人血清中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值為1∶32,很少超過1∶256,微粒體抗體值在1∶4以下;而在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患者的血清中,這兩種抗體值可分別高達1∶2500和1∶640以上。究竟何種原因使甲狀腺產生自身抗體,目前多數人認為由於免疫耐受性遭受破壞所致,歸納起來有兩點,一是靶器官因某種原因引起抗原性改變,使自已變成"非己"而加以排斥;另一是免疫活性細胞發生突變,抑制T細胞減少,B細胞失卻抑制而更活躍,產生過量的抗體。當抗體抗原結合時,形成的抗原抗體複合體覆蓋在甲狀腺細胞表面,K細胞與之結合而受到激活。K細胞是一種殺傷淋巴細胞,具有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免疫的細胞毒作用,激活後釋出細胞毒,造成甲狀腺細胞的破壞。此外,對這些免疫異常的發生也必須考慮到遺傳因素,許多病例說明同一家族中半數的同胞兄弟姊妹抗體水平顯著升高,並發生多起橋本病。Moens認為本病可能與人類白細胞HLA系統的DRW3和B8有關,這是先天性抑制T細胞的功能缺陷。儘管對本病的發病機理有了一些了解,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的病因尚待進一步闡明。 

病理

甲狀腺的大體檢查多呈瀰漫性腫大,質地堅韌或橡皮樣,表面呈結節狀,邊緣清,包膜完整,無粘連。鏡檢可見病變甲狀腺組織中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呈彌散性浸潤。腺體破壞後,一方面代償地形成新的濾泡,另一方面破壞的腺體又起刺激免疫作用,促進淋巴細胞的增殖,因而在甲狀腺形成具有生髮中心的淋巴濾泡。甲狀腺上皮細胞出現不同階段的形態,早期有部分濾泡增生,濾泡腔內膠質多;隨著病變的進展,濾泡變小和萎縮,腔內膠質減少,其上皮細胞腫脹增大,胞漿呈明顯的嗜酸染色反應,稱為Askanazy細胞或Hürthle細胞,進而細胞失去正常形態,濾泡結構破壞,間質有纖維組織增生,並形成間隔,包膜常無病變累及。

臨床表現

淋巴性甲狀腺腫淋巴性甲狀腺腫
本病多發生於40歲左右的婦女,男性少見,男女之比為1∶20左右。尚無確切的發病率統計,但近20、30年國內外資料提示其發病有增多趨勢,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可高達22.5~40.7/10萬,可見此病已非罕見。上海醫科大學1975~1986年收治的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例數占同期甲狀腺疾病例數的3.88%。起病隱匿,常無特殊症狀。80~90%病人的主要表現為甲狀腺腫大,多呈瀰漫性,不對稱,病變累及一側或雙側,峽部或錐體葉仍可清楚捫及。甲狀腺質地堅韌如橡皮樣,表面比較平整,與周圍組織也無粘連。但至病程後期由於甲狀腺的逐漸纖維化,甲狀腺表面可呈多葉狀,硬度也變得不一致,使呈多結節狀,摹擬甲狀腺新生物,附近淋巴結不腫大。有些病人先有甲亢表現,後來感到全身無力,由於甲狀腺發生萎縮並出現粘液性水腫之故。同時感頸部輕微壓迫感,吞咽不適,因病變演變緩慢,可能在幾年內得不到明確診斷。

輔助檢查

甲狀腺球蛋白和微粒體抗體陽性;血清蛋白結合丁醇提取碘多屬正常。有些患者可以產生一種異常的而不溶於丁醇的碘化蛋白質,可以使血清蛋白結合碘升高和丁醇提取碘降低,這有助於本病的診斷。131I攝取率一般呈正常,增高時能被T3抑制。甲狀腺同位素掃描可見其形態對稱,但放射性分布往往不均勻,有片狀稀疏區。過氯酸鉀鹽排泄試驗陽性。BMR正常或降低。T3、T4值正常;TSH值降低,但在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升高。

診斷說明

診斷:沒有病理學證實,很難以某些症狀或體徵做出診斷。多年來對本病的診斷採用Tisher(1957)提出的下列五項標準:①甲狀腺腫大,質堅韌,結節感,所有的甲狀腺包括錐體葉在內都能摸到;②甲狀腺抗體陽性;③血清TSH升高(正常者<10/ml);④甲狀腺掃描呈點狀濃聚及不規則稀疏;⑤過氯酸鉀鹽排泄試驗陽性。凡在上述五項標準中,有兩項符合者可擬診本病,具備四、五項者可予確診。這個標準在多數情況下是適用的,診斷正確率約70~90%,因此在使用這一標準時尚需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不能排除甲狀腺癌腫時,可行穿刺活檢或手術探查。 

鑑別診斷

淋巴性甲狀腺腫淋巴性甲狀腺腫
1.甲狀腺癌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與甲狀腺癌兩者之間的關係尚存有爭論。Clark(1980)報告前者的癌發生率為12%,有時兩者相混一起,在癌組織附近有灶性甲狀腺炎病變。Woo1swan等認為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確實存在微小癌。中山醫院27例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中發現微小癌、惡性淋巴瘤和乳頭狀癌各1例,其惡性腫瘤發生率為11.1%,故需慎重作出鑑別。

2.Graves病或突眼性甲狀腺腫 是涉及多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點為瀰漫性甲狀腺腫伴甲亢、浸潤性突眼及浸潤性皮膚病(脛前粘液性水腫),多見於女性,也有甲狀腺抗體,它與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甲亢型類似,但Graves病主要由甲狀腺刺激免疫球蛋白(thy-roid-stimulating immunog1obulin-TSI)所引起,TSI封閉抗體阻止甲狀腺對增加的垂體TSH起反應,而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除了足量的免疫細胞浸潤甲狀腺外,其甲狀腺增生的主要刺激物是TSH本身,而沒有TSI封閉抗體。本病與Graves病兩者是密切相關的。

3.變型性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這可能是本病的另一種不同類型,如原發性萎縮性甲狀腺炎、不對稱性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青少年型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纖維化型甲狀腺炎和產後Hashimoto甲狀腺炎,這些甲狀腺炎多見於女性,組織學上見到腺體被淋巴細胞浸潤,有不同程度的纖維化和萎縮,使甲狀腺功能低下。產後甲狀腺炎多發生在產後3~5個月,多數在幾個月內好轉。

4.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同一病人身上可以發生甲狀腺炎、重症肌無力、原發性膽管硬化、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肝病或Sj?gr-en綜合徵(乾燥綜合徵)。極少數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可類同Quervain甲狀腺炎,表現有發熱、頸部疼痛和甲狀腺腫大,甲狀腺抗體陽性,這可能是本病的亞急性發作。

治療

淋巴性甲狀腺腫淋巴性甲狀腺腫
本病發展緩慢,可以維持多年不變,如不予治療,除少數病例自行緩解外,最終均發展成甲狀腺功能減退。其自然發生粘液性水腫的過程約為10年左右,應予及時治療。其治療原則是無限期的甲狀腺激素替代療法。乾制甲狀腺片從30mg開始,間隔7 ~10天增加20mg,總量為120~180mg/d,3~6個月後腺體縮小,症狀減輕,以後給維持量60~90mg/d。套用類固醇藥物可使甲狀腺縮小,硬度減輕,甲狀腺抗體效價下降,一般用強的松30~40mg/d,1個月後減量到5~10mg/d,常與甲狀腺製劑合用,隨訪觀察,並調整用量。一般不採用手術治療,因可使之發生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可能。但有下列情況可考慮手術治療:①口服甲狀腺製劑後甲狀腺不縮小,仍有壓迫症狀,可作甲狀腺部分或峽部切除;②疑有甲狀腺癌或其他惡性腫瘤時,可手術活檢。若無惡性病變,即終止手術。術後一律用甲狀腺製劑以防甲減或復發。免疫抑制劑對本病的效果尚無確切的結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