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陽

淄陽

淄陽淄陽,即今天的河南濮陽。古書記載,淄陽上古名叫帝丘,是傳說中五帝之一"顓頊"和他的部落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們今天稱濮陽為"顓頊遺都"。顓頊最大的歷史功績是觀天象、制曆法、改革原始宗教。前面的這座高台建築--玄宮,就是紀念人文始祖顓頊的。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在《大宗師》中說:"顓頊得道,以處玄宮"。意思是說,顓頊悟出了天地之道,在玄宮主持了宗教改革,玄宮因此而得名。 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中下游平原,北與河北省邯鄲地區交界,東隔黃河與山東省菏澤市相望,西臨安陽市,南接新鄉市。面積4271平方公里,人口腔330萬,轄1區5縣,78個鄉(鎮),2927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濮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約公元前2513年,這裡是五帝之一顓頊部族的活動中心,時稱“帝丘”。隨著歷史的演進,曾幾度易名。夏稱昆吾國,春秋稱衛都,亦稱“五鹿城”,秦滅衛後,因城址位於濮水之陽,更名為“濮陽”,宋代稱“澶州”,金代稱“開州”,民國伊始,復名濮陽。這裡素有“古戰場”之稱,歷史上著名的晉楚“城濮之戰”、齊魏“馬陵之戰”、宋遼“澶淵之盟”均發生在這裡。濮陽民風淳樸,人傑地靈,誕生和培育了許多歷史名人,如我國的文學家倉頡,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政治家、軍事家商鞅、吳起,天文學家僧一行,元曲大家宮天挺等。這裡又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近代史上,濮陽是波及全國的天理教起義、捻軍起義和義和團運動的發起地區之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中,濮陽是我黨最早的活動地區和革命根據地之一。1926年就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並逐步發展成為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帶。朱德、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楊得志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工作戰鬥,組織一系列重大軍事活動。

自然地理

濮陽市是1983年9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省轄市,是中原油田所在地。現轄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台前縣、市區5縣1區,總面積4266平方公里。位於河南省東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橫跨黃河、海河流域,地處華北大平原,介於東經114°52′~116°05′,北緯35°20′~36°12′23″之間。南臨黃河,北瀕衛漳,東枕岱嶽,西攬太行。地處我國地勢的第三階梯中後部,屬黃(河)衛(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地貌簡單,地勢起伏變化甚微,一般海拔44.5~61.8米,自西南向東北沿黃河略有傾斜,整個區域可分為黃河故道平原區、黃河泛濫低緩平原區和河谷平原區三種類型,其地貌特徵為平地、窪地、沙丘、溝河相間,其中,平地占70%、窪地占20%、沙丘占7%、水域占3%。

自然環境

地勢屬黃衛河沖積平原、較平坦,一般海拔44.5--61.8米。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衛河、金堤河、馬郟河、瀦龍河等,河流均西南至東北流向。年平均氣溫13.1--14,年平均降水量584.5毫米,全年無霜期為210--220天。

經濟現狀

國內生產總值122.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28.66億元,第二產業67.08億元,第三產業26.76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72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14元.現有耕地375萬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穀子、紅薯、大豆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森林覆蓋率為14.5%;主要樹種有毛白楊、柳樹、桐樹、槐樹、柏樹等。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其中石油地質儲量6.2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395億立方米,為我國中部較早發現並開發的大型油氣之一。主要中藥材有金銀花、枸杞等;土特產有棗花蜜、薄荷油等。

交通狀況

境內公路總里程1611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7.7公里。有國道106線穿過,省道6條,全長166公里,縣鄉道全長989公里,專用路385公里,其中二級公路303公里;睛雨通車裡程1574公里;橋樑211座8272延米,其中:大中橋樑55座5625延米;所有鄉(鎮)公路睛雨暢通,2319個村通汽車。東北角有京九鐵路通過,設有台前火車站。地方鐵路湯台線境內長99公里,穿濮陽市區、濮陽縣、范縣、台前。境內黃河通航上自濮陽縣入境,下至台前縣張莊出境,通航里程108公里,通航水深1米以下,以渡運為主。年客運量2154萬人,貨運量960萬噸,旅客周轉量104406萬人公里,貨場周轉量135019萬噸公里。民用汽車保有量28881輛。轄內有郵電局、所126處,電報電路14路,長話電路982路,年郵電業務總量8006.53萬元。
交通規劃到2010年,全市公路里程達到2980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達到650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達到69.8公里。市到縣、縣到鄉、城區環城公路達到二級以上標準,鄉到鄉公路全部達到三級以上標準,村村通油路。

名勝古蹟

淄陽 淄陽

淄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26處:主要有宋、遼澶淵之盟所遺的迴鑾碑、唐兀公碑、程莊遺址(梁莊鄉鹹城村西)、春秋名邑戚城遺址(市區建設路南)、馬莊遺址、鐵丘遺址、普照寺大雄寶殿、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冀魯豫軍區黨委暨兵工廠舊址、晉冀魯豫解放軍孫口渡河處。濮陽縣發掘出的“中華第一龍”是迄今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造型精美的龍的圖形,對探討原始社會起源及發展有重要學術價值。

淄陽河

淄陽河 歷史上叫岳石河,上游有中淄陽河(高望山河)和南淄陽河(羞魚河),於北城戈莊和南城戈莊附近與其匯流,右岸有小泥河和小遼河匯入,原流域面積267.6平方公里。1949年和1955年兩次疏浚、培堤。1965年開挖澤河,在灰埠公社下劉家村南將淄陽河截斷,澤河以上長37公里,流域面積245平方公里。1983年水利區劃核定,有186.1平方公里為淄陽河流域面積,入澤河。余者由小遼河和其它小河溝直接入澤河,不再歸淄陽河流域。澤河以下7公里,流域面積226平方公里,河水順故道注入北膠萊河。該河上游,兩岸多高山,河谷狹窄,窄者2—5米,比降為4.5‰。河床多為礫石,流向東南西北,呈弧形蛇行於山谷之中。汛期水勢洶湧,暴漲暴落,汛後水位迅速下降,甚至斷流。團石子村以下至南淄陽河口(城戈莊)為中游,是丘陵、平原交接地段,主河灘地不明顯,河床開闊平坦,質地為中砂,比降為2.5‰。兩岸堤防斷續,流向東西,河道彎曲,呈“S”形,以長樂鄉河崖王家村南最為突出。南淄陽河口以下為下游,河道完全進入平原。此段1957年經人工開挖治理,河道順直,兩岸有堤防,河床質地為細砂或中砂,平均比降為0.8‰,流向東西,河床淤高,行洪能力較差,沿河兩岸積水不易排除。1965年汛期發生決口後,平行於淄陽河左岸開挖了沙河劉茲河,右岸開挖了鄭家莊後溝。
該河上游建中型水庫2座(大澤山、淄陽),小(二)型水庫5座(譚家奮2、南昌村、北台、秦姑庵)。
中淄陽河 是淄陽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青楊鄉茶山西麓,流經西崖劉家、二甲、高望山、蘆家、辛旺,在孫家村北與南淄陽河匯流,於北城戈莊村前注入淄陽河。現長13.5公里,流域面積39.5平方公里。該河為山洪河道,河身狹窄多彎,比降大,水流急。上洲建小(一)型水庫1座(茶山),小(二)型水庫3座(二甲、仉家寨、高望山)。
南淄陽河 是淄陽河第二大支流,發源於青楊鄉夾板山西麓,流經董家莊、國家埠、羞魚、皂河、淄陽張家、南岔河,於孫家村南注入中淄陽河,長12公里。上游建小(二)型水庫2座(東羞魚、皂河),塘壩2座(燕窩、英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