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龍潭

涪陵龍潭

建設南路,原工商所至群樂磚廠,建於1982年,長200米,寬16米。 建設西路,人們橋頭至洞青堡,建於1982年,長250米,寬16米。 興業路,酒廠至河邊,建於2000年,長120米,寬13米。

龍潭龍潭

概述

歷史沿革。清代名為龍潭子場,因流經場邊的溪河在此拐灣迭流,形成一深水潭,傳說潭壁龍洞中藏有蛟龍而得名。清末置龍潭鄉。民國20年置為龍潭鎮,24年復改為鄉,未久復為鎮。31年分置崇興鄉後一直設為鄉。1953年分置出大同、共和、五星3個鄉,1955年歸併。1962年由龍潭公社分置大同公社。1981年更名為龍潭壩公社。1985年3月撤鄉置為龍潭鎮。1992年7月撤區並鄉,新村鄉、大同鄉合併於龍潭鎮,時值34個村,212個農業社,10079戶,41291人(非農業人口391)。1998年12月復置新村鄉。2004年底鎮轄13個自然村,2個居委,64個農業社,20個居民小組,8939戶,31974人(非農業人口2322人)。鎮駐地在龍潭鎮建設西路11號(洞青堡)。
自然環境。鎮域在城區西南部,屬坪上低山帶壩區,以平壩低山為主,平壩面積占69%,山區、緩丘占31%。低點在鎮駐地南面萬眾村雙碑新橋灘,海拔665.7米,東西面萬眾村鳳翔寺928.8米;西面萬壽村青龍山寨834米,北面石埡村荒嵐埡852.2米。鎮駐地海拔670米。中部平壩淺丘,地貌呈盆狀,東、西、北森林茂密,有大小水庫7座,山坪塘145口,婉如鑲嵌明珠。平壩農田綿延,小溪河蜿蜒穿行,土地肥沃,山水秀美,素有“漁米之鄉”的美喻。
氣候。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7.7℃,最熱7月平均氣溫29.5℃,極低氣溫2℃。1995年7月24日,日降雨達105毫米,鎮駐地人民橋漫水1.4米,萬畝良田水淹,損失1000餘萬元。
水資源。蘊藏總量2200萬立方米,可開發量1210萬立方米,發電量1050立方米。可用農灌用水130萬立方米,生產生活用水30萬立方米。
地質。頁岩、砂岩混合淺丘地貌發育,紅棕紫泥和棕柴油泥為主。
二、名勝古蹟及地方特產
萬天宮。建於康熙年間,解放前系中國道教場所,位於鎮駐地500米,龍潭河畔,占地668平方米。解放後被毀,先後用作供銷社倉庫、屠宰場、榨油房、酒廠等。2000年8月,經涪陵區佛教協會批准得以恢復,更名為鳳翔寺。常有僧人念經,香客拜佛,佛教信徒常出於此。
河魯題刻。系著名數學家何魯於1943年為當時的龍潭學子梁文純舊居所題楹聯,位於龍潭鎮中心衛生院。上聯“拓地作名園幾樹紅梅添詩意”,下聯“臨泊成勝景一灣綠水護草堂”,橫批“居之安”。行楷遒勁,被列入區級文物保護。
獅子嘴岩墓群。建於東漢,位於新樂村西南1.3公里,共有25座,分布在長200米,寬70米,距山腳10米岩石上。此墓群坐北向南,長方墓石,弧形頂。是涪陵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保存較好。
另外,鎮境內還有觀音閣、群樂宮、大堂寺、仙人崖石刻等名勝古蹟29處。
地方特產。龍潭大米聞名於周邊10多個縣市、區,“龍潭牌”大米獨占市場,究其原由:亞熱帶氣候,海拔600—800米,四季分明,陽光充沛,雨水充足,多為山地、丘陵、平壩、河漫灘階地,山丘森林茂密,丘間農田延綿,小溪蜿蜒穿行,大小水庫鑲嵌其間,土地肥沃,無工業污染的地理環境優勢而出名。
龍潭大米清潔衛生、外觀油浸、入口清香、口感滋潤、營養豐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2年、2003年註冊認可,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於2002年授予龍潭大米為“放心米”。入選《中國名優產品》,2004年獲“中國著名暢銷品牌”榮譽稱號。
三、農業經濟
龍潭鎮是典型的糧豬型經濟,屬於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尤其是稻穀,龍潭牌大米享譽四方,素有“米糧倉”之稱,現有耕地面積34345畝,其中田28468畝,土4877畝,有效灌溉面積12418畝,林地2818公傾,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運行態勢。1986年糧食產量為19045噸,經濟收入548.63萬元,人均純收入186元,2004年糧食產量17343噸,經濟收入8148.25萬元,農業總產值5753萬元,人均純收入2309元,經濟收入是1986年的14.8倍,人均純收入是1986年的12.4倍,增加了2123元。
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得益於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得益於鎮黨委政府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的結果。
蠶桑年產。發展歷史悠久,2004年栽桑2271畝,產蠶34噸,產值37.5萬元。
榨菜生產。2004年開始大規模種植,面積6000畝青菜頭產量8000噸,產值160萬元,特別是2003年華飛榨菜廠在龍潭落戶,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
苧麻生產。2002年苧麻種植面積1800畝,2004年新增面積1061畝,共有苧麻面積2553畝,產麻120噸,產值98.5萬元,5畝以上苧麻大戶100戶,擁有剝麻機134台。
優質稻生產。2003年發展1.5萬畝,2004年優質稻面積2萬畝。
畜牧業。畜產品在全區位列榜首,在農業生產中的比例最大,2004年全鎮出欄生豬36200頭,比1986年增長了1.8倍,比2000年增長了49%,出欄家禽63.4萬隻,比2000年增長了48%。龍潭眾志糧油公司投入500萬元,成立了龍潭生豬產業協會, 2004年蓄牧業產值3199萬。
農業綜合開發。2003年,龍潭鎮在義合、龍騰等村啟動了農業綜合開發一期工程1000畝。2004年在義和等村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二期工程2000畝。上級共投入資金135萬元,解決了3000畝耕地的排灌問題,受益農戶達720戶,2500人。2005年三期工程正在大同、萬眾等村實施,工程1000畝。
勞務。2004年共轉移農村勞動力7285人,其中區外轉移人數達4520人,實現勞務創收2225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支柱。
林業。森林面積2801.1公傾,比1987年增加了805.1公傾,天然林面積2647.1公傾。2004年森林覆蓋率35.4%,比1987年增加了10.1%。鎮內有馬尾松、雜竹等14類樹種,馬尾松占98.9%。馬尾松古樹在150年以上有12棵。野生動物有青蛙、蛇、貓頭鷹等11種。
水利。各種水利工程有171處,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5座,山坪塘145口,提灌站18座。場鎮飲水工程1處,日供水達600噸。水利工程蓄水773立方米,有效地灌溉面積10170畝。共和漁場,始建於1979年,年產水花魚種800萬,寸片魚20萬尾。
四、鄉鎮企業
1986年龍潭鄉村企業23個,村級以下的472個,從業人員鄉村兩級352人,固定資產220萬元,總收入410萬元,利潤3.36萬元。2000年鎮級企業9個,從業人員191人,村級以下388個,從業人員664人,總產值990萬元。2004年鄉鎮企業經營收入4193萬元,總產值3644萬元,利潤71萬元。2004年企業收入比1986年增加3234萬元,是1986年的8.9 倍,總產值比1986年增加3211萬元,是1986年的9.4 倍,利潤總額比1986年增長了67.64 萬元,是1986年的21.1倍,2004年全鎮已招商引資1000萬元。
五、財政稅收
1986年財政收入35.9萬元。1992年241.2萬元。2001年實施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51.4萬元,人均減負為18.36元。2003年中央取消除菸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2004年財政收入191.2萬元,農業稅降低稅率一個百分點,人均減負6元。2005年免徵全部農業稅。
六、金融
農業銀行。1986年存款餘額為413萬元,貸款餘額為1146萬元,利潤19萬元,2004年存款餘款為7196萬元,貸款為31萬元,利潤為58萬元,是1986年17.4倍,2.7%、305%。
信用社。2004年各項存款1.04億元,各項存款餘額達2.13億元,各項貸款1.14億元,實現利潤222.2萬元,比1999年分別淨增1.09億元,5012萬,189.8萬元,增長104.8%。78.5%.585%各項業務指標在當地金融同行業中位居第一。
保險。龍潭中心保險所始建於1984年6月, 2002年至2004年連續3年,保費收入突破400萬元,2005年實現保費收入2500萬元,承保人數達4萬人次,總計理賠546萬元。
七、學校教育
1994年鎮教辦創辦國中教學實驗班,1996年成立龍潭鎮中學,2000年升格為重慶市涪陵區第十七中學校。當年秋期招第一屆高中新生81人。私立辦學始建於1999年秋期,當時稱新星幼稚園,現名龍潭新星國小,有學生800餘人,教育職工42人。今鎮有高完中1所(涪陵第十七中學校),國小4所(含鎮中心校、一校、二校、社會力量辦學),鎮中心幼稚園1所。全鎮在校學生6624人(其中高中630人,國中1983人,國小3598人,幼稚園人數413人)。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村級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5所。全鎮在崗教師296人,鎮高中專任教師合格率為60.12%,國中專任教師合格率為100%,國小專任教師合格率為99.4%,幼稚園專任教師合格率為100%,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專任教師合格率為100%。 2005年高考居全區同類學校第一名,國中畢業考試成績居全區同類學校第三名。
涪陵十七中學有教職工130人,教學班40個,學生2609人,其中國中28個班,學生1983人,高中12個班,學生630人,辦學9年來,學校實現了上規模、進檔次的目標,培養了7屆國中,3屆高中,國中畢業升中師中專300餘人,升重點高中400餘人,其他高中1000餘人,升大學200餘人,學校歷屆國中畢業生參加升學考試各項指標居全區同類學校前茅,2003年首屆高中畢業,高考一炮打響,參加高考54人,錄取率為94.4%。學校多次獲上級有關教育教學 目標考核、師德師風隊伍建設、學生競賽、教師論文、藝術體育等多項獎勵。
八、衛生事業
鎮中心衛生院是一級甲等中心衛生院,市級規範化衛生院。占地1455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00平方米。開放病床位40張,觀察病床6張,醫院共有職工90人。在職醫務人員64人。村衛生室10個,22名鄉村醫生。龍潭中心衛生院成立於1952年6月,現有固定資產600多萬元。
九、文化、體育、廣播電視
2001年被區文體局評為標準文化站,先進文化鄉鎮。2003年獲得重慶市億萬農民健身鄉鎮的驕人成績,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民健身周先進單位。
民間文化豐富多彩。1998年4月成立了八盤鑼鼓隊和川劇座唱隊。1999年1月成立了民間樂隊,2000年元月組成龍舞隊,2001年成立老年健身腰鼓隊,2002年10月成立民間樂隊協會。鎮裡機關、團體、節日慶典、民眾操辦紅白喜事、民間文化鑼鼓樂隊粉墨登場,不亦樂乎,好不快哉。民眾文化、體育娛樂市場空前繁榮。鎮內有溜冰場2個、檯球室5家、棋牌室20餘家,老年、青年、婦女團隊。職工活動室10餘家,印刷企業1家,娛樂家所5家,音、體、美各類協會7個,民間樂隊8個。
2005年已全部取消了原有線電視網,輸送寬網信號,現有寬網用戶2500台,入戶率達30%,安裝數位電視2戶,實現數位電視零的突破。可收看30餘套節目,龍潭人可以足不出戶能曉天下事,可辦遠近事。
十、人口和計畫生育
鎮人口和計畫生育辦公室,成立於70年代中期。現有職工5人,內設人口和計畫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站。2003年2月實行計生手術免費服務,5月進入微機管理。7月啟用指紋考勤套用系統,計畫生育孕環情況管理整體水平提升。2002年、2003年計畫生育率穩定在90%以上,綜合節育率穩定在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86年的19.85%下降到2004年的1.00%。綜合節育率為95.8%。2005年實施計生扶助獎勵政策76人。
十一、社會事務
龍潭鎮於1958年的下半年就成立了福利院。2003年政府新修利院一幢,總面積2000平方米。今鎮五保對象85人,優撫安置對象268人。婚姻登記從2005年7月1日起,全區設立5個婚姻登記站,龍潭鎮是五個婚姻登記站之一,承辦龍潭鎮、新村鄉、明家鄉、同樂鄉、巨寶鄉範圍內婚姻登記工作。
十二、集鎮建設
解放前只有兩條人字形石板街道,長347米。1982年建成建設南路、西路450米;1994年建成建設北路、育才路470米;1990年後發展建成交通路、濱河路820米。2003年建成金龍大道1480米,屬泥結石路面
1949年,場區面積0.2平方公里;1985年發展到1.0平方公里,2004年發展到1.5平方公里。建築面積283789平方米。各類建築各有千秋特色,形成山水、園林與建築的協調發展。
集鎮常住非農業戶口2322人,常住人口8000餘人。是重慶市100箇中心鎮建設之一。物資集散輻射半徑約15公里。龍潭鎮歷來是每逢3、6、9為場鎮趕場,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從2005年8月起更改為每逢2、4、6、8、10為場鎮趕集日。
場鎮街道12條,全長5.02公里。人民路(老街),原工商所至電影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兩條呈人字形的石板街道:正街長162米,寬12米,岔街長185米。1982年將正街硬化為三合土面,街道兩邊房屋大部分為土木結構。走廊式涼亭,遮日避雨,前鋪後院,具有涪陵西南片區市場特色。至今仍有相當一部分保留著原樣。建設東路,人民橋頭至糧油大廈,建於1989年,長500米,寬16米。建設南路,原工商所至群樂磚廠,建於1982年,長200米,寬16米。建設西路,人們橋頭至洞青堡,建於1982年,長250米,寬16米。建設北路,衛生院門診部至住院部,建於1994年,長220米,寬15米。上述4條路均為龍潭鎮黃金路,是進入龍潭場的必由路,也是商貿流通最繁榮的路。育才路,2005年更名為學苑路,物資站至十七中學,建於1994年,長250米,寬16米。育才路后街,畜牧站至林業站,建於1997年,長70米,寬11米。交通路,永樂橋至陳子榜,建於1996年,長300米,寬17米。濱河南路,供銷社至人民二橋,建於2002年,長450米,寬16米。金龍路,人們二橋至楊氏橋,建於2003年,長1480米,寬20米,泥結石路面。興業路,酒廠至河邊,建於2000年,長120米,寬13米。濱河北路,衛生院住院部至枯井,始建於2002年,長1000米,寬12米(正在建設中)。目前,場鎮有彩磚人行道6000平方米,新拓寬20米,長1.48公里的泥結石路面1條,公廁4座,臨時垃圾轉運池7個;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綜合集貿市場1個;場鎮路燈31盞;綠化行道樹201株;35千伏變電站1個;日供水4000噸的水廠1個;自來水入戶率達100%;電視寬頻信息網路用戶1000餘戶,可容納100餘人的老年公寓1所;師生達320人的民辦國小1所;師生達1943人的中心校和330人的中心幼稚園1所;40個教學班次的涪陵十七中學座落於集鎮中心。
十三、交通通訊
交通。鎮1956年通公路,四級路(涪南路),該路於2000年拓寬硬化。至2004年末,境內15個村(居)委會,84個社全部都通了公路,80%以上農戶門前已修通公路,鎮境內公路總長144公里。其中村道118公里,縣道22公里,鄉道4公里。從2000年開始,實施公路拓寬改造和硬化工程,至2004年末,鎮境內水泥公路20公里。實現了路好、車暢通。不但往返涪陵、南川及周邊場鎮,甚至重慶市主城區 ,均可朝發夕歸。客運站每天發往市內客車達45班次,每逢傳統節日還有開往廣州、深圳的直達班車。全鎮總計有私家農用車122輛,95%以上農戶的農用物質都是用車運到家門。有長安車34輛,機車205輛,客車21輛。場鎮120多輛人力三輪車常年載人載物,出入集鎮大街小巷,給鎮內居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通訊。鎮境內民國21年(1933年)始通電話,當時設總機一部,話機4部。由於各種原因,至20世紀80年代末全鎮僅有話機59餘部。1998年開通了程控電話,幾經發展,至2004年末全鎮100%村、社通電話,擁有固定電話2500門,行動電話3700部。
考察龍潭的發展變化,我們不難看出,龍潭歷史悠久,區位優勢明顯,地方特色突出,發展潛力遠大,各項事業處於繁榮時期,我們深信有黨的好政策,有勤勞智慧的龍潭人民,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龍潭一定會走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一、基本情況

龍潭鎮位於涪陵區西南部,距主城區60公里,東接同樂鄉,南接新村鄉,北鄰明家鄉。涪龍路及龍潭河橫貫全境,縣鄉道路全部硬化,交通便捷,它是鄰近鄉鎮的物資集散地,同時也是龍潭片區的商貿中心、文化中心、醫療中心,區位優勢相對突出,全鎮幅員面積8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萬畝。鎮轄15個行政村,84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31974人,其中城鎮人口9610。2004年農業總產值5753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644萬元,糧食產量1.7萬噸,本級財政收入191.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309元,是一個典型的糧豬“二元經濟結構”的農業大鎮。
龍潭鎮地處涪陵區後山坪目地區,海拔650—800米,地貌以平壩為主,兼緩丘;地壤以紅棕紫色泥和棕紫色泥為主的沖積型水稻土呈略酸性。主產優質水稻,是重慶市少有的生態農業種植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喻。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降雨1038—1300mm,日照時數1167—1656小時,年積溫5200—6000℃,空氣相對濕度79。

二、農業狀況

近年來,龍潭鎮農業結構調整初具成效,優質稻種植從去年的0.4萬畝到現在的1.5萬畝,發展迅猛。2003年無公害水稻示範種植40畝,喜獲成功。種植蠶桑3000畝,苧麻1700畝,經果林800畝。有小型水庫(龍橋)2座,小二型水庫5座,山坪塘124口,農業基礎設施逐步得到改善。糧食常年產量1.7萬噸。生豬常年出欄3.6萬頭左右,小家禽70萬隻,畜牧產值達3100萬元。2004年已湧現生豬大戶15戶,年出欄500頭以3戶。

三、小城鎮建設

龍潭鎮是重慶市規劃建設的100箇中心鎮之一,也是涪陵區4個小城鎮建設之一。《場鎮建設總體規劃》已編制完成,並通過審批,規劃期限2020年,城鎮面積7平方公里,城鎮人口5—7萬人。
目前,城鎮建設較為完善,有現代的通訊網路,有休閒購物的濱河小區,有子女就讀的龍潭國小、涪陵十七中學。有甲等一級衛生院1個,有“農、工、貿”一體的龍潭眾志批發市場。城鎮建設突飛猛進,2001年通過招商引資由龍潭眾志公司開發的濱河小區已投入使用,開發土地面積26萬平方米,2003年規劃城鎮面積10萬平方米。2004年涪陵榨菜集團公司協定開發2—6萬平方米,現基礎工程已完工,可望2005年實現半成品精加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