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泡韓國

浸泡韓國

當古典遭遇現代,猶如蔓枝上的紫葡萄輕問水晶杯中的瓊漿,是因還是緣?是前世還是今生?優美是一場不可抗拒的沉溺,誰叫你遇上了批——韓國!她有最優雅的傳統禮俗,有最摩登的時尚風標。穿梭高廈的時髦品牌,勁爆街頭的活力熱舞,龍騰虎躍,新鮮現代;初春三月賞花事的古習,八月十五打松糕的傳統,含蓄溫柔,古老淳樸——這就是韓國,她如同一泓溫泉,溫暖舒適,讓人浸泡於此,沉醉於此。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頁碼:189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7561757891/9787561757895
·條碼:9787561757895
·版次: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
·中文:中文

內容簡介

當古典遭遇現代,猶如蔓枝上的紫葡萄輕問水晶杯中的瓊漿,是因還是緣?是前世還是今生?優美是一場不可抗拒的沉溺,誰叫你遇上了批——韓國!她有最優雅的傳統禮俗,有最摩登的時尚風標。穿梭高廈的時髦品牌,勁爆街頭的活力熱舞,龍騰虎躍,新鮮現代;初春三月賞花事的古習,八月十五打松糕的傳統,含蓄溫柔,古老淳樸——這就是韓國,她如同一泓溫泉,溫暖舒適,讓人浸泡於此,沉醉於此。

作者簡介

翁敏華,女,漢族,浙江寧波人,1949年5月出生於上海。1982年9月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研究生部元明清戲曲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古代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上海戲曲學會副會長。著有論文六十餘篇和學術著作《中國戲劇與民俗》、《中日韓戲劇文化因緣研究》等十三部,業餘寫作散文隨筆,共發表逾百萬字,多次在國內外獲獎。

目錄


斗室銘
重溫炕屋
泡春
傍山
這裡的花事
桃之天夭
打棗
關於鳥語及其他
討價還價
在韓國遭遇沙塵暴
“釜山喲——”
甜蜜蜜
韓國人學漢語
“洞”居的韓國人
去國之饞
韓國入的餐桌
面對泡菜
蒜酪韓國
看韓國人吵架(一)
看韓國人吵架(二)
這個初夏,我嫉妒
旁觀M.T有感
當過兵的男生
韓國的中年婦女
古道熱腸
文化財委員田耕旭
“毛松”
白,你在哪兒?
感恩教育基地
塞翁亭記
“書不得出門,色不得入門”
鄰國“鬥神”
安東行
觀看唱劇《春香傳》
今年的這一個中秋
慶山端午韓將軍祭
農者天下之大本”
韓國的古老婚俗
半島上的“吉卜賽人”
三國演獅
誰動了我的汪汪?
教唱國歌
……
[看更多目錄]

序言

那天在電話里論及對韓國的印象,惠蘭說:“本尼迪克特以‘菊花與刀’概括日本,頗能反映日本文
化和日本民族性格的兩極性;我們對韓國,應該有什麼樣的概括呢?”我說:“什麼樣的?泡菜?足球?
泡菜與足球?”我們倆同時大笑起來。
撂下電話想想,雖是則玩話,但還真能對韓國概括一二呢!試想:除此,還有更好的概括么?這是一個生活樸素而性格頑強的民族。
這是一個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的民族。
這個民族一向不在吃的上面花多大心思。他們的現代化倒真是“咬著泡菜”實現的。世界盃前,各
界支援“國腳”上陣,電視新聞里屢屢出現的畫面是:球迷們在製作泡菜,球員的媽媽們、奶奶們在製作泡菜,球迷的媽媽們、奶奶們在製作泡菜。他們醃泡菜、切泡菜、袋裝泡菜,裝上車往集訓地送泡菜,球員們笑著迎接泡菜。故“泡菜與足球”的題目也不是我憑空杜撰的。正是這樣的印象積累,讓我把它們勾連在了一起。暑假回上海,有朋友問我:韓國人足球為什麼踢得這么好?是吃人參吃出來的?我說可能吧,但我只看到他們吃泡菜。

文摘

我到慶山大學下榻在三號宿舍樓310室,篤底(最末)一間,倒也清靜。周圍都是學生,只我一個老師,房間很小,只一間,條件是不能算好的。
金老師接我到宿舍,這裡那裡看了看,連他自己也覺得條件太差,跟我打招呼說:“翁老師,對不起,我們學校給予外國老師的條件不夠好,只能既來之,則安之了,請不要跟其他學校的中國老師比,喔?”
我立刻就答應了他。我說我不是來享受而是來體驗另一種生活的,無論什麼樣的生活,只要跟上海的不一樣就好。
等到獨處,自己細細打量將要生活一年的地方,覺得是小了點,直著四步,橫著兩步半,就把那小屋丈量完了。簡直就是個斗室。
“這可怎么辦?今後寫作,連個踱方步的地方都役有。”
不僅小,且陋,沒有浴缸,只有個簡單的熱水龍頭;抽水馬桶的圈也壞了,是活絡的;床上只一條厚被子,看來冬冬夏夏就是它了。
自己不是說要“上海不一樣的生活”么?眼前的就是!現在我們上海的日子好過了,三室一廳了,比照著,就覺著斗室里的生活難以忍受。嫌貧愛富真是人之本性么?
稍一想,便也釋然了。當年去日本,覺得那兒生活條件樣樣好,房間寬敞、明亮、潔淨,那主要是因為,當時國內住得太差、太小,參照著,就覺得日本這也好那也好;如今的不滿意,也是因為國內參照的緣故。現在上海的家是94平方米的三室一廳,而去日本前我家只有38平方呵!這不反證出我們國內生活的大幅度改善么?
人有時候的情緒,也就是一念的差別,把國內的三室一廳在心裡一“放下”,情緒馬上就轉晴。
再說了,窗外這大片的桃林和葡萄園,遠山近溪,天空藍得醉人,小鳥唧唧噥噥,不正是上海有錢也買不到的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誰在說話?哈哈,劉禹錫,《陋室銘》!
眼下只須改它數字,便可作我的《斗室銘》了:“山不在高,有綠則靈;水不在深,有石則鳴。”到這裡,我要添加一句:“室不在大,有電話則行。”現代生活沒電話不行,有電話,就能與外界聯繫,就能完成我的考察研究任務。
“斯是斗室,惟吾心馨”,這一句,劉禹錫原作“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古人作文記居室,能夠流傳千古、啟示後人的,好像多是《陋室銘》一類,比如還有明代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倒罕見有《豪室銘》什麼的。真是奇了怪了。
“屋寬不如心寬”,我媽說的意思跟劉禹錫的一樣。
於是,攤開自己的計畫,從斗室出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