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颱風名稱]

海馬[颱風名稱]

超強颱風海馬(英語:Super Typhoon Haima,國際編號:16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5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Lawin)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第22個被命名的風暴。“海馬”一名由中國提供,意為一種海洋魚綱生物。 該系統於2016年10月15日8時由中央氣象台宣布生成 ,當日9時25分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10月16日11時和14時,先後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中央氣象台升格為颱風級 。10月17日8時被中央氣象台升格為強颱風級 ,當日17時被升格為超強颱風級 。10月18日晚至19日日間達到巔峰強度,其強度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標準。10月19日23時40分前後,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部沿海登入 。10月21日12時40分前後,其中心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鮜門鎮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是有氣象記錄以來10月下旬以後登入廣東的最強颱風 。10月22日5時,中央氣象台對其停止編號。 受颱風“海馬”影響,菲律賓和中國華南地區經濟損失重大,總計約19.3億美元 ;截至2016年10月25日9時,颱風“海馬”導致江蘇、福建、廣東3省189.9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47.6億元。

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表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 。其中“海馬”是中國大陸提供的10個名稱之一,是指一種海洋魚綱生物 。

由於2016年第22號超強颱風“海馬”在菲律賓和中國華南地區造成了嚴重的災害,颱風委員會第49次屆會決定對“海馬”進行除名並要求負責取名的中國提交新的颱風名字以補空缺。2017年9月12日,中央氣象台開展“我給颱風起名字”活動,面向公眾開展徵集並選取3個颱風名字提交至颱風委員會。最終選定的颱風名“木蘭”已於2018年召開的颱風委員會第50次屆會上公布。

發展過程

2016年10月13日,一個低壓區在楚克以西海域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4W。

10月14日,該系統快速整合和開始旋轉,呈現熱帶氣旋雛形。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凌晨4時半對此低壓區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日本氣象廳在上午9時半將該低壓區升為熱帶低壓,並隨即對其發出烈風警報。

10月15日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該系統升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熱帶氣旋編號25W;當日8時,颱風“海馬”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南方27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生成,風力8級(18米/秒),氣壓998百帕 ;當日9時25分,日本氣象廳將該熱帶低壓正式升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海馬,給予國際編號16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之後的一報(11時)也作出此項升格。

10月16日5時,中央氣象台將颱風“海馬”由熱帶風暴級升格為強熱帶風暴級,其中心位於菲律賓馬尼拉東偏南方大約202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即北緯10.1度、東經139.0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0級(2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85百帕,七級風圈半徑為120~200公里 ;當日6時45分,颱風“海馬”進入香港天文台責任範圍時已被評為強熱帶風暴 ;當日9時05分,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級;當日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颱風級;當日14時,中央氣象台將其由強熱帶風暴級升格為颱風級。

中央氣象台預報圖 中央氣象台預報圖

10月17日8時,中央氣象台將颱風“海馬”由颱風級升格為強颱風級,其中心位於菲律賓馬尼拉以東大約1700公里(閩粵交界東南方大約236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即北緯13.0度、東經136.6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55百帕,七級風圈半徑為260~300公里,十級風圈半徑為100-120公里,十二級風圈半徑為60公里 ;當日17時,中央氣象台將其由強颱風級升格為超強颱風級,其中心位於菲律賓馬尼拉以東大約1550公里(閩粵交界東南方大約22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即北緯13.5度、東經135.2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6級(5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35百帕,七級風圈半徑為300~330公里,十級風圈半徑為110~150公里,十二級風圈半徑為70公里 ;當日22時,香港天文台也將其升格為超強颱風級。

10月18日17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颱風“海馬”升格為超級颱風級;當晚至19日日間,颱風“海馬”達到巔峰強度,其強度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標準。

10月19日23時40分前後,颱風“海馬”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部沿海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6級(55米/秒,超強颱風級)。

10月20日凌晨2時25分,中央氣象台將颱風“海馬”降格為強颱風級;當日3時半,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強颱風級 ;當日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颱風級。

“海馬”登入中國大陸前一刻 “海馬”登入中國大陸前一刻

10月21日凌晨2時45分,香港天文台將颱風“海馬”降格為颱風級別 ;當日12時40分前後,颱風“海馬”(強颱風級)的中心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鮜門鎮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60百帕 ;當日14時20分,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颱風級,2小時後更降為強熱帶風暴級;當日14時50分,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級;當日19時15分、45分及20時50分,中央氣象台、香港天文台和日本氣象廳先後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級 ;當日23時20分,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級。

10月22日凌晨1時45分和2時50分,香港天文台和日本氣象廳先後將颱風“海馬”降格為熱帶低壓級 ;當日5時,中央氣象台對其停止編號 ;當日6時15分,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低壓區。

10月25日,日本氣象廳認定颱風“海馬”減弱至強風級。

10月26日,日本氣象廳認定颱風“海馬”完全消散。

颱風特點

作為深秋颱風,“海馬”有四個特點:

一是前期強度較強,發展速度非常快。“海馬”自2016年10月15日8時生成後,強度一路發展,短短48個小時內就由熱帶風暴級加強為強颱風級,並在18日20時達到頂峰強度。此外“海馬”也是2016年第一個登入菲律賓的超強颱風(68米/秒,17級以上)。

二是結構保持完好。原來認為颱風經過菲律賓高山後強度會減弱,但實際上進入南海的颱風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結構,是有氣象記錄以來10月下旬以後登入廣東的首個強颱風。

三是颱風路徑比較異常。一般來說秋冬季進入南海的颱風大多為西行或轉向,很少在廣東東部沿海地區登入。這是受到副熱帶高壓和南亞高壓共同影響造成的。

颱風“海馬”路徑圖 颱風“海馬”路徑圖

四是影響範圍比較廣。除了颱風本體將給廣東中東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帶來降水影響,颱風北上以後會形成一個颱風倒槽,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結合,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上海、江蘇等9省市都出現明顯風雨。可以說這個颱風給整個東南地區都帶來了影響。

預報預警

菲律賓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在10月19日8時和11時接連發出三號和四號風暴信號。午後海馬加強為當地之超強颱風,當局在14時針對卡加延省、伊莎貝拉省發出五號風暴信號。這是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在2013年颱風“海燕”過後增設五號風暴信號以來,首次發出最高風暴信號。

中國

•中央

10月19日10時,中央氣象台發布颱風黃色預警。

10月20日8時,中央氣象局提升重大氣象災害(颱風)四級為三級應急回響 ;當日18時,中央氣象台發布颱風紅色預警 ;當日18時30分,中國氣象局提升重大氣象災害(颱風)三級應急回響為二級。

10月21日18時,中央氣象台發布颱風黃色預警和暴雨黃色預警。

•香港

“海馬”路徑圖(香港天文台發布) “海馬”路徑圖(香港天文台發布)

香港天文台於10月20日早上8時2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當日20時40分發出三號強風信號。

10月21日6時10分,香港天文台發出八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當日14時15分改發八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下午海馬移入內陸及減弱,香港風力逐漸緩和,天文台於17時2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取代八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並於當晚22時10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廣東

10月19日至20日,廣東共發布颱風預警信號116站/次,其中颱風白色預警信號70站/次,颱風藍色預警信號46站/次。

10月19日17時前後,佛山市發布颱風白色預警信號;10月20日10時前後升級為颱風藍色預警信號,佛山市三防隨後啟動颱風四級應急回響。

10月20日晚20時,廣州市氣象台發布颱風黃色預警信號。

10月22日8時,廣東省氣象局解除氣象災害(颱風)Ⅲ級應急回響。

•福建

福建省氣象台於10月18日17時發布“南部沿海颱風警報”,同時啟動颱風預警Ⅳ級 ;10月19日9時32分發布颱風黃色預警信號。

福建省氣象局於10月20日8時起將重大氣象災害颱風四級應急回響提升為三級。

廈門市氣象局於10月18日起通過多種渠道發布《重要天氣預警報告》5期,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信號2次;10月20日9時30分,廈門市防指根據氣象部門預報啟動防颱風三級應急回響。

•上海

上海市氣象台於10月21日的15時55分和16時56分分別發布暴雨黃色和雷電黃色預警信號。

颱風影響

菲律賓

“海馬”直撲菲律賓呂宋 “海馬”直撲菲律賓呂宋

2016年10月19日深夜,菲律賓北部伊薩貝拉省(Isabela)沿海城市聖巴勃羅(San Pablo)遭超強颱風“海馬”重創,導致多處大規模停電,農田被淹,損失巨大,至少有八人死亡。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網站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8日,颱風“海馬”給菲律賓造成農業損失1.54億美元,其中農業生產設施、設備損失500萬美元,農業生產損失1.49億美元。2016年10月19日颱風海馬在菲律賓農業主產區卡加延(cagayan)、伊莎貝拉(Isabela)和伊洛克斯(ilocos)地區登入,受災農地達19.7萬公頃,受災農民4.13萬人。主要糧食作物水稻損失最為嚴重,達1.11億美元,其中卡加延(cagayan)損失5500萬美元、伊莎貝拉(Isabela)3100萬美元和南伊洛克斯(ilocos sur)900萬美元和北伊洛克斯(ilocos norte)800萬美元。其他農作物如經濟作物損失2533萬美元、玉米1192萬美元。

中國

•內地

“海馬”造成房屋損壞 “海馬”造成房屋損壞

截至2016年10月25日9時統計,颱風“海馬”導致江蘇、福建、廣東3省11市51個縣(市、區)189.9萬人受災,11.4萬人緊急轉移安置,6.2萬人需緊急生活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239.5千公頃,其中絕收14.6千公頃;600餘間房屋倒塌,3200餘間不同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47.6億元。具體災情如下:

據江蘇省民政廳報告,南通市海安縣7人受災,4人緊急轉移安置;6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1.4萬元。

據福建省民政廳報告,三明、漳州、龍巖3市12個縣(市、區)3.4萬人受災,1.9萬人緊急轉移安置;近100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29.3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億元。

據廣東省民政廳報告,汕頭、惠州、梅州等7市38個縣(市、區)186.5萬人受災,9.5萬人緊急轉移安置,6.2萬人需緊急生活救助;近600間房屋倒塌,3100餘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210.2千公頃,其中絕收14.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4.7億元。

•香港

2016年10月21日6時10分,香港天文台掛起8號風球。根據香港法例,8號風球掛出,則雇員可以不用上班,學校停課。股市、金市及銀行也宣布暫停交易及服務。所有法院及審裁處聆訊因天氣延期,入境事務處、運輸署轄、工業貿易署等宣布暫停服務。同時,多項安排於當日的活動被取消。香港迪斯尼樂園及香港濕地公園等也暫停開放。許多商鋪暫停營業,除少數線路之外,公交巴士也幾乎全線停運,港鐵則大部分路線維持10分鐘一班車。

颱風“海馬”吹襲香港期間,最少有13人受傷,另有近300宗塌樹報告及多宗高空墜物意外。荔枝角消防局附近及西貢龍尾村分別有大樹塌下,壓毀三輛私家車。東鐵線大學站附近的塌樹則導致列車服務一度受阻。大圍及沙田分別有帆布檐篷及圍板被吹翻,導致兩人受傷。一人在西貢早禾坑對開海面劃獨木舟時墮海,其後獲救。在強風的影響下,深圳灣公路大橋一度封閉。香港國際機場有超過730班航班取消或延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