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雹菜

【來源】 【性狀】 【功能主治】利水。

【拼音名】Hǎi Báo Cài
【來源】
藥材基源:為鞭枝藻科植物海雹菜的藻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achytrichia quoyi(C.Ag.)Born.et Flah.[Nostoc quoyi C.Ag.]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洗淨,曬乾。
【原形態】藻體暗藍綠色或墨綠色,球形、半球形,直徑(0.5-)1-2cm,大者可達5cm以上,通常扁平,如膠粘狀。幼期中實,表面光滑,後漸空心而皺。體內由許多藻絲體組成,下部藻絲體交織生長,上部則大部直立,呈平行分枝或作放射狀排列,藻絲末端尖細,成長毛髮狀時呈V字形分枝,基部藻絲直徑3-5μm,中部和上部直徑6-9μm,藻絲細胞的形狀不規則,間生異形細胞比營養細胞寬,徑約5-8μm,球形或橢圓形。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長於潮間帶泥沙質地散石間。
資源分布:我國沿海均有分布,以黃海和南海沿岸較多。
【性狀】
性狀鑑別 藻體藍綠色或亮綠色,呈扁球形,膨脹呈囊狀,直徑5mm,大的可達5cm以上,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
顯微鑑別 藻體為眾多被鞘絲體組成,絲體的尖端,一般伸向藻體表面,藻絲下部略作交織狀,上部大多直立,互相平行或作放射狀排列,藻絲末端尖細,分枝作V字形,藻絲細胞形狀不規則。
【性味】鹹;寒
【功能主治】利水。主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