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色

海色是指海面向上光輻射的可見光的光譜分布所呈現的海洋表觀顏色。海色與海洋水體所包含的物質成分密切相關。

海色

正文

海面向上光輻射的可見光的光譜分布所呈現的海洋表觀顏色。太陽直射光和天空光經海面進入海中,受到水體的光譜吸收和多次散射,這種光傳輸過程由海洋輻射傳遞規律所決定,因此海面輻射的光譜分布和海色不僅與海水固有光學性質有關,且與海洋表觀光學性質和海面受到的輻照度有關。
海色與海洋水體所包含的物質成分密切相關,故大洋和近海的海色有明顯的差別。在清潔的大洋水中,懸浮顆粒少,粒徑小,分子散射起著主要的作用。水分子和溶解物質的粒子及粒徑遠小於光波波長的懸浮物粒子,對光的散射服從瑞利散射定律,即散射係數與波長的4次方成反比,波長愈短,散射愈強,使大洋的顏色呈深藍色,峰值的波長約為470nm。近海水中含有較多的無機的和有機的懸浮物質,其粒徑遠大於光波的波長,這種粒子的散射服從米散射定律,即散射係數與波長無關。同樣,近岸水中不同種類的溶解物質,也具有不同的光譜吸收和散射特徵。水中懸浮物質、溶解物質和海水本身的綜合光譜散射吸收作用,使海面向上的光譜輻照度的峰值位於500nm以上。因此,近海海色呈藍綠色甚至黃褐色。此外,海洋中生活著具有多種顏色的浮游生物,它們在某些海區大量繁殖時,往往影響了所在水域的顏色。在近岸或河口區有大量的懸浮泥沙,常使海色變黃。黃海和紅海,都因其海色而得名。主要由懸浮物的顏色決定的海色,有區域性和季節性的變化。藻類的生長繁殖對海色的影響尤為明顯,當某種海藻急劇繁殖而在水中的密度很大時,可發生赤潮現象。1952年5月,中國渤海的黃河口至塘沽一帶的海面,因淡紅色的夜光藻急劇繁殖,使海水呈紅色,而形成了赤潮。
在常規的海洋調查中,採用福雷爾-烏勒標準水色液配製的常用水色計目測確定海色。方法是在舷邊背陽光處,將透明度盤沉放於最大可見深度的一半的水層,根據透明度盤上呈現的顏色,在水色計中對比找出與之最相似的色級號碼。號碼愈小,海色愈藍;反之則為綠黃色直至褐色。1974年,N.G.傑爾洛夫研製了海色儀,測量了海面以下447nm和521nm波長的輻亮度,用兩者的比值(稱海色比)表征海色。套用海色觀測儀器和遙感方法測量海色(見海洋光學技術),能夠確定葉綠素的濃度、懸浮物的含量等海洋環境要素,並可用此方法區分水團,觀測上升流的變化和區域分布。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