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自然帶

海洋自然帶

海洋自然帶指海洋上的自然地理分帶,海洋自然帶的劃分,仍以熱量帶為基礎,生物群的分布也是劃分海洋自然帶的主要標誌之一。結合與海水溫度、理化特徵和水體運動密切聯繫的浮游生物的數量變化,可將世界海洋分為七個自然帶。

指海洋上的自然地理分帶。遼闊的海洋與陸地相比,其表面非常單一,表層的溫度、鹽度、水層動態及海洋生物的分布等也都有一定的緯向地帶性。但由於海洋水體具有巨大的流動性,故地帶性表現不如大陸明顯,各自然帶之間的界限只能大體確定,海洋自然帶數目也較少。海洋自然帶的劃分,仍以熱量帶為基礎,生物群的分布也是劃分海洋自然帶的主要標誌之一。根據冬季海洋表層水溫的不同,分為冷水(小於0℃)、溫水(0°~10℃)、暖水(10°~20℃)和熱水(大於20℃)等四種類型。結合與海水溫度、理化特徵和水體運動密切聯繫的浮游生物的數量變化,可將世界海洋分為七個自然帶:
北極帶,地處高緯區,太陽輻射量較少。冬季乾冷,最冷月1~3月平均溫—30~-40℃;夏季涼爽,7~8月份平均溫0~5℃。海洋生物種類和數量均較少,有北極鮭、北極鱈北極熊及海豹等;
北溫帶,大體相當於北緯30~60°。全年盛行西風,氣候溫暖濕潤,最熱月8月平均溫10~22℃,最冷月2月0~10℃。因受洋流及大氣環流影響,大洋東側的平均溫比西側低5℃。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海洋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十分豐富,以鱈、鯡、毛鮮魚、鰈、多種藻類、貝類及甲殼類等為主;
北熱帶,大體位於北緯10~30°。全年氣溫均較高,冬、夏季溫差不大(最熱月平均溫22~25℃,最冷月15~20℃)。多熱帶氣鏇。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帶內東西部海區氣溫、降水差異明顯。海洋生物亦屬貧乏型,主要是同種個體數量的貧乏,其中以沙丁魚、鮐、鯷、蝦等較重要;
赤道帶,大體介於南北緯10°間。終年高溫多雨,年均溫25~28℃,年降水量1500~2000米,赤道附近可達2000~3000毫米。海洋生物較豐富,屬多生物型,以竹莢魚、沙丁魚、鯖、鯛、鱸、頭足類等為主;
南熱帶,位於南緯10~30°。熱量、降水與北熱帶相似。亦屬少生物型;
南溫帶,大體介於北緯30 ~60°。全年盛行西風,其中南緯40~60°洋面上,因三大洋相互連通,風力很強,素有“咆哮西風帶”之稱。熱量、降水狀況類似北溫帶。海洋生物資源屬豐富型,尤以磷蝦及鯨資源豐富,但因食物鏈短,生態系統脆弱;
南極帶,大體在南緯60°以南,相當於南極輻合帶以南。冬季嚴寒,夏季最熱月2月平均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100~250毫米。海洋生物貧乏,以冷水性磷蝦、鯨類及海象、海豹、企鵝等為主。
70年代後期以來,蘇聯學者博格達諾夫(D.V.Bogda- nov)等對海洋自然帶作進一步詳細劃分,從南、北極帶中劃分出亞南極帶與亞北極帶,從南、北熱帶中劃分出南亞熱帶和北亞熱帶,最終將世界海洋劃分為11個自然帶,每個帶同陸地上的自然帶相對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