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動物的謀生術

海洋動物的謀生術

說到智慧,人們總以為它是自己的專利,然而,近年來的科學考察和研究表明,除了人類,其它動物也有自己的智慧,儘管這種智慧與人類智慧不可同日而語。動物是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練就自己獨特的生存技巧和智慧的。

說到智慧,人們總以為它是自己的專利,然而,近年來的科學考察和研究表明,除了人類,其它動物也有自己的智慧,儘管這種智慧與人類智慧不可同日而語。動物是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練就自己獨特的生存技巧和智慧的。這些智慧與技巧往往非常高超和精巧絕倫,有時讓“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自嘆不如。一大批光彩奪目的動物明星正在不斷地粉墨登場,紛紛把各自的獨門絕技展現在人們面前。其中,海洋是生物的最大競技場,數不清的生物在這裡棲息、生存和競爭,並在各自的生存領域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神奇的生存技能

在市場上我們會發現一些奇特的海洋魚類,它的身體扁平,兩隻眼長的位置與眾不同,是同在頭部的一側,人們稱它為比目魚。其實,比目魚在小的時候並非這個模樣,小時它的身體和一般魚一樣是兩側對稱,兩隻眼也是分別長在頭的兩側的。但是隨著幼魚的發育成長,到了成年,它的生活習性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水面轉為海底,營底棲生活,經常側臥于海底。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在這種側臥狀態下,側在下面的那隻眼睛,竟失去了原來應有的作用了。說也奇怪,這些魚的身體也隨著發育長大竟逐步發生變化,整個身體變成側扁形,左右也不對稱了。更為奇妙的是,側臥的那邊的眼睛,慢慢移動位置,最後兩側眼睛竟長到一側了。因為側臥于海底來營生,無論是攝食還是逃避敵人,把向著海底的那一側已失去作用的眼睛,轉到另一側,是會有利得多。你看動物適應環境的能力是何等神奇!
大海里每當發生風暴時,總是呈現一種驚心動魄的情景:狂風怒吼,浪濤奔涌,咆哮的大海似乎要吞沒一切……但是有一種生物,卻在風暴來臨之前悄悄地躲藏起來了,它們離開海岸,游向深海,以免被巨很擊碎。這個生物就是水母。水母是如何感知風暴的來臨的呢?隨暴風雨產生的一種波叫做次聲波,它是人的耳朵聽不見的聲音,是由空氣和波浪磨擦產生的(頻率為每秒8~13次)。這種波有一個特點,就是能比狂風和波浪更快的速度傳播,總是以最快的速度告訴所有能聽到次聲波的海洋生物——風暴就要來了。水母有一種能聽到次聲波的特殊“耳垛”,這就是它的觸手空腔中的一個帶柄小球。水母的觸手是一個很好的諧振器,次聲波進入觸手空腔時就發生共振,小球內的聽石就刺激球壁里的神經感應器,於是水母就聽到了正在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
海灘上生活著一種蟹,這種蟹的雄性長有一隻巨大的螫,看上去就像一位正在拉小提琴的琴師,因此人們就叫它為琴師蟹。琴師蟹的生活周期是與潮汐的漲落相對應的,但漲潮落潮的時間每天要推遲幾分鐘,如果琴師蟹的生物鐘24小時走一圈的話,它的生活節律就不能與潮汐的漲落相呼應。琴師蟹自有自己的對策,它晝伏夜出,白天隱藏在暗處,體色變深,夜晚便出來覓食,體色變淺,而它的體色變深的時刻每天都推遲50分鐘,正好與潮汐漲落推遲的時間相吻合。這種自動校正生物鐘的技巧,真令人驚異!
在南極洲的近岸淺水區,生活著身披花花綠綠的保護色的南極杜父魚。每年6月是杜父魚的繁殖期,杜父魚精心選定一塊扁平的石子作自己的“產床”,把卵產在上面,卵的孵化期長達14~18星期,在此期間,雌魚一直守在產床旁,寸步不離,只有覓食時才稍許離開一會兒。有趣的是,雌魚暫時離開產床時,總是有一條雄魚主動來保衛卵子。這種現象是不是偶然現象呢?科學家為此作了一個實驗:他們把雌魚從產床上提走,馬上一條雄魚游過來取而代之;科學家又提走了這條雄魚,第二條雄魚又來接替;接著提走了第二條,第三條……總是有雄魚來接替。實驗證明,杜父魚是有強烈的群體護卵的“意識”,這是它們在長期進化中形成的繁衍並保護後代的一種行為。
海象體色的奇妙變化曾讓生物學家們迷惑不解:它們在陸地上的顏色呈棕紅色,幾千頭海象臥在一起時,好似地上鋪了一層棕紅色的地毯一樣,然而,如果在水下,海象的顏色卻是灰白色。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科學家經過研究,解開了這個謎。海象的體表是一層約有6厘米厚的皮膚,當海象在冰冷的白令海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動脈血管加緊收縮,限制血液流動,同時皮膚的血液循環也迅速下降,於是身體的顏色變成了灰白色。而當海象到了陸地時,它的血管開始膨脹,因而呈現出棕紅的體色。這種生理變化對海象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海象經常生活在冰冷的海水裡,假使海象在海水裡時血管不收縮,那么它的血液循環將十分迅速,會使體內的寶貴熱能很快流失到海水中而消耗殆盡,海象也會精疲力竭而死。


嘆為觀止的捕獵武器

任何人都知道,胃是用來消化食物的,可是有些動物卻能把胃搬到體外,充當獵食的武器,這不能不說是捕獵奇觀了。海星就是這樣一種動物。海星身體呈五角星,外形看起來溫順美麗,然而它卻是一個肉食性的棘皮動物,能把胃從口腔翻到體外,用來捕捉和消化食物。平時海星一動不動地伏在海底,或在海底匍匐前進,但是一旦遇上了牡頗等雙貝殼的軟體動物,它便殺氣騰騰地一躍而起,美餐一頓了。海星具有好幾種捕食方式,每一種方式都離不開它那奇特的胃。它或者與腕配合行動,先用腕抓住獵物,然後自己出擊——或擠入殼肉,分泌消化液消化,或包住整個貝殼,使獵物窒息而死;或者自己單獨出擊,悄悄地靠近獵物,把胃翻出體外,耐心等待,只要獵物打開貝殼,它便馬上把自己的胃擠進去,獵物只好束手就擒。
捕獵食物,當然要有好的牙齒。動物的牙齒千奇百怪,但大多數動物的牙齒都是固定在嘴裡。然而鯊魚的牙齒有些與眾不同,它的牙齒會慢慢地“爬”,不僅可以往邊上“爬”下去,而且還可以從後邊“爬”到前面來。鯊魚的上、下頜內側表面,密密麻麻地布滿了牙齒,它們整整齊齊地橫行排列,齒尖向後,獵物一旦被咬住就很難溜掉。由於前排的牙在獵食過程中首當其衝,負擔最重,磨損也最快。奇妙的是它們總是緩慢地向西兩邊移動,磨損了的牙齒漸漸從邊上“爬”出來倒下去,而後排上的牙齒趕緊頂了上來。這樣,好牙不斷地“前仆後繼”上前接班,於是鯊魚總能保持鋒利的牙齒。
海龜和有些食肉魚類的牙齒是長在食道里的。嚴格他說它們還算不上真正的牙,往往是一些較大的刺,用來防止獵物逃循。這些刺清一色地朝向胃部,因而獵物一旦進入食道,只能向胃的方向移動,而不能從胃裡返回去。更奇特的是有些動物的牙齒竟然長在胃裡,螃蟹的胃就是這樣。在解剖鏡下,我們可以看到螃蟹的胃是分成兩部分的:前面那個像個大口袋,後面那個像個大湯勺,前者叫“賁門胃”,後者叫“幽門”。賁門胃上有幾塊骨板,上面有角質化的牙齒。螃蟹吞咽食物時用不著細嚼慢咽,它可以把食物一古腦往胃裡裝,先由賁門胃裡的胃牙磨碎,再送到幽門胃消化,分工可謂精巧有序。
電擊也是動物獵食的武器。北大西洋的巨鰩是動物世界中的“電擊巨人”,它放出的電足能點亮30個100瓦的大燈泡。世界上已知的能放電的魚有500多種,但像巨鰩那樣能放出如此大功率電的卻很少。電鰩的發電器官像兩個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兩側,裡面是由六角柱體細胞組成的蜂窩狀結構,這六角體就是電板。電鰩的兩個電器官中,共有200萬塊電板。雖然單個電板的電壓很微弱,但是很多電板一起發電,電壓就很可觀了。有趣的是,世界上最早、最簡單的電池——伏打電池,就是由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模仿電鰩的發電器官設計出來的。
長期以來,人們總以為自己是唯一會使用工具的智慧動物,然而,事實說明其它動物也會使用工具。海獺非常喜歡吃硬殼動物,如海膽、貽貝、蛤子等。這些動物都有很堅硬的外殼,海獺的牙齒根本無法咬碎它們。那么海獺是怎樣破殼吃肉的呢?聰明的海獺想到了更堅硬的石塊。它們在海底抓到海膽或其它軟體動物以後,先把獵物挾藏在兩個前肢下面的皮囊中,游到水面後仰躺,把隨身攜帶的約有拳頭大的方形石塊放在胸部上作砧板,然後用前肢抓住獵物使勁往石頭上撞擊,擊幾下以後看一下獵物的外殼是否破碎,若未破碎,則繼續用力撞擊,直到殼裂肉露為止。有人統計,一頭海獺在一個半小時之內可以從海底捕獲54隻貽貝,在石頭上撞擊2237次。飽食以後,海獺把石頭和吃剩的食物藏在皮囊中,即使海浪衝擊也不會失落,以備再用。


巧妙絕倫的避敵手段

你聽說過葉形魚騙遊客的事嗎?巴西熱帶雨林里遊客們正專注地看著河面上漂著的一片片紅色的樹葉。他們覺得那葉子實在太美了,於是把手伸進水裡,想撈兒片樹葉瞧瞧,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樹葉”竟然逆向漂動,一會兒沒入水中。原來,這不是什麼漂亮的樹葉,而是葉形魚在水面上閉目養神呢!它把自己裝扮成樹葉,竟騙過了遊客的眼睛。
生物學上把這種適應環境、保護自己的特殊本領稱為“擬態”。許多魚類具有這種本事,海洋中的鹿角魚就是一個擬態高手。鹿角魚頭頂上長著一個角,草綠色的身上也長著梅花鹿似的花斑,身子很像紡錘,小嘴則像個圓圓的瓶口。鹿角魚常和海藻生活在一起,休息時總是把小嘴貼著??海藻,敵害往往分辨不清。
海洋生物還有很多避敵招術。大海里一隻烏賊被一群兇惡的狗魚團團圍住。只見烏賊拚命突圍,時而噴出濃黑的墨汁,時而用觸手抽打抵抗,然而似乎一切都無濟幹事,烏賊的處境非常不妙。狗魚們發起了總攻,像餓狼似地一擁而上。不料烏賊突然消失了,狗魚們失去了目標,上上下下搜尋了近半個小時,卻連烏賊的影子也沒找到。那么烏賊是用了什麼法術逃過一劫的呢?原來,烏賊施展了一套神奇的變色本領,把黑色的身體轉眼間變成了赤紅,然後悄然躲到海底去了。烏賊表皮上有黑、紅、褐等色素細胞;其周圍有放射狀的肌纖維絲,可以使色素細胞伸縮自如。這樣烏賊可根據需要隨心所欲地改變自己的體色,一會兒褐色,一會紅色,一會兒黑色,使敵害一時找不著北。
石斑魚更是變色的伎校者。它能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改變體色:從白色變成黑色,從黃色變成緋紅色、又從紅色變成淡綠或濃褐色,同時身上的斑點和紋線的色彩,也會隨需要改變深淺。
在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裡,小魚往往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很容易成為大魚的口中餐。那么它們又是如何有效地避敵的呢?合群是小魚抵禦大魚進攻的最好方法。因為,當大魚氣勢洶洶地衝過來時,它們可以四散逃命,使敵害顧此失彼,不知先捕食哪一條為好,小魚趁此機會趕快逃跑。另外大群的小魚,往往可以“遮天蔽日”,在光線昏暗的海水中,使大魚分辨不清具體的一條小魚。
恐嚇戰術也是海洋動物避敵的一個手段。刺魨渾身上下長著堅硬的棘刺,活像陸地上的小刺蝟。不過,平時這些棘刺是平貼在身上,滑溜溜的,不容易被察覺。一旦大敵當前,刺魨會張開嘴巴,把海水和空氣大口大口地吞下肚,使身體變得圓鼓鼓的,身上的棘刺隨著膨脹的皮膚立刻豎立起來,就像一隻帶刺的大皮球。它便肚皮朝天,漂浮在水面上,還不時地發出“咕咕”聲那些兇猛的海洋動物,如雙髻鯊等即使饞涎欲滴,也無計可施,只好悻悻而去。警報解除之後,刺魨便把吞下去的水和空氣吐出來,恢復原來的模樣。
海獺的睡覺十分有趣。夜幕降臨,有的海獺也爬上岸來,在岩石上睡覺,但大多數時間海獺卻寢于海面。它們尋找海藻叢生的地方,先是連連打滾,將海藻纏繞在身上,或者用肢抓住海藻,然後枕浪而睡,這樣可避免在沉睡中被大浪沖走或沉入海底的危險。海獺的這種睡覺方式可以有效地抵禦來之岸上的敵害威脅。海獺睡覺時,如果受到敵害的來犯或者受到驚憂,大多數成員立即潛水逃跑,但常有少數成員留下來,以探明引起騷動的原因。一旦發現確有危險時,就用尾巴“僻啪僻啪”地猛擊水面,以此作為報警信號,通知其它成員趕快潛逃。另外海獺具有特別靈敏的嗅覺,能夠嗅到8千米以外人吸咽的味道。要是有人在海濱上走過之後,如果不經幾次潮水把人留下的氣味刷掉,它們就不會上岸。這種靈敏的嗅覺有利於它們及早發現敵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