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養殖研究新進展

《海水養殖研究新進展》是2008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清印。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海水養殖研究新進展

本書是在2007年12月4-6日由中國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主辦,海南大學、海南省水產研究所承辦,在海南省海口市召開的“2007年全國海水養殖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的基礎上編輯而成。

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綜述;第二章遺傳與育種;第三章生殖調控與苗種培育;第四章生態養殖;第五章營養與飼料;第六章疾病預防與控制;第七章養殖生態與環境。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從事水產養殖工作的師生、學者和管理工作者參考使用。

目錄

第一章 綜述

第一節 堅持科學發展觀,持續發展養蝦業

第二節 大菱鮃營養學研究概述

第三節 試論以循環經濟理念構建水產增養殖新模式

第四節 水產養殖業面臨的新挑戰

第五節 認真抓好海水養殖,實施負責任漁業

第六節 南海區海水養殖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第七節 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嵊泗貽貝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八節 經濟鰨類的研究現狀及養殖前景分析

第九節 膠州灣漁業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季節間變化

第十節 貝類淨化與衛生監控淺議

第十一節 海蜇立體混養生態位互補的經濟效益

第十二節 天津市水產養殖引進品種現狀

第二章 遺傳與育種

第一節 水產動物養殖群體的近交分析與控制策略

第二節 日本黃姑魚與鯢狀黃姑魚的分子標記和遺傳變異

第三節 笛鯛屬魚類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第四節 半滑舌鰨和塞內加爾鰨養殖群體遺傳變異的RAPD分析

第五節 紅鰭笛鯛(♀)×千年笛鯛(♂)子一代雜種優勢的微衛星標記分析

第六節 基於Cyt 6基因序列研究中國南海裸胸鱔屬魚的進化關係

第七節 PIT標籤標記大黃魚方法的評估

第八節 大黃魚微衛星標記與生長性狀的相關分析

第九節褐牙鮃孽×大西洋牙鮃才雜交育種研究

第十節 大黃魚人工雌核發育和性別控制的研究

第十一節 三種鮃鰈魚養殖群體的遺傳多樣性及特異性AFLP標記研究

第十二節 美國紅魚myostatin基因克隆及組織表達分析

第十三節 凡納濱對蝦組織蛋白酶基因的SNPs分析

第十四節中子輻照技術在南美白對蝦育苗中的套用

第十五節 長牡蠣精子誘導櫛孔扇貝異精雌核發育四倍體的初步研究

第十六節 羊鮑和耳鮑COl和COI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較研究

第十七節 雜交貽貝同工酶表達初步分析

第十八節 四倍體九孔鮑誘導技術的研究

第十九節 華貴櫛孔扇貝兩種殼色群體生長和消化酶比較

第二十節 菲律賓蛤仔大連群體兩種殼型品系生長發育比較

第二十一節 中國東南沿海青蟹屬不同種類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統發育

第二十二節 不同產地刺參選育組合的稚幼參生長速率比較與分析

第二十三節 壇紫菜新品系(Z-17)F2、F3的經濟性狀研究

第二十四節 類胡蘿蔔素在水產動物中表達調節合成蝦青素的基因

第二十五節 光裸星蟲染色體組型分析

第三章 生殖調控與苗種培育

第一節 我國海水養殖魚類繁殖調控研究

第二節條石鯛繁殖生物學和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進展

第三節星突江鰈的胚胎髮育

第四節 條斑星鰈親魚生殖調控與采卵受精技術的初步研究

第五節水晶巴丁魚胚胎髮育的初步觀察

第六節星斑川鰈形態與解剖學研究

第七節 引進的圓斑星鰈親魚促熟方法與繁育技術研究

第八節 塞內加爾鰨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研究

第九節 星斑川鰈仔、稚、幼魚的形態發育與生長

第十節 星鰈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進展

第十一節矛尾復鰕虎魚仔魚攝食和生長的研究

第十二節 斜帶石斑魚的人工育苗技術

第十三節 大西洋牙鮃仔、稚、幼魚的生長發育

第十四節 銀鯧人工育苗技術研究

第十五節薄片鏡蛤室內人工育苗技術的初步研究

第十六節 北方沿海四角蛤蜊人工育苗技術的研究

第十七節 青蟹種苗穩定性生產主要影響因子解析

第十八節 真海鞘人工育苗與海上養成技術

第四章 生態養殖

第一節 紅鰭東方純養殖產業規範化研究

第二節 半滑舌鰨養殖方法研究

第三節 鹽鹼地低鹽水池塘網箱套養漠斑牙鮃技術研究

第四節 鹽鹼地低鹽水漠斑牙鮃池塘養殖技術研究

第五節 卵形鯧鰺網箱養殖技術

第六節 瑩斑藍子魚網箱養殖技術

第七節河魨與對蝦混養技術

第八節 大規格凡納濱對蝦健康養殖實驗

第九節 凡納濱對蝦不同生長階段體質量校正係數的研究

第十節方斑東風螺健康養殖技術研究

第十一節 柄海鞘氮排泄的研究

第十二節 三疣梭子蟹底充氧養殖模式的研究

第十三節 浮筏養殖筏架虛擬設計技術研究

第十四節 蒙古裸腹溞與褶皺臂尾輪蟲種群動態比較研究

第十五節 異枝麒麟菜對海水中氮、磷吸收的初步研究

第十六節 瓊枝麒麟菜的生物學與養殖實驗

第五章 營養與飼料

第一節 微顆粒飼料中添加消化酶對半滑舌鰨仔稚魚生長和消化酶活性的影響

第二節 不同飼料對斜帶石斑魚蛋白酶、澱粉酶活性及分布的影響

第三節 銀鯧親魚不同組織的胺基酸及其隨性腺發育的變化

第四節 野生與養殖銀鯧稚魚的脂肪酸組成

第五節 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對大口黑鱸生長的影響

第六節 飢餓和再投餵對鱸魚代謝率和消化器官組織學的影響

第七節 玉米蛋白粉代替部分魚粉對凡納濱對蝦生長、攝食量和表觀消化率的影響

第八節 方斑東風螺營養特徵及促長劑的影響

第九節 舟山東極島潮間帶兩種荔枝螺的營養成分分析

第十節 新型水產誘食劑DMPT的合成

第十一節 新型水產誘食劑溴化DMPT在水產養殖中的套用

第十二節 充氣在幾種餌料單細胞藻二級培養中的套用

第六章 疾病預防與控制

第一節 中草藥製劑用於海水魚消化疾病的研究

第二節 黑鯧腸道寄生蟲的研究

第三節 美麗猛水蚤作為對蝦白斑綜合徵病毒傳播媒介的研究

第四節 南美白對蝦親蝦紅體病防治技術

第五節 方斑東風螺肉殼分離病的防治方法

第六節 鰻弧菌注射對櫛孔扇貝免疫活性的影響

第七節 患潰瘍病和裂殼病後雜色鮑血清中NO/NOS及其他血清免疫因子水平的變化

第七章 養殖生態與環境

第一節 福建深滬灣貝類的養殖容量

第二節 福建主要港灣懸浮有機碳、懸浮有機氮的化學特徵

第三節 福建詔安灣環境質量評價

第四節 桑溝灣養殖水域重金屬環境地球化學研究

第五節 煙臺近海海域中海洋微生物的調查

第六節 鉛對長江華溪蟹GSH和GS7的影響

第七節 Cu+對凡納濱對蝦蛻皮率、死亡率和肝胰腺毒性的影響

第八節 青島嶗山近海海域石油烴現狀與評價

第九節 大連獐子島養殖海區營養結構分析及營養狀況評價

第十節 旅順口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

第十一節 重金屬Pb在刺參組織的蓄積、分配、排放規律研究

第十二節 三種有機磷農藥對厚殼貽貝幼貝的急性毒性

第十三節 四種重金屬離子對疣荔枝螺急性毒性研究

第十四節 四種重金屬對三疣梭子蟹溞狀幼體的急性毒性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綜述

第一節 堅持科學發展觀,持續發展養蝦業

對蝦養殖是海水養殖中發展速度快、換匯率高、效益好的產業,在我國海水養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雖然1993年發生了暴發性流行病,使養殖業遭到嚴重損失,但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與開發,使我國養蝦業得到恢復與發展。

本研究對我國對蝦養殖發展歷程進行了簡要回顧,分析討論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了今後的發展戰略與對策,希望有助於我國對蝦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對蝦養殖歷史的回顧

我國科技工作者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開展了對蝦養殖的實驗研究。1959年,在天津北塘蟶頭沽的土池中首獲中國對蝦人工培育蝦苗並養成,相繼在人工控制條件下越冬培育成功。1960年,在日照石臼所實驗場的室內和室外水泥池、土池及孵化箱中培育蝦苗均獲成功。與此同時,進一步研究了對蝦的生殖習性、性腺發育規律、胚胎髮育、幼體發育形態習性以及同環境條件的關係等,取得了“對蝦發育條件及苗種的人工培育”研究成果,並於1964年10月列入國家科委的成果公報。1967-1969年獲得對蝦大面積育苗研究成功,確立了一套室外育苗法,列入中國科學技術情報所1972年科學技術成果選編。多年套用本法生產苗種,直至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研究成功前,每年均為推廣民眾養蝦提供大量苗種。養殖方式也從最初的港灣粗養逐步發展為小水面精養,1960-1963年先後畝產對蝦25 kg和58 kg,並在養殖原理和套用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好進展。1967年取得對蝦養殖示範實驗成功,從此,中國的對蝦養殖業開始興起發展。70年代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對蝦養殖高產和開發餌料的研究,促進了養蝦業的發展,至1978年我國的對蝦養殖業已形成規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