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氣候變遷與能源可持續發展論壇

海峽兩岸氣候變遷與能源可持續發展論壇

2005年第一屆 2009年第五屆 2010年第六屆


論壇第六屆年會會場論壇第六屆年會會場
“海峽兩岸氣候變遷與能源可持續發展論壇”的前身是海峽兩岸能源與環境永續發展研討會,系兩岸學者於2005年共同發起的一項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經過幾年的舉辦已逐漸成為海峽兩岸能源及環境領域專家學者重要的學術交流平台,影響日益擴大。2009年,研討會改為現名。

歷次舉辦高校

2005年第一屆 台灣中原大學
2006年第二屆 東莞理工學院
2007年第三屆 台灣中央大學和聖約翰大學
2008年第四屆 青島科技大學
2009年第五屆 台灣成功大學
2010年第六屆 太原理工大學
2011年第七屆 台灣科技大學
2012年第八屆 武漢大學

第六屆論壇在山西長治舉行

8月2日至4日,由太原理工大學主辦,中共長治市委、長治市人民政府承辦的海峽兩岸氣候變遷與能源可持續發展論壇第六屆年會在東明國際大酒店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山西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薛延忠,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謝克昌,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長治市委書記杜善學,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姚芝樓分别致辭講話。山西省副省長張平、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李潭生等出席。太原理工大學校長張文棟主持。
厲無畏在8月3日的論壇開幕致辭中指出,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是兩岸人民增進了解,增強感情,互通有無,共同繁榮的重要渠道,這一高層次大規模的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活動開啟了兩岸能源領域合作的新篇章,也為兩岸交流增加了新的內涵。厲無畏強調,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應對氣候變遷與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本屆論壇以“綠色低碳,持續發展”為主題,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厲無畏強調,山西是我國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經濟轉型、科學發展任務很重,與台灣地區在能源領域開展合作具有雄厚的基礎和獨特的條件,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在學術交流中,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相互幫助,深入開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合作,從而實現互利雙贏。
薛延忠在致辭中說,論壇為海峽兩岸共同謀求應對氣候變遷之策,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對於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兩岸發展,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薛延忠強調,本屆論壇在山西舉行,為我們學習推進綠色轉型的新知識、新做法、新經驗提供了難得的機會,我們要把本屆論壇的成果套用到全省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工作實踐,使山西的發展能夠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使山西在加快發展當中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杜善學在致辭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各位來賓光臨我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並簡要介紹了我市的人文歷史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杜善學說,長治作為資源型城市,一直在探索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工程,研發和推廣低碳技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特別是去年9月被列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後,以此為契機,集中力量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努力使長治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有一個大的提升。杜善學表示,本屆論壇在長治舉行,為我們接觸能源及環境領域前沿的研究成果創造了難得的機會,也使我們對促進產學研對接、吸引高新技術企業落戶長治增加了新的期待。杜善學希望,來自海峽兩岸的各位專家學者關注長治、推介長治、支持長治,吸引、帶動高新技術企業落戶長治,用各位專家學者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指導、推動長治的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
出席海峽兩岸氣候變遷與能源可持續發展論壇第六屆年會的大陸專家學者有111位,他們都是在能源與環境領域有造詣的專家,其中包括杜祥琬、黃其勵、倪維斗陶文銓、徐大懋、徐建中、謝克昌7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台灣地區專家學者有37位。
在為期兩天的學術交流中,與會的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圍繞“綠色低碳,持續發展”這一主題,作了25場精彩的學術演講,並有50餘篇學術論文作書面摘要交流。每場演講結束後,均設有現場提問和交流環節,氣氛既認真嚴肅又熱烈融洽。特邀代表英國的RafaelKandiyoti教授和美國的宋春山教授也作了精彩演講。
謝克昌在8月4日的閉幕講話中對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充分肯定,認為本屆論壇取得了重大的學術成果,進一步強化了對氣候變遷與能源可持續發展之間關係和二者對人類社會重要性的共識,加深了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對兩岸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應對氣候變化所作努力的了解,同時,各位專家學者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為促進高碳產業低碳化發展和低碳產業規模化發展,為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參考。謝克昌希望,海峽兩岸專家學者要進一步加強有關氣候變遷與能源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信息交流,從而促進論壇的影響與水平的提高,把論壇越辦越好,在應對氣候變遷、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乃至促進海峽兩岸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發揮更大的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