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大悲寺

海城大悲寺

海城大悲寺,始建於1668年,位於海城市南端毛祁鎮境內,曾有兩位明君親臨,增添了寺院的對外影響力,成為本地最有影響的寺院。

基本信息

簡介

海城大悲寺海城大悲寺

大悲寺位於海城市南端毛祁鎮境內,始建於1668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受過皇封的大悲寺七眼透龍碑立在院中,曾有兩位明君親臨,增添了寺院的對外影響力,成為本地最有影響的寺院。吸引了方圓百里的高官及百姓紛紛前來朝拜,終日香火不斷,盛極一時,其規模、影響清代超過千山。修復後的大悲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千佛殿和東西平安。年接待香客達3萬人左右。大悲寺周圍人傑地靈,這塊聖傑的沃土曾養育了呂正操、呂東等一代豪傑。電話0412-3356660)受過皇封的大悲寺七眼透龍碑立在院中,曾有兩位明君親臨,增添了寺院的對外影響力,成為本地最有影響的寺院。

這裡的僧人都持“不持金錢戒”,整個寺院裡不設一處功德箱,大門前擺設的廟香供人自取,旁邊大牌子寫著:“不留金錢”僧人們終身不得碰觸金錢。日常生活全靠自己種菜,村民們捐贈的面和米。大悲寺還持“日中一食”,“過午不食”,僧人們每天只有中午一頓飯,過了午時就再不進食了。更難得的是為了度化世人,他們每年要行腳一次,背著經書、被囊徒步穿行千里。每晚宿樹下、不住客棧。化緣求食。佛祖化緣是為了給世人一個向善的機會,長世人的功德。不走出去、不到最需要的人中去,空守著供奉的千金萬銀修廟、鋪地,根本算不上化緣。在所經的村落,會在晚間聚集為世人講法開示。途中所遇的死難動物,大到牛羊,小到蟲子他們都會安葬。
大悲寺不尋常的另一點在於,在這裡出家的人都具有相當的文化水平。有上海的記者、雜誌編輯。也有隻有9歲的孩子與母親來到大悲寺就堅持留下再不離開的。每當行腳歸來,他們會舉行講會,將自己在行腳中的體會,對世界苦難的認識寫成文章做報告。14歲的小僧人寫道:“像我這個年紀的孩子,大多都坐在課堂里,而我卻能走到這個世界裡……”較高的文化水平使他們能更好的解悟佛法,並去宏揚傳示。在大悲寺辦公室的牆上就貼著兩幅詩篇,大氣磅礴,書法更是剛勁有力。

特點

海城大悲寺海城大悲寺
住持為妙祥法師。妙祥法師一九九五年自山西省五台山行腳回至遼寧,後在本溪茅蓬閉關三年,於二〇〇〇年應當地政府及信眾邀請率僧團至大悲寺常住。
現有僧眾九十多人(2014年),發心出家及常住護持居士一百多人。另有一下院道源寺,位於海城市接文鎮,有尼眾約一百多人,發心居士約六十多人。
大悲寺僧團遵循佛陀遺囑,以戒為師。修行方式、日常規則都遵照佛制的戒律制定,大悲寺常住有如下八項要求:
一、持不捉金錢戒。(佛制僧人不得儲備使用金錢。全體僧眾不蓄金錢,不接受金錢供養,寺院不設功德箱,禁止放錢,徹底杜絕僧人摸錢隱患,安心辦道。)
二、日中一食。(僧眾每天只吃一頓飯,午後不再飲食,包括茶水、飲料、水果等,藥品除外。在道場內發心出家或護持的居士,也同樣遵守。不別眾食,任何人過齋都食用同樣的食品。)
三、行腳、乞食。(行腳就是行頭陀的意思,遠離鄉里,腳行天下,淡泊人生,脫情捐累。比丘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養身命。每年秋季僧團都要例行的二時頭陀,是依照《梵網菩薩戒》中的規定,外出遊化經行,隨緣教化度眾。)
四、不接客僧禮。(常住僧眾不接受外來掛單僧人的禮物,若有供養須上交常住。客堂執事對客僧的禮拜要給予回禮,平等對待。)
五、一切供養歸常住。(僧人所得的一切供養,全部上交常住,由常住根據需要統一分配。)
六、三衣缽不離身(十八種物齊備)。(僧人三衣缽不能離身,三衣必須為壞色。十八種物為《梵網菩薩戒》中所規定,僧人行頭陀時所必須攜帶的物品。)
七、不化緣,不求人。(有求皆苦,無所求,苦才逐漸息滅。恪遵修行原則,不向外化緣,不求人,心不攀緣,方能人心死,道心生。)
八、依教奉行。(依佛所教,放下自我知見,去除分別執著,和合共修。)
以上既是佛陀古制,也是列祖芳規,是在大悲寺修行共住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僧人終身遵守的修行準則。不論是在寺院內,還是寺院外,在各種環境中都要終身奉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