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穹教案

浪穹教案為近代中國早期教案中影響較大的教案之一。 案件發生於光緒九年(1883),法國教士張若望在雲南浪穹(今大理洱源縣)勾引奸徒入教,戕害人命,姦淫婦女,拷打農民,激起民憤。二月十九日,吳大發等人到浪穹縣長營教堂索還被拐婦女,張若望竟開槍行兇。民眾憤而圍攻教堂,將張若望等十人燒死、殺死。附近地區受法國教士欺侮者,亦紛起搗毀教堂。清政府以將吳大發等充軍、賠款五萬兩結案。

簡介

光緒九年(1883),法國教士張若望在雲南浪穹(今大理洱源縣)勾引奸徒入教,戕害人命,姦淫婦女,拷打農民,激起民憤。二月十九日,吳大發等人到浪穹縣長營教堂索還被拐婦女,張若望竟開槍行兇。民眾憤而圍攻教堂,將張若望等十人燒死、殺死。附近地區受法國教士欺侮者,亦紛起搗毀教堂。清政府以將吳大發等充軍、賠款五萬兩結案。

1843年以後,外國傳教士大量擁入中國。一部分傳教士利用宗教侵略中國國家主權,引起人民的反抗,經常發生搗毀教堂或衝擊傳教士事件,由此釀成的案件,統稱教案。帝國主義國家常常利用教案的發生或教徒、非教徒之間的衝突糾紛,擴大事端,製造藉口,提出種種要求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清政府對教案的處理,往往竭盡卑膝投降之能事,有時還利用教案鎮壓人民、鞏固自己的統治。從1861年發生的“貴陽教案”開始,反洋教鬥爭遍布全國。影響較大的有廣西西林教案(1856)、台灣教案(1868)、四川酉陽教案(1869)、天津教案(1870)、雲南浪穹教案(1883)和曹州教案等。

傳統觀點認為,侵略或文化衝突是近代中國早期教案的主要原因。此文指出,侵略是近代早期教案的先決條件,少數教士教民橫行是直接原因,國人對基督教的疑懼是深層次的、潛在的因素。作者認為此期教案具有分布不均、沒有發展到反洋教運動階段、大都由傳教士直接引發和天主教案遠遠超過耶穌教案等四個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