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溪河

浪溪河橫穿古東阿縣城,當地人都習慣稱浪溪河為“九泉之水”。 據史料記載,最早,浪溪河名為“狼溪河”。 東阿城內又為狼溪河,其水為漯水之源,乃洪範九泉之水所匯歸。

簡介

又名“狼溪河”,發源於濟南市平陰縣洪範池鎮的南部山區,源頭由三條較大的支流匯成:一條發源於雲翠山西側,大山頂東側的劉莊一帶。另一條發源於雲翠山東側,大寨山西側,兩條支流在張海村東匯流。從張海村東向北至紙坊村,又和發源於大寨山東側與韓寨山之間的支流狼溪匯流,為浪溪河上游。這段河道兩岸山高坡陡,水流湍急,一般溝深30米左右。
浪溪河橫穿古東阿縣城,當地人都習慣稱浪溪河為“九泉之水”。浪溪河全長26公里,穿城而過,最後注入黃河。在過去,“狼溪春水”曾為古東阿八景之一。浪溪河從紙坊村向北流經東阿老城,把舊東阿城分為東西兩半,著名的永濟橋,就坐落在浪溪河上。穿過東阿城,向西北由小河口流入黃河,河道長18公里。舊縣誌記載:“浪溪河與大清河、運河相連,航運貨船能直通南(江南)北(河北)和海邊(利津),黃河奪清後,漕運不通,黃水倒灌,河道淤積,山洪泛濫。清光緒三十年、三十一年(1904、1905)和民國十年(1921)舊官府曾數次對下遊河道疏浚。”浪溪河寬30至50米,流域面積118平方公里。最大流量150立方米/秒。
浪溪河上游匯集了各具特色的泉水,各泉雖形狀不一,大小不等,卻各有風韻,景色佳妙,讓人稱奇。主要有洪範池、丁泉、白雁泉、扈泉、書院泉等,常年清水長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領導人民對浪溪河進行了多次治理。在上游建成了大小水庫15座,塘壩11座,揚水站35座,水電站4座,已裝機5台430千瓦。1957年建成的東阿水電站,被山東省水利廳稱為“山東省第一顆夜明珠”,解決了人們磨麵、照明和澆地用電。發展灌溉265公頃。如今的東阿水庫水量豐富,水面廣闊,已更名為九匯湖。湖東寬闊高大的公路大橋飛架南北,為九匯湖增了幾分姿色,更引的人們流連忘返。浪溪河上,因水庫相連,如同一串用碩大的珍珠穿成的項連,把平陰縣的西部山區裝扮得閃光耀眼。1999年東阿鎮政府曾組織農民對浪溪河下游進行了統一治理。

名稱來歷

據史料記載,最早,浪溪河名為“狼溪河”。主要是因為這條河發源於洪範池東側大寨山上的狼泉。在狼泉之後,又有書院泉、洪範池、白雁泉、車流泉、日月泉等共9個泉池裡的水匯集而成。
在清鹹豐年間,東阿知縣何傳興因覺“狼溪”的“狼”字不雅,遂將狼溪河改名為“龍溪”,洪範池亦改名為“龍池”。而後來,狼泉居然在天旱的情況下乾涸了,龍池取而代之,真的成了龍溪的主要水源了。但是,當地老百姓還是樂意稱龍池為洪範池,稱龍溪為狼溪河。
而近幾年,同樣是因為“狼溪河”中的“狼”字不雅,而改為“浪溪河”。

風景

因為浪溪河是由泉水匯集而成,而這些泉水,均系地下砂岩層層濾出,其水清冽甘甜,不僅沒有有害的雜質,而且還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自古產自東阿的知名產品“阿膠”,都是採用了浪溪河裡的河水熬制而成。
如今,從洪範池裡流出來的泉水,依舊注入浪溪河,浪溪河水依舊甘甜,浪溪河的風光依舊迷人。有首詩恰到好處地描述了浪溪河的風景:
雙城對峙古東阿,中有浪溪水一沱。畫出橋邊好風景,兩行雲樹拂春波。

浪溪河與阿膠

自古以來民間一直流傳著一首民謠:
小黑驢,黑肚皮,黑鼻黑眼黑蹄子。獅耳山上來吃草,狼溪河裡去飲水。
永濟橋上遛三遭,魏家場裡打個滾。冬至宰殺取了皮,熬膠還得阿井水
桑火古方古工藝,水火相濟熬靈膠,七七四十九天成,黑如翳漆凝若脂,
透如琥珀潤如玉,經夏不濕冬不軟,培元固本滋陰陽,美容養血潤脾肺,
安胎調經不老藥,陳年老膠效猶存, 老坊老號老地方,千年阿膠百年堂
其中就道出了狼溪河與阿膠不解的淵源。清・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辨》云:“阿膠出山東東阿……考阿井在東阿縣城西……然此水實為濟水之源。其色綠,其性趨下。東阿城內又為狼溪河,其水為漯水之源,乃洪範九泉之水所匯歸。其性甘溫。故合此二水為最善。”《巾箱說》載:“制阿膠之法,選純黑驢皮,飲以東阿城內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殺取皮浸狼溪河一月…・・’煎成。”清・王應奎《柳南隨筆》曰:“按:東阿城中有狼溪河,欲煎膠者,須用烏驢皮浸狠溪河內百日,刮淨毛垢,汲阿井水熬之,火用桑柴,三晝夜始成。《中國藥學大辭典》則記載:“(張隱奄)按古法,先取狼溪河水,以浸黑驢皮,後取阿井水以煎膠。考狼溪河發源於洪範泉,其性陽;阿井發源於濟水,其性陰,取其陰陽相配之意。”以上記述均說明狼溪河與阿膠結下了不解之緣。
狼溪河,又名龍溪、狼溪,發源於洪範池鎮的南部山區,由洪範九泉之水匯聚而成,流經洪範池鎮、東阿鎮。狼溪河牟長26千米,寬30~50米,流域面積118千米2,最大流量為159米3/秒。枯水流量為0.5米3/秒。
據清・道光年間《東阿縣誌》載:“狼溪源於監山東麓之狼泉,故名狼溪。”又“龍溪即東南山中諸泉水也,城在兩山之間,諸泉會於楮村並西山北流穿城而過,至舊城之南,入大清河,以其或出狼泉,故名。明・朱令以其名不雅改曰龍溪。”《水經注校》:“狼溪水出東阿東南監山下。”監山即大寨山。在洪範鎮政府駐地東南2千米。而狼泉便在它的東麓,因為狼泉和其他的泉水比較最近,所以,是狼溪河的最上源頭(註:現在,因為狼泉已乾涸,洪範泉水成為狼溪河的源頭了)。狼泉匯洪範泉、東流泉、扈泉、墨泉、丁泉、白雁泉、拔箭泉、長溝泉等九泉之水匯成的河流名日“狼溪河(古稱狼水)”,向北穿越東阿古城(而入大清河(現在的黃河)。
舊志載:“狼溪河與大清河、運河相連,航運貨船能直通南(江南)北(河北)和海邊(利津),黃河奪清後,漕運不通,黃水倒灌,河道淤積,山洪泛濫。清光緒三十年、三十一年(1904年、1905年)和民國十年(1921年)舊官府曾數次對下遊河道疏浚。”狼溪河匯集了各具特色的泉水,各泉雖形狀不一,卻各有風韻,景色佳妙,形姿稱奇,常年清水長流。如今的狼溪河如同一串用碩大珍珠穿成的項鍊,把平陰的西南山區裝扮得閃光耀眼,吸引了無數遊人到那裡去遊山玩水,賞泉觀魚,陶情養性。狼溪河將東阿鎮自然分成了東西兩城,狼溪中流,著名的永濟橋橫跨溪上,以濟車馬行人。永濟橋橋型非常雄偉,南北望去橫臥如虹,遠近馳名。
永濟橋原名狼溪橋,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據《泰安府志》載:狼溪橋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建。當時壘石為三孔,因水沖毀。嘉靖三十三年(1554)改建一孔木橋,高四丈,更名“永濟橋”。隆慶三年(1569)重修,稍減其高。現存橋為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所建。橋為單孔拱形,橋高55米,寬6.25米,全部用青石砌成。橋面兩側護欄,以欄板和石柱扣結而成。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雲朵圖案。石欄與石欄之間的石柱上雕有栩栩如生的石獅、石猴、蘑菇。雕琢精細,形象逼真,大小、神態各異,乃石雕之精品。人們把這坐大石橋的石刻景觀編成小唱:“十五個獅子二個猴,四四一十六個磨姑頭,獨石一百零八塊,南北三十二個水流溝”,至今傳唱。
永濟橋,造型別致,古樸大方,可謂是獨具匠心。它不僅是一坐能供車馬行人來往的橋樑,而且更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它雖然經歷了5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損傷,仍然不失為一處融實用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罕見建築物。1995年12月20日濟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狼溪春水被稱為古東阿八景之一。民國《東阿縣誌》有“舊城對峙古東阿,中有狼溪一水沱,畫出橋邊好風景,兩行雲樹浮春波”之美謄。
狼溪河水清冽甘甜,水質優良,比重、硬度適中,無有害雜質及重金屬,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無素,取之烹茶,色澤碧澄,香溢遠清,飲之明目清神、滿口生芳。自古以來人們就用它製備阿膠,用之熬膠減少原料的污染,阿膠的灰分低,質量易於控制,保存時間長。同時,又因狼溪河水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與阿膠中的蛋白質、胺基酸結合形成有機鹽,從而使阿膠具有廣泛的治療效果。因此,自古至今,狼溪河水成為東阿制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